20 1 9年苏州市中考作文述评

2020-04-28 06:23祝荣泉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2020年3期
关键词:夕阳太阳

名师简介:祝荣泉,中小学高级教师,江苏省苏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现为江苏省张家港市教师发展中心初中语文研训员。

真题回放

古今、春夏、朝夕间……太阳无时不有;山巅、海边、家院里……太阳无处不在;青春的心灵看太阳,看到光明、温暖,看到亮丽、生机,看到奉献看到爱……

请以“我在

看太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创作大本营

这是一道完整句式命题,题和文的匹配需要构成一个“闭环”。简单地说,故事的叙述主体必须是“我”,故事的情节主体是“我”必须看太阳而不能看月亮。

这又是一道开放的命题,因为阳光普照,如果“我”不是生而眇者,便都有过“看太阳”的共同经历;加上地点状语“在 ”赋予的半命题空间,便会产生“看太阳”的不同情状、意涵,乃至别具一格的行文创意。

为此,这道作文题的审题要旨有二:一是遵从题目对故事主体的封闭要求;二是用个人独特的故事创意填补题目的自由空间。

然而,还有更高层次的审题要求需要我们去深究:

“我”是谁?仅仅是那个正在考场中奋笔疾书的“本我”吗?

“太阳”是什么?是仅仅作为一个天体存在于宇宙之中,还是具有其他象征意义?

怎么“看”?是“张目对日”的视觉打量,还是拔高到真善美层面的审视与辨别?

对以上问题的必要思考,会引领你走上审题的康庄大道。

创意工作坊

1.我将无我是真我。

千万别被题目中的“我”迷惑,以为“我”只能是本我。如果将“我”片面理解为本我,则文章大多会以俗不可耐惨淡收场。“我”,你可以理解成文章必须以第一人称“我”进行叙述,但“我”到底是谁,则是由你自己做主的。简单地说,你有权虚构一个“我”。譬如《孔乙己》中的那个小伙计“我”,《带上她的眼睛》中的那个穿越时间隧道的“我”等。

2.阅尽人间无数书。

《山海經》中“后羿射日”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关于太阳的神话;《列子》中“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蕴蓄着丰富的哲学智慧;《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绘的是太阳谢幕前的完美;王开岭在《精神明亮的人》里说,“‘按时看日出,我被这句话猝然绊倒了”,清晨阳光的恩惠不容错过……多读书,你会发现更多写作素材。

3.物色尽而情有余。

“看”的对象是“太阳”,“太阳”是个相对静止的事物。不同于看球赛、看赛马、看武打戏,那场面是瞬息万变的,“看太阳”需要身心放松,注目静赏。从故事的一些原理来说,看球赛需要“行动性叙述”,一个场面接一个场面地去写;看太阳则需要“状态性叙述”,就是一个场面你要慢慢写。“物色尽而情有余”是刘勰《文心雕龙》里的话,意思是说,你只要把“看太阳”的具体情状描绘出来,就是大功告成。佳作大观园

我在紫禁城看太阳

江苏省张家港市常青藤实验中学 王晓诺

踏入紫禁城时,已是黄昏。

日薄西山时分,周边游客不多。我一个人在这偌大的天地之间走着,悄悄地走着。

举目四望,雕栏玉砌,琼楼玉宇。四方的天空里,一轮夕阳贴近高高的宫墙,渐渐隐去它倦怠的面庞——外围线条分明如斯,少却了清晨朝阳的轮廓浅淡;内里透着鲜血一般的红,不见了正午骄阳的银亮。万里无云的时刻,唯有天际被它不由分说地涂抹上不同色调:朱红、浅红、橙黄、嫩黄……层层叠叠地交织着。色彩一点一点淡下来,淡下来,如同莫奈笔下的印象画,混着傍晚氤氲着的慵懒气氛,让人沉醉。

不知是何处寒鸦一声啼,如同被砂纸打磨过一般喑哑凄惨,思绪就这般渐渐随着夕阳拖曳下的光辉,四处游走……

我看见,封建时代的最后一名君王爱新觉罗·溥仪脱去清王朝的华贵龙袍,换上乡间寻常衣衫,站在太和殿前,轻轻抚过灿

这样的故事开局,干净,利落。更重要的是,开启了下文叙述的逻辑密码: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时间,就等特定的主人公出场。

此所谓“状态性叙述”,细描慢绘,极尽环境渲染之能事。

处处点染夕阳,故事始终带着“看太阳”的使命在游走。黄龙椅的一方一寸;耳畔,夹杂着他退位那天,太监宣旨时尖厉到刺骨锥心的声音,还有紫禁城内的分别啜泣声。他泪满眼眶,疲累至极,如同殿外即将落幕的斜阳。

还未多想什么,他就已被冯玉祥手下的官兵大声喝令着,拉扯下汉白玉台阶,匆匆架过洒满夕阳余晖的青石板路,走到紫禁城大门的尽头。站在门外,他最后一次回望这座城,仿佛要把每一厘都刻在心里。

宫门“砰”的一声关上,留他一人形影相吊,唯有天际残阳如血,恍若御花园里杜鹃的艳红色彩,不复再见。

我回想着溥仪颀长单薄的背影,轻叹一声。渐渐地,那抹夕阳化成溥仪瘦长的脸,露出一丝苦笑。太阳的光辉好似他洒下的泪,斑驳了一方天际。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太阳又何尝不是如同月亮一般?

踩在紫禁城青苔依稀的石板上,我双手合十,向那一轮夕阳祈祷。

愿当它再一次升起的时候,能普照众生岁月安然,万世太平。

故事穿越,最终仍然定格在历史的“夕阳”场景中。

故事完美收场。有历史的穿透力,有情感的感染力,有思辨的征服力。

综合点评

选择“看太阳”的地点十分重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故事的格局和气量。紫禁城看太阳,勾连了皇家帝业的是非成败,浸染了历史深处的爱恨情仇。明线是夕阳西下的倦怠的面庞,暗线是历史思虑的纵横捭阖,行文结构可谓精妙至极。B文:

我在西湖看太阳

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中学 盛天祺

站在西湖边,阵阵轻风从发间拂过,我饶有兴致地看着那条赤如烈焰的锦鲤打了个回旋,尾巴一甩游向远方。湖面上,几条船悠悠荡过,水面笑起一层层涟漪。水里,似有一个金球,笑得微微颤动着。当调皮的风终于把柳枝的秀发吹乱,那闪闪的小金球,便碎成了一整个湖面的金色。

青山,房顶,大地,堤岸,似乎都披上了一层金缕衣,丝丝闪烁中,洋溢着无限温暖与喜悦。顺着丝丝金线,我抬起头。蔚蓝的天空中,太阳圆圆的,亮亮的,晃得我几乎睁不开眼。刹那间,我的心也欢腾了起来。

我不由得加快了步伐。前面便是苏堤。踩着苏堤,沿湖而行,微风习习,山清水秀,过往游客的笑颜跟着湖水一起荡漾。停下脚步,凝望着这条洒满了斑驳阳光的堤岸,思绪渐渐飘远,眼前慢慢浮现出一个人影。

出色的“状态性叙述”,当然我们也可以称它为“描写”,把“看”的画卷铺展开来。单是眼前所见,便足以感染读者。

此处的起承转合自然熨帖。

元祜四年,西湖淤泥堆积,形将干涸。当时,杭城的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以及百姓的生活用水都离不开西湖,西湖的命运就是整个杭城的命运啊!看着百姓日益焦虑的脸庞,时任杭州知州的苏轼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带领大家疏浚湖水,用淤泥建堤,给杭州再建一个天堂。

于是,淡妆浓抹的西湖边,洒满了苏轼和杭城百姓的汗水。西湖的亮丽风姿,苏堤的六桥烟柳,也从此在四季的年轮里摇摆,美了杭城,更富了杭城。

我抬头望,太阳,依然挂在山头,亮亮的,喜悦的,光芒万丈。湖面上波光粼粼,堤岸上树影斑驳,美丽如画。心中突然涌满了感动:苏轼,也该是高照在西湖的,哦不,是高照在每个杭城百姓心中的那个永不落下的太阳吧!

抬头,太阳又爬过了一座山头,愈发地暖了,亮了。我回头,凝望着纪念馆旁高大的东坡塑像,东坡先生似也正微笑着凝视远方。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太阳,好亮!好亮!

赋予“太阳”格外的意涵,“看”的层次从视觉感受纵深至精神享受。

遣词造句的风格颇轻盈灵动,长短句参差有致,富有音韵感。

综合点评

此文和前文有諸多类似之处:走的都是睹物思人的双线叙事路径,风格上都呈现出文化散文独有的风韵,故事都淬炼出沉甸甸的人文意义。只不过,一个深思沉吟,一个轻歌曼舞。此类文章的成功并非朝夕之功,首先要有日常的文化浸润,其次要有故事联想、嫁接的能力。C文:、

我在四光年外看太阳

文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初级中学 杨伊豪

时间:地球转移到新星系的第35年。

我刚从冬眠舱苏醒不到两小时,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进入输液室。护士在我僵硬的手臂上注射了一种淡黄色的药水,顿时,我便生龙活虎起来。地球的位置与角度已经经过多次调整,人们试图让气候重新回到往日的模样。我回到从前生活的城市,回到家,隔着厚厚的窗户,眯着眼看向窗外人造的“太阳”,嘴里呼出的水汽迅速凝结。那颗人造太阳虽然明亮,虽然离得那么近,但我丝毫感觉不到它的温暖。眼前的一切既熟悉又陌生。外面虽然已经没有了厚厚覆盖着的冰雪,但大地上仍然没有一丝绿色。

与其说它是“太阳”,不如说它是一面镜子,漫反射着地球上某处发来的一束光,给人一种一切照旧的感觉。

我不禁怀念起曾经的太阳,便取出一架天文望远镜,向之前的“家”望去,思绪也飘回到从前。

一个独特的故事叙述时间视角,大胆新颖。

这是一个独特的“我”。小作者跳出了现实主义的框架,投入了科幻文学的怀抱。

时空的切换,完成两种“太阳”的情节对比,形成故事的张力。

那天,太阳恰到好处地照进室内,我正收拾着书包,准备第二天开学。窗外的阳光照耀着已微微泛黄的树叶,点点桂花随微风飘落。妈妈晾着衣服,妹妹在院子里与小猫小狗嬉戏。金黄的阳光洒落在她们身上,留下光的外衣。那时的太阳是多么温暖而舒适啊!

“发什么呆呢?准备迎接‘新生后的第一顿饭吧。”身后,妈妈拍了一下走神的我。

“哦……”我还未从刚才的思绪中缓过神来,随口应了一声,又在望远镜中向那个方向看了一眼:一颗巨大的火球,占领了水星、金星、地球的轨道,火星也只剩下一层烧焦的外壳,其余四星好似充满了对太阳的敬畏,如臣子般俯首退去。放下望远镜,我又一次回首望着那个方向,却只看到一点暗淡的星光,不免发出一声哀叹。

窗外的“太阳”卖力地显现它的明亮,而我清楚,我的温暖与它没有丝毫关系。地心深处的核反应堆正在向地表输送有限的热量。你若走向室外,就需要穿上特制的御寒服,否则便会在-49C的低温中冻僵。

人造太阳突然熄灭,广播里说,是为了节能。端着妈妈送来的人造餐,我再次向窗外望去,向那颗发生了“氦闪”的太阳望去——它成了夜空中最亮的星。可我仍然愿意称它为“太阳”。亲爱的太阳,你可知我在四光年外看着你,脑海中一遍遍重温你成为生命之源的美好过往?

科幻,既需要文学的想象力,也需要科学逻辑的自洽能力,小作者处理得恰到好处。

叙述人称的必要切换,与太阳对话,情深而意切;同时巧妙地点出题目中“四光年”的故事内涵。

综合点评

这是一篇不错的科幻小小说,带有刘慈欣“硬派”科幻作品的风格,或者说是个迷你版的《流浪地球》,将人类置于某种极端环境下,寻求命运的突围。此类作品不仅需要一个天马行空的文学大脑,更需要探寻科学之光的理性思维。两者的结合,造就了“我”不是“我”,成就了一篇感性与理性俱佳、文学与科学兼顾的非现实叙事的优秀作品。名师下水文我在唐诗里看太阳

祝荣泉

月圆有人赞,月缺有人怜。从妇孺皆知的《静夜思》,到素称“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月亮在唐诗里炫尽了风雅,聚足了人气,攒足了流量。昼伏夜出,即使上班也很少全心全意的月亮,的确是人见人爱,让天天满血出勤的太阳有点不堪。

然而细数来,莫说唐人偏爱月,吟诵太阳的唐代诗人亦不在少数。比起月亮扮演的角色,太阳一点也不逊色。

就拿李白来说吧。“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是感激那天太阳的无限慷慨的,不忘落笔就是“日照”二字。如果不是太阳的恩赐,李白那天的感慨或许应该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浪漫主义的头衔可能就轮不到他了。

同样幸运的是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这天的太阳依旧是慷慨的。事实上,太阳总是慷慨的,因为李白说过“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即使那天乌云笼罩,也不是太阳的错。诗人们也很少跟慷慨的陽光过意不去,每每晴日当空,给人的都是满满的正能量,然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李商隐是个例外。“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不过他还算厚道,夕阳又有什么错呢?刘禹锡却看不下去了,“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他要为夕阳正名。如果太阳要选代言人,非刘禹锡莫属。刘禹锡最具太阳的敞亮和真性情,任尔风来雨去,我自照常升落。刘禹锡的这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最懂太阳心,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不忘初心”,只要有一丝可能,太阳绝对手下留“晴”。

白居易对太阳的情愫有点复杂。“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成天坐办公室的他,那天确实受不了灼热太阳的炙烤。好在他看到农人对夏阳的珍惜,也就没什么脾气了。他和他的老友,咏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绅一样,有着为官为民的良知。

李贺眼里的太阳多么善解人意。“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金色的阳光铺洒在将士们的铠甲上,向来犯之敌宣告这是不可侵犯的威武之师。

看落日,无疑是要到大西北去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如果那晚王维不是担心住宿的问题,他一定认为那晚的夕阳是他一生之中见到的最美的夕阳。

至于朝阳,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千古妙绝。大约700年后,罗贯中弄明白了大概的意思,“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1000年后,雪莱才弄懂了类似的意思,兴奋地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太阳是最恪守规则的,亘古不变地演绎着人世间明与暗准时交替的规律。所以,王湾是从容的,“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即使漂泊他乡,也看风景也欢愉。是的,有了太阳准时升起的允诺,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呢?

如此看来,太阳虽然少有“我寄愁心与明月”的私人订制,却是一种更大情怀的载体。月主柔,日主刚。日与月的结合,是唐诗柔情与侠骨的“明”。见月且见日,唐诗才能读得通透,明亮。

新题练笔

1.请以“恰到好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③书写工整规范。

2.下面两句话均为2019年热播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台词。请据此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

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③书写工整规范。

猜你喜欢
夕阳太阳
半个夕阳
谁在吞掉太阳?
绿太阳
太阳几点睡觉
夏天的太阳
简历
太阳花
寂静的太阳镇
夕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