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剧《后七国乐毅图齐》与话本《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比较研究

2020-05-06 09:05高安琪
青年时代 2020年6期
关键词:话本杂剧比较

高安琪

摘 要:《后七国乐毅图齐》杂剧与《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话本都与“乐毅图齐”这一历史事件有关,但由于体裁以及作者艺术创作水平的不同,因此两部作品有很多不同之处。杂剧内容以田单复齐为主,话本则包含了伐燕、图齐、复齐等内容。杂剧以田单为主角,孙子、田文、苏代、骑劫等属于次要人物,乐毅则很少出场;话本以孙子为主角,乐毅是重要人物之一,田单则不占重要地位;杂剧表面上以燕、齐两国的矛盾为主,实际上把矛盾冲突集中到田单与骑劫身上;话本则以燕、齐两国的矛盾冲突贯穿作品始终。比较两部作品的异同,对深入认识这两部俗文学作品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乐毅;杂剧;话本;比较

一、引言

乐毅是战国时期有名的战将,因代燕伐齐连下齐国七十余城等战功成为中国古代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秦汉以来不少史传、民间传说皆流传其事迹,宋元以来更有不少文学作品敷衍其事迹。《后七国乐毅图齐》杂剧与《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话本就是以“乐毅图齐”故事为题材创作的文学作品。

《后七国乐毅图齐》(下文称《乐毅图齐》)与《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下文称《七国春秋》)是“乐毅图齐”故事在元明时期流传的两种作品,前者是杂剧,后者属于元代讲史话本。《后七国乐毅图齐》杂剧,仅存《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本,王季思认为“此剧文字古拙,较少文人加工痕迹,插科打诨饶有趣味,与现传元人历史故事戏如《三战吕布》、《隔江斗智》等相近。根据上列各点,拟定为元人之作。”[1]王季思认为该剧属元剧是有一定根据的,可暂把该剧归属于元杂剧。《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属于《元刊全相平话五种》中的一种,是元代讲史话本。两者的受众大多数都是市民阶层,具有娱乐的性质,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会迎合市井平民的审美趣味,且二者皆以“乐毅图齐”为题,所以两种作品会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两种作品属于不同体裁,表现故事的方式肯定有所不同。

二、作品内容

这两种作品最为相似之处是两者标题皆有“乐毅图齐”四字,然作品内容皆不以“乐毅图齐”故事为主要内容,甚至于乐毅也不是主角。

《乐毅图齐》杂剧是以乐毅连下齐国七十二城为背景,主要叙述齐国田文、苏代、田单共议退敌之策,田单修书向孙膑请求下山。孙膑下山游说燕公子,使用反间计使燕国召回乐毅,并派骑劫、骑能为将。随后田单提出用火牛阵来破敌,并派王孙贾用黄金迷惑骑劫,向其示弱诈降,夜间用火牛阵袭燕军,最后大破燕兵,复收齐境七十余城。全剧田单是正末,孙膑是外,内容以齐国破敌为主,乐毅在剧中不是主角,虽有出场但更倾向于作为背景人物,“乐毅图齐”则是剧本内容展开的背景。

《七国春秋》先叙孙子伐燕救父,杀燕相子之及燕王哙。孙膑助齐胜燕国后,因齐王无道而退隐云梦。燕昭王即位,内施其仁,外布其德,筑黄金台招贤,拜乐毅为帅,约赵、魏、韩、秦四国之兵大败齐国,下齐七十余城,杀齐王。后田单修书往云梦请孙子救齐,孙子至燕,用反间计使燕王召回乐毅,并让田单用火牛阵破燕兵,最后迎齐王回朝。之后话本再述燕国再用乐毅伐齐,孙子欲讲和劝乐毅回兵,乐毅不肯,双方继续出战,设计斗法。乐毅大败后请师父黄伯杨下山,黄伯杨摆迷魂阵欲捉孙子。苏代寻鬼谷子下山,鬼谷子布八卦阵,用计救孙子,后燕军大败,乐毅等被擒,两国罢兵言和,结局是鬼谷子把众人加封仙人。《七国春秋》从内容来看,孙子应为主角,乐毅次之,内容是双方对战斗法。

从两部作品的内容来看,二者相同的地方是田单请孙子下山救齐,用反间计,火牛阵等事。二者的不同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杂剧把“乐毅图齐”作背景,田单、孙子复齐为主要内容;话本把“乐毅图齐”作为作品主要内容的一部分,其他孙子败齐、孙子复齐、孙子守齐亦是作品主要内容。当然这一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作品体裁不同。二是杂剧《乐毅图齐》只有四折,篇幅有限,且讲究矛盾沖突,所以叙述有限,因此选取的是齐国众人合力复国之过程,而把乐毅图齐的过程省略,全剧经常用“因邹衍举荐,后封为破齐大元帅,统兵百万,战将千员。无半载之间,破俺齐境七十余城,今又攻守莒城即墨,无计可退。”“今有乐毅为帅,领兵百万,战将千员,无半载之间收齐境七十余城,今又攻守莒城即墨,日夜不止”[1]这样类似的话语来交代乐毅图齐的势不可挡,而过程没有过多交代,侧重点在齐国的应对。话本《七国春秋》属于小说,篇幅较大,分上、中、下三卷,叙述较为详细。先叙孙子助齐伐燕,孙子退隐的过程,这部分可以说是乐毅伐齐和伐齐成功的原因。接着再详细叙述了乐毅伐齐的经过及孙子、田单等人复齐的经过。最后还有燕国再用乐毅图齐与孙子斗法失败的过程。相较《乐毅图齐》而言,《七国春秋》详细的介绍了前因后果。

三、作品人物

两部作品题名都含“乐毅”二字,但乐毅这一角色在两部作品中占的分量是完全不一样的。杂剧的主角是田单,乐毅在剧中很少有戏份;平话的主角是孙子,乐毅也是主要人物之一。

《乐毅图齐》杂剧中,乐毅其人常常在他人口中出现,很少在作品中有叙述。乐毅的第一次出场是在第一折,通过齐公子田文口述乐毅图齐的概况:“见今齐愍王即位,有燕昭王,因伐俺国,筑黄金台,置千金于台上,招天下之士。后有一人乃乐毅,先投俺国,俺国不用他,此人却投於昭王,昭王就拜此人为亚卿之职。因邹衍举荐后封为破齐大元帅,统兵百万,战将千员。无半载之间,破俺齐境七十余城,今又攻守莒城即墨,无计可退。”[1]

乐毅的正面出场是在第二折,其伐齐过程的介绍与上述公子田文介绍内容相差不大,多了一些属于个人的介绍,云:“某姓乐名毅,魏国人也,乃乐羊氏之后。某幼年投于尊师黄伯阳,学阴书兵法。”[1]其他关于其伐齐过程没有过多的叙述。乐毅的正面出场也只有这么一小段,后面就基本没有出现。

杂剧的正末是田单,在齐国众臣竭尽心力复齐的过程中塑造了一个有勇有谋且忠心的将军形象。在作品中,田单认为:“为臣者当得尽心施竭力,舍命立皇朝。如今军遭涂炭,民受倒悬,何日是了也呵!”[1]这不仅表现了田单为臣者的忠心,也看出了其对人民的同情和怜悯。第一折,田单使使臣往云梦孙子处求计,并设计保齐公子田文出即墨,这是智的表现。第二折,献火牛阵计欲破燕骑劫,遣王孙贾诈降于骑劫。第三折,田单施火牛阵破燕兵,复收齐城,这里则表现了田单的智勇双全。其他人物,齐公子田文、苏代、王孙贾在复齐过程中尽心尽力的,楚淖齿则敷衍不尽心,燕骑劫则贪婪、好大喜功。

《七国春秋》话本对乐毅的叙述则比较详细,人物塑造也很丰富。乐毅在这一作品里是除了孙子之外最为着重塑造的人物。作品叙述了乐毅下山的情况:“却说燕山线代谷养性黄伯杨徒弟乐毅,乃乐羊氏之后,贤而好兵,遂授于黄伯杨,学阴阳书兵法。毅观将星昏昧,下山佐诸国,路逢孙子。”[2]

乐毅佐燕昭王伐齐的过程也有详细的叙述,此后在整部作品中都有他的出场,一直到文末结束,鬼谷子大封众仙人,乐毅也是其中之一。

话本的主角是孙子,先叙孙子为救其父孙操令齐兵攻入燕国宫廷,孙子陷入齐国争权的混乱,又因齐愍王无道,隐归云梦山。之后作品叙燕乐毅下齐七十余城,田单修书请孙子下山,这一阶段,体现了孙子的忠。孙子下山后使反间计使燕昭王召回乐毅,并写下保即墨城之计即火牛阵,助齐复七十余城,这体现了孙子智谋过人。除此之外,也塑造了一些很成功的人物。例如,无道的齐愍王,文中詳细描述了其出逃的过程,既写出了其荒唐的行径,又体现了其无道寡助的狼狈。而田单这一人物在《七国春秋》中则无更多的表现,除了四国围齐、修书请孙子下山有参与,连火牛阵破燕兵这一功劳也多被归于孙子身上。而苏代在作品中比田单有更多的表现,相对来说塑造得更为成功。

四、矛盾冲突

矛盾冲突在两部作品中都有很明显的记叙,特别是对于杂剧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乐毅图齐》杂剧的矛盾冲突集中体现在一个方面,是齐国众臣对燕骑劫、骑能的冲突。《七国春秋》话本的矛盾冲突则处处皆有,大的方面是齐国和燕国之间的,小的方面则有孙子和乐毅、乐毅和齐王、孙子和黄伯杨、黄伯杨和鬼谷子等。

《乐毅图齐》杂剧表面上最大的矛盾冲突就在燕国与齐国之间,但文中把这一个大矛盾集中在了齐国众臣与燕骑劫身上。杂剧第一折交代了齐国所处的时势是乐毅下齐七十余城,仅剩莒城、即墨,齐国众臣议救齐,田单修书请孙子下山。此时虽有齐、燕之间的矛盾在,但双方还未有正面的冲突。第二折孙子施反间计使燕王召回乐毅,田单设火牛阵欲破骑劫、骑能。这一折的叙述把燕国与齐国的矛盾集中到了田单和骑劫、骑能身上,这是冲突来临前的铺垫。第三折王孙贾将黄金千镒,送与骑劫,诈称来日投降。田单夜施火牛阵突袭骑劫、骑能,与骑劫对战,大破燕军,复收齐城。这是本剧双方发生的正面冲突,田单以火牛阵直接对上齐军,通过大败骑劫军队,田单得以复齐。本文把矛盾冲突避开了乐毅图齐这一阶段,直接设在田单以火牛阵复齐这一阶段,把冲突双方由两国转为田单与骑劫,把齐国复齐这一过程的复杂与艰辛集中表现出来。

杂剧中还有一些不太明显的矛盾,如田单与楚将淖齿之间的争论。楚国淖齿表面上是楚国派来帮助齐国的,实际上与燕乐毅有往来合作,不是真心帮助齐国。淖齿不肯相助,言:“不可行兵!见今乐毅手下军兵太重,不可迎敌。则不如紧守城池,此为上计。”田单则云:“将军,为人臣者,孝当竭力,忠则尽命,划的出此语也?”[1]此后还有斥责淖齿怀反叛之心,云:“将军,依着你上无辅国之心,下无安民之意,常怀反叛,是何理也?”[1]写田单与楚将淖齿的矛盾其实是为了表现田单这一人物的忠心,为了丰富主角的性格。

《七国春秋》话本最大的矛盾冲突也在燕国与齐国之间。作品开篇就以孙子为救父孙操而起兵伐燕,燕、齐两国直接兴兵对阵。开篇就把双方的矛盾冲突激化,直接进入战斗状态,最后以孙子救了孙操,领兵杀入燕庭结束了这一场国与国之间的冲突。随后作品将矛盾转入齐国内部,孙子与邹坚、邹忌产生矛盾,齐王也因此与邹坚、邹忌发生冲突,最后邹坚杀齐王立太子。齐愍王即位后与齐众臣多有矛盾冲突,秦、燕、魏、韩四国趁齐内乱围困齐临淄城,后又因孙子止息。齐与四国冲突结束之后,作品叙燕昭王设黄金台招贤拜将,拜乐毅为帅,约四国伐齐。作品又把矛盾冲突转回到燕国与齐国之间,乐毅领燕兵大败齐,杀齐王,下齐七十余城。田单修书请孙子下山,孙子使反间计使燕昭王召回乐毅,大败燕兵,复齐城。话本接着叙述乐毅欲再图齐,孙子主讲和,乐毅不肯,孙子和乐毅开始设法斗阵。作品的矛盾冲突在此处开始从国与国转向个人,虽然也是以两国交战的方式呈现,但已经偏向于乐毅、孙子两人之间的斗智斗勇,文末甚至还有黄伯杨与鬼谷子的斗阵,这些矛盾的焦点都在个人身上。

两部作品都体现燕、齐两国之间的矛盾冲突。《乐毅图齐》杂剧是把两国矛盾冲突集中在田单以火牛阵大败骑劫这一环节上,先酝酿,后集中爆发,把大矛盾具体化。《七国春秋》话本是以矛盾冲突开篇,一开始就叙燕、齐两国的战争冲突,两国的正面冲突以齐攻入燕庭杀了燕王暂时结束。接着叙述齐国内部矛盾,齐国与四国的战争冲突,最后又回到燕、齐两国的矛盾冲突上。所以《七国春秋》相比《乐毅图齐》来说,是以矛盾冲突贯穿作品的始终,且燕、齐两国的矛盾一直摆在最主要的位置。

五、结语

杂剧《后七国乐毅图齐》与话本《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标题虽然都有“乐毅图齐”,然比较二者,《乐毅图齐》杂剧基本没有涉及“乐毅图齐”的内容,而是将其作为作品叙述的背景材料,甚至乐毅本人也不作为主角,基本不出场。《七国春秋》话本则有较为详细的叙述“乐毅图齐”这一过程,甚至前因后果都交代清楚,且乐毅属于作品较为重要的人物。

至于有些观点是认为杂剧《后七国乐毅图齐》是根据话本《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改编而来。《中国曲学大辞典》认为:“剧据元代讲史话本《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平话》改编。”[3]从作品具体内容看,没有明确的线索可以看出《乐毅图齐》杂剧是根据《七国春秋》改编而来,毕竟二者内容相差较多,至于是否存在借鉴,则需要再详细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王季思.全元戏曲(第七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2]古典文学出版社.七国春秋平话——后集:乐毅图齐[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

[3]齐森华.中国曲学大辞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话本杂剧比较
写话要真实
写话要完整
看图要有顺序
“唯以杂剧为正色”年代考
20世纪80年代以来宋元话本研究概述
同曲异调共流芳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宋官本杂剧段数本事新考
国家图书馆藏吴奕杂剧二种略考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七种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