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基层干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建设路径研究

2020-05-06 09:05徐佳
青年时代 2020年6期
关键词:建设路径基层干部心理健康

徐佳

摘 要:在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本文应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找出基层干部心理健康各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构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建设路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据此提出对策,以期能提高基层干部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帮助其更高效地履职尽责。

关键词:基层干部;心理健康;建设路径

一、引言

基层干部是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各项政策方针的关键,也是发展党和国家事业的基础力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基层干部工作环境的艰难性是毋庸置疑的。社会矛盾多,压力负荷重,工作难度大,伴随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部分研究文献指出,目前基层干部的心理健康水平不高,生活满意度较低,伴随着较高的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1-3]。因此,分析基层干部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深化相关建设路径是具有重要的显示意义。

二、基层干部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基层干部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涉及多个方面,可组成一个复杂的庞大系统,本研究将此系统分为分为工作系统、家庭系统、个体系统及社会系统四个子系统,构建系统动力学(SD)模型,使研究简单化。

(一)工作系统对基层干部心理健康的影响

基层干部面临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工作,其工作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工作压力较大,基层干部是直接面对群众、承担基层基础工作的群体,其工作负荷是不言而喻的,“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更是乡镇基层干部的工作常态。第二,职业发展空间有限。在基层组织中,人口流动范围较小,关系、人情等特殊规则仍在组织运行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部分干部满足于手中的铁饭碗,缺乏工作积极性,不愿去加强知识储备,提高工作绩效,逐渐丧失职业发展的愿望与动力[4-5]。第三,职业倦怠现象增生。部分基层干部在较大的工作压力下,对职业感到倦怠、迷茫,敷衍了事。这一现象如果不加以调节,则会降低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影响工作质量。

上述工作特性无疑会给基层干部的心理健康带来影响,基于工作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构建工作系统与基层干部心理健康的系统动力学模块,其因果关系见图1。

图1中一共有6条调节反馈回路。a:“工作绩效→工作压力→职业倦怠→工作积极性→工作质量→激励机制→职业成就感→工作满意度→心理健康→工作绩效”。b:“工作绩效→工作压力→职业倦怠→心理健康→工作绩效”。c:工作绩效→工作压力→职业倦怠→工作积极性→自我效能感→工作满意度→心理健康→工作绩效”。d:“工作绩效→工作压力→职业倦怠→工作积极性→工作质量→职业认同感→职业成就感→工作满意度→心理健康→工作绩效”。e:“工作绩效→工作压力→心理健康→工作绩效”。f:工作绩效→职业发展→工作压力→心理健康→工作绩效”。

依据上述分析6条反馈回路,得出在工作系统中,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参与因果链最广,形成的因果回路最多,可見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对基层干部心理健康的影响最深远。

(二)家庭系统对基层干部心理健康的影响

维护家庭系统的平衡,对增强基层干部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访谈发现,基层干部家庭系统主要存在以下特点。第一,工作与家庭的失衡。基层干部不仅是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各项政策方针的基础力量,也是维系家庭健康发展的核心力量,但面临两者之间的冲突时,大部分基层干部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工作优先,从而容易引发一系列家庭问题。第二,家庭参与度不足。部分基层干部工作负荷重,加班更是常态,无暇顾及家庭,与家人相处、交流的时间较少,容易导致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紧张,造成家庭不和谐。第三,亲子关系紧张。由于缺乏时间的陪伴以及科学的教养方式,子女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行为问题增多,容易产生行为偏差,不仅会打破基层干部的家庭支持系统,还为产生焦虑、烦躁、愧疚等情绪问题。据此,构建的家庭系统与基层干部心理健康的因果关系见图2。

图2有3条增强反馈回路。a:“角色认知→工作与家庭的平衡→家庭参与度→家庭矛盾→情感问题→亲人支持→心理健康→角色认知”。b:“角色认知→工作与家庭的平衡→家庭参与度→亲子关系→子女行为问题→心理健康→角色认知”。c:“角色认知→工作与家庭的平衡→家庭参与度→亲子关系→亲人支持→心理健康→角色认知”。

分析三条增强反馈回路可知在家庭系统中,工作与家庭的平衡和家庭参与度、亲子关系参与的因果链最多,形成的回路也最多,可见这3个因素在家庭系统内的影响范围最广。

(三)个体系统对基层干部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个体系统中,影响基层干部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自我效能感较低。有些基层干部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基层形势和任务时,对自我认识有偏差,理想信念弱化,认为自己无法较好地胜任这个工作任务,存在本领恐慌的问题。第二,应对方式不合理。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部分基层干部在面对一些压力情境时,会倾向于运用消极策略,不愿正视,甚至掩饰和压抑内心的烦闷。第三,情绪管理能力不足。部分基层干部存在情绪认知偏差和调节不适的问题,认为消极情绪不应存在,从而将其内化、压抑,造成了心理堵塞的现象。据此,构建的个体系统与基层干部心理健康的因果关系见图3。

图3有两条增强反馈回路。a:“心理素质→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心理素质”。b:“心理素质→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情绪管理→心理健康→心理素质”。从这两条增强反馈回路可总结在个体系统中,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的影响范围最广,同时情绪管理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社会系统对基层干部心理健康的影响

社会系统对干部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政府政策落实不平衡。近年来,干部心理健康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进一步强调指出,要“满怀热情地关心关爱干部”,要“在心理上关怀”,“关注心理健康”。但是,由于政策文件配套性不足,很多政策在基层得不到很好落实,同时,各地区对干部心理健康关注程度不同,存在各地情况发展不平衡现象。第二,心理健康投入不理想。目前,基层干部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对基础设施与设备建设、相关人才引进还没有落实到位。第三,社会认可有偏差。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参与世界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基层干部们在接受社会群众的监督,也面临着一些不法分子借助网络力量散播不良信息,扭曲事实,断章取义的风险。这些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社会对基层人员的认可度,从而导致社会支持系统下降,影响心理健康水平。据此,构建的社会系统与基层干部心理健康的因果关系见图4。

图4有三条调节反馈回路。a:“综合素质→政府政策→心理健康投入→基础设施与设备建设→心理健康服务质量→心理调适技能→心理健康→综合素质”。b:综合素质→政府政策→心理健康投入→人才引进→心理健康服务质量→心理调适技能→心理健康→综合素质”。c:“综合素质→社会认可→社会期望→社会监管→舆论压力→心理健康→综合素质”。一条增强反馈回路(d):“综合素质→社会认可→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综合素质”。分析4条反馈回路可总结在社会系统中,政府政策、心理健康投入参与的因果链最多,形成的回路也最多,此外,社会认可、社会支持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五)综合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由于基层干部的心理健康受到工作、家庭、个体及社会的共同作用影响,所以需要将4个子系统纳入大系统中进行分析,现整合四个子系统,尝试构建基层干部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动力学模型,见图5。由图5可知,将子系统纳入大系统中,影响范围最广的因素发生了变化,其中参与因果链最多、形成回路最多、影响范围最广的因素是应对方式,其次是社会支持和工作压力,再次是心理调适技能、自我效能感等其他因素。因此,根据此动力学模型反映的各因素间的因果关系,将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工作压力3个影响因素作为主要的对策着力点,据此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基层干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对策。

三、深化基层干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建设的路径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分析结果,基层干部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具有较大的复杂性,必须采取多种干预对策才能获得更好的预防效果。

(一)建立社会支持是根本基石

1.把握人文关怀原则,尊重干部发展需求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关心人、为了人、依靠人、发展人。笔者建议在基层干部党建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优化活动内容,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尊重个体发展需求,让干部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自己的活动方式,从而实现各自的发展目标。

2.落实谈心谈话工作,帮助解锁烦心苦闷

笔者建议贯彻、落实谈心谈话工作,并对基层领导组织的谈心谈话工作技能进行培训,帮助其在实践运用中,将倾听、尊重、共情、无条件接纳等心理技巧融会贯通,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引导者,从而让基层干部感受到领导组织的真诚关怀和有力支持,增强职业归属感、认同感和成就感。

3.定期组织集体活动,增进人际情感交流

笔者建议各单位充分运用“互联网+”的智慧,定期组织集体活动,并且利用柔性化的组织设置适时策划、组织各类线上线下实践活动,丰富活动主题,拓展参与群体,将基层干部家属吸引到活动中来,增强活动的联系性[6]。

(二)增强应对技能是核心之策

1.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扭转谈虎色变情形

当前,很多基层干部对心理问题存在误解和偏见,会将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等同起来。笔者建议各单位部门加大宣传力度,搭建宣讲平台,通过线上的微信平台、网络平台,以及线下的知识讲座、团体活动、心理沙龙、个体咨询、科普书籍等方式,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营造良好的氛围,有效消除基层干部对心理问题的反感甚至抵触情绪。

2.紧扣心理测评管理,增强自我觉察意识

很多基层干部缺乏合理的应对方式是由于自身没有意识到存在的问题,建议为广大基层干部实施心理测评,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不仅能及时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还能适时开展心理疏导。各单位部门还应利用心理测评加强对基层干部心理结构的深入研判分析,为基层干部的职业规划和优化班子结构提供重要依据。

3.重视心理健康培训,提高合理应对技能

笔者建议将基层干部心理健康课程纳入主体培训班课程[7],加强理论知识储备和实践应用能力,定期邀请专家教授开设心理学讲座,有针对性地介绍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压力管理、情绪调节等的基本应对技能。

4.建立心理疏导机制,发挥专业引导作用

笔者建议在县、镇(街道)、乡村三级平台上打造心理健康服务中心阵地载体,改变心理咨询“求助无门”现象,并增强师资力量,组建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帮助基层干部答疑解惑,提高应对技能,让干部在需要心理帮助时,跑得上门,找得到人,安得了心。

(三)缓解工作压力是重要保障

1.建立干部休假制度,减轻干部工作压力

笔者建议在各单位部门中营造让干部愿意休假的氛围,让基层干部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安排一定的时间来休息,安排家庭事务,这不但有益于身心健康,也能促进家庭和睦,提高工作效率。

2.健全晋升激励机制,消解干部升职压力

笔者建议通过上挂、下派、平级交流等不同的方式,遴选优秀基层干部进入县级、市级、省级部门学习交流,激发干部的干事激情。此外,还建议坚持选人用人为导向,在选拔、提拔制度上可对在基层岗位上艰苦奋斗、努力作为、勇敢担当的干部采取适当放宽政策,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干成事的人有地位。

3.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缓解干部生存压力

笔者建议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特点实施不同的考核机制。同时,还要规范考核机制,归并精简排名考核、月季年终考核,运用好考核结果,对考核优秀的干部给予及时的正向鼓励和支持,对考核不合格的干部进行真诚的谈心谈话工作,鼓励鞭策,找寻原因。

四、结语

基层干部身兼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使命,只有具备良好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担负起新时代发展的新任务。

参考文献:

[1]苏曼丽,陶建平.基层干部的心理问题与调适——基于广西的调查分析[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6(3):28-32.

[2]严国红.当前基层干部心理状态及引导建议——以浙江省杭州市S区基层干部为例[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7(6):82-85.

[3]祝卓宏.增强服务基层干部心理健康的能力[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9,362(1):27-31.

[4]邱昭良,刘昕.系统思考[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5]李扬.“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团建的新路向[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37(5):40-45.

[6]中共浙江温岭市委组织部课题组.基层干部心理援助问题研究[J].领导科学,2017(16):43-46.

[7]唐绍洪,申凯,刘屹,等.建构化解乡镇干部“压力”困境的对策机制——以四川省P县“乡镇干部目前工作及生活状况调查问卷”数据为样本[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08-113.

猜你喜欢
建设路径基层干部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有坑没萝卜,有人留不住 不能让基层干部“心不安”
基层干部为何“左右为难”
基层干部“累”在哪里?——应当累在服务为民,而不是形式主义
一些基层干部“血不再热”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试论《弟子规》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