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载体建设

2020-05-06 09:05彭晓林鸽赵彦
青年时代 2020年6期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彭晓 林鸽 赵彦

摘 要:思想的内在性,决定了它必须通过一定载体外显其性质与状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在要求,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之间的辩证关系,总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对提高亲和力的作用、功能,进一步推出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建设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进而加强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促进时代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载体建设

一、引言

任何活动都需要借助一定的活动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重要的教育要素,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高校教育设施、教育环境,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同样面临着变革发展的必然趋向。2019年3月,习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再次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创新必然要与新媒体技术融合,根据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的特点“对症下药”,有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保证教育的实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与载体之间的关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以及载体的内涵

目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并无统一的阐述,学者们观点各异。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形象”“气质”的综合体现[1]。也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立足信息文明时代,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实践的相互活动中行成的一种有利于吸引人、感染人、凝聚人、塑造人、引领人的力量[2]。”在当今新时代背景下,笔者比较赞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一种通过不断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求,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感和亲近感,从而主动寻求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力量”[3]这一观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一种客观存在,指在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为完成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选择、运用承载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教育中介。

(二)优质载体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具有特定的作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需要载体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思想具有内在性,需要借助一定载体外显其性质与状态。载体应当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感觉到亲近感,学生才会乐于接触思想。二是一定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需要广泛传播并要求民众认同。意识形态广泛传播、要求民众认同就需要有“亲和力”的内容、形式、载体等方面共同作用。三是思想的作用方式是主观诉之于客观的过程,需要一定的载体。载体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信息,并联结着教育者与教育对象,载体自身必然要先博得教育对象的兴趣,得到认可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才能随着载体的亲和力而潜移默化地渗透进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中,完成这个过程也就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亲和力与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二者是外在与内在、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三、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现状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一些教育者观念保守,教育活动缺乏生机

虽然高校有老、中、青3个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和辅导员群体,但仍然存在一些教育者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唯教材”“念课本”的问题;课堂上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现象依然普遍;师生之间只是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集中起来,没有有效的互动沟通。教育活动缺乏生机,教师面向学生讲,学生主动或被动地听。

2.教学内容、方法缺乏创新,针对性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繁多,教学方法长期保持静态;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维更独立,思想更活跃,学生追求个性合理化发展,学生对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存在平淡或者厌恶的情绪,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缺乏创新,针对性不足,实效性欠佳。

3.教育载体形式单一,强制学生遵从,缺乏亲和力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主要是课堂教学、主题讲座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宣讲并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只关注PPT重點内容,抬头拍照再低头,“拍照”成了课堂的热门动作。学校、学院所组织的主题讲座,有时并不是学生感兴趣的,但依然要求学生参加,这种强制性和亲和力背道而驰。

(二)新媒体时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面临的机遇

1.新媒体的即时丰富性有利于教育者改进教育观念

新媒体技术不受时空的限制,具有即时丰富性,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对现代技术适应性强,掌握速度快。在课堂上学习遇到难点时,学生可以即时通过互联网查阅了解。但学生的问题并不能总能在网络上得到有效解决,因此教育者的主导地位依然重要而不可替代。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个要求。新媒体时代,利用现代技术有利于教育者转变教育观念,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

2.新媒体的交互平等性有利于改进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

新媒体时代,网络和手机已经影响了大学生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学习和生活,也影响了他们的心理素质。新媒体实现了“所以人对所以人传播”的信息流。新媒体的交互平等性让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即时发表看法评论,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新媒体的发展,为教育内容的科学选择和有的放矢创造可能。

3.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先进性有利于丰富教育载体多样性

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不仅具有平等交互性,而且具有快速先进性,如我国才进入4G网络时代没多久,5G时代即将走进人们的生活中,新媒体的先进性有利于丰富教育载体。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显性载体和隐性载体,动态载体和静态载体都可以在新媒体技术下融合为一体,又可以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研发更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满足学生成长成才和发展的需求和期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四、新媒体时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载体建设

(一)遵循党和国家政策指引,提升教育者现代教育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在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是社会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媒体时代高校要重视对教师的媒介素质教育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培训与教育,提高教育者的媒介素质,提升教育者的现代教育理念;激励和支持教师根据教学实践经验结合新媒体技术,选择、开发、运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如同教育者最有资格评价教育对象那样,教育者也最有资格开发出适合教育对象、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党和国家从宏观角度作出的政策、规划、目标,为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高校也要从微观角度为教育者使用新媒体技术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二)优化学校网络设施,拓展载体多样性,提升亲和力

环境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会影响载体的选择和运用效果。当前一些高校虽然有建立自己的服务器终端,实现了网络全覆盖,但网络设施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学校要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学校网络工程团队的规模,优化学校网络设施,普通教室基本设施要优化升级,并不能仅仅依靠投影仪,网络信息传播速率要提质增速,保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段内不受网络环境外在客观因素的影响,充分提升课程教学活动效果。

教育载体的选择要根据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等多种要素,积极开发新媒体中的教育载体,在继承传统教学载体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媒体载体的优势资源,大胆尝试,谨慎评价,丰富载体形式,整合各种载体资源,通过改进、创新、优化等方式,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由单一、平面、静态向多维、立体、动态转变[4];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亲和力,增強学生的体验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模式中学习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三)提升载体与教育内容的契合度,增强针对性

新媒体时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必然要提高与教育内容的契合度,内容决定形式,不同的内容要求运用不同的载体。例如,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来源主要是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如何把历史素材基本载体与新媒体相融合进行合理健康有效的教育势在必行。载体创新需要与教育内容的创新形成教育合力,综合运用载体才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实现协调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5]。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亲和力,载体反映着主导意识形态的要求,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要坚持“一元主导,多元并举”。传统载体要与现代载体相互结合,同时要避免只重视开发、不重视运用效果的现象,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国启,汪丹丹.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内涵及其提升的实践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5).

[2]邱仁富.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0(6).

[3]辛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9.

[4]李新华.“聚合效应”视域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微载体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8(3).

[5]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时代下电视节目主持人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探析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媒介素养之研究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