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2020-05-06 09:05李霞
青年时代 2020年6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成绩单成绩单第二课堂

李霞

摘 要: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要求的重要举措。当前,“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全国各高校全面推广实施,全新的制度体系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过去共青团工作有效覆盖面不足和吸引力不足等问题,在服务学校中心工作、提升共青团工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作为一项新兴的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提供可供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第二课堂、成绩单、对策

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通过借鉴“第一课堂”育人机理和工作体系,整体设计高校共青团工作内容、项目供给、评价机制和运行模式,实现共青团组织实施的思想政治引领、素质拓展提升、社会实践锻炼、志愿服务公益和自我管理服务等第二课堂活动的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实现高校学生参与共青团第二课堂可记录、可评价、可测量、可呈现的一整套工作体系和工作制度[1]。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于2018年7月联合印发了《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标志着“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全国全面推行实施,逐步将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打造成为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单位招录高校毕业生的重要依据。“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从2016年部分学校试点至今,笔者发现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意义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的意义

(一)促进协同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作为学校育人的重要平台,是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高校共青团服务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育人中心工作的有效措施。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学校教育往往存在重视第一课堂,忽视第二课堂的现象,而仅有第一课堂的教育是不够的,学生只需要学好理论知识的观念是片面的,学校不能只传授理论知识而忽视第一课堂外的教育。

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方面,第二课堂有着第一课堂不能取代的作用。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相较于第一课堂的规范性、固定性、形式单一性,第二课堂具有活跃性、多样性、广泛性、趣味性等特征,能有效吸引学生,在学习中开阔视野、培养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高校通过探索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在成长的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评价角度与方式,贴合实际指导学生成长成才,联系社会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形成育人合力,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发展,形成全员化、多元化、立体化的育人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推进学校共青团工作提质升级

过去,共青团工作常被认为只是“吹拉弹唱、打球照相”,存在娱乐化的倾向,在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根本作用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在实现“思想引领、素质拓展、权益服务、组织提升”的任务上仍有很多提升空间,同时存在工作的有效覆盖面和影响力不足的问题。第二课堂成绩单不仅是一张成绩单,实质上是高校共青团工作方法、工作载体、工作理念的变化,通过“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倒逼共青团改革,解决过去第二课堂分散化、无法量化、难以评估、活动参与覆盖面不广等问题,能有效服务学校发展的中心任务,融入学校育人体系。同时,通过第二课堂的课程化建设,提升活动品质、打造活动品牌,真正起到共青团引领学生的作用,有效盘活整个高校共青团,助力扩大组织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有效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呈现出多样性、活跃性、个性化等特征,单纯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六有大学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学生的要求。第二课堂的多样性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多样化的课堂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提升综合素质的科学评价体系,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软实力。同时,通过“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中的课程设置,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以及对学分的要求,实现对学生的成长引领作用,发挥学校育人的功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通过整体设计高校共青团工作内容、项目供给、评价机制和运行模式,实现共青团组织实施的思想引领、素质拓展、组织提升、社会实践锻炼、志愿服务公益和自我管理服务等第二课堂活动的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实现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二、问题和挑战

(一)学生认同感不足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作为新兴的事物,要让广大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并很好的运用存在一定困难,制度在推广过程中的宣传不到位、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造成学生对制度的认同感不足,这也是不可避免的。

学生对“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认同感不足一方面是因为对制度的了解不足,存在抵触心理,一方面是因为制度的强制性改变了一部分学生过去的生活方式。“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实施初期,高校共青团通过校、院、支部三级通过文件的形式传达,团干部无法向所有学生详细讲解、分析制度实施的意义、原因,学生干部能理解,但是大部分的学生仍然存在質疑。过去第二课堂的活动往往由学生中的活跃分子重复多次地参与,而一部分学生甚至完全不参与。新制度的实施让原本对第一课堂以外的活动不感兴趣的学生产生一定的排斥心理,并打着“大学应该以学生自由发展为主,第二课堂不应强制,应以兴趣为主”的旗号,将“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妖魔化,抵制“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一些不认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学生利用自媒体将制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放大并大肆传播,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另外,当前出现多种校园app,如易班、智慧团建、党建工作平台等,给学生造成一定的负担,一定程度上也让部分同学出现抵触心理。

(二)缺乏科学系统的课程化设置

课程化建设是“第二课程成绩单”制度的核心,是第二课堂建设体制升级的关键。在传统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向“第二课程成绩单”制度变革的过程中,往往出现“换汤不换药”的情况,只是将原有的零散的学生活动搬到app上,并未进行课程化建设,对学校人才培养、学生发展未起到引导作用。课程化建设是将第二课堂的内容进行重新梳理、整合、规划和设计,提升第二课堂的品味和质量,通过构建第二课堂的课程框架,对全校的第二课堂进行规范和引领,通过课程化促进学生按照学校人才培养要求成长成才。

各高校在《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的指导下结合学校特色,制定相应的制度体系和课程建设,很多学校做了有益探索。目前各高校的课程化设置基本参照团中央指导设置为7大模块。但具体课程化建设仍有大量且复杂的工作要做,包括课程设置、7大模块下的课程分类。课程设置往往标准不一,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团委负责人的理解和能力来设置。并且课程的设置具有一定的变动性,一定程度上仍然会存在“因人而变”、课程化建设质量随着岗位的变动而变化的现象。

(三)第二课堂成绩单成果运用不足

《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中指出,要将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打造成为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单位招录高校毕业生的重要依据[3]。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难点。校内方面,由于学校机构设置特点,共青团和各部门相对独立,人才培养的评估涉及学校各个部门。在具体实施上,学校往往通过将第二课堂成绩和评奖评优、奖助学金发放、入党、保研、毕业等工作相联系,但学生毕业认定通常由教务处认定,学生评奖评优、奖助学金发放通常由学生处、研究生工作部认定,而这些具体的工作到学院通常由辅导员、班主任指导开展,学院团委没有指导权限,第二课程成绩单的成果有時不被考虑在内,甚至有的辅导员、班主任不了解、不清楚。“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校内的成果运用涉及校内多个部门,所以单靠团委一家很难实现。如果“第二课堂成绩”制度仅是团委“自娱自乐”,很难保证此项制度的持续性和生命力。在校外方面,社会单位对此项制度更是知之甚少,加上不同学校使用不同的管理系统,形成的成绩单标准不一,社会单位在招录高校毕业生时对第二课堂成绩单的认可度就成了问题。

三、对策

(一)注重顶层设计,争取学校支持

高校应摒弃对于第二课堂的传统理解,第二课堂并非学生学业以外拓展兴趣的选择,而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要要求,是当前面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共青团改革、健全学生发展服务体系的迫切需要。因此要从学校层面,统筹全校进行顶层设计,构建“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为“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提供动力来源和组织保障。将“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成为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实现校团委与各部门、各学院统筹综合素质培养工作,否则“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就是无根之木。积极与学生工作部门、宣传部门等第二课堂活动供给方进行沟通和交流,整合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活动。加强各部门联动,做好“加减法”,合并“同类项”,实现第二课堂管理系统建设一体化。要积极与第二课堂项目供给单位和部门进行沟通,打造全校一体化第二课堂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工作的系统化、科学化,整合人才、资源、场地、品牌等优势,打造第二课堂的优质项目库,确保高质量项目活动的供给量,满足广大学生的不同选择需求。

(二)加强宣传指导,正确引导成才观

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是“根”,制度设计、工具使用是“本”。要清楚的认识到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根本目的是服务学校育人工作大局,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让广大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加第二课堂,全方位提高自身素质。针对目前部分学生对“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认识不到位,不理解、不认同,认为“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让第二课堂“功利化”、强制性占用课余时间的问题。对于“只用完成好第一课堂就行,第二课堂无所谓”“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观点,是极为危险的“享乐主义”。各级团干部要从根本上做好价值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保每名同学充分认识到学校对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要求,意识到开展此项工作的对学校人才培养、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个人能力水平提高的重大意义。要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提高宣传的有效性,与同学密切接触的负责同学日常生活学习的辅导员也应该加强思想教育。这就涉及到两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共青团应与学生处(管理辅导员的部门)协商。

(三)注重课程构建系统性,完善课程化建设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是借鉴第一课堂课程教学大纲的规范化思维,对第二课堂的项目和活动进行整合、规范。在《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中要求,实现第二课堂项目活动课程化,要紧紧围绕思想素质养成、政治觉悟提升、文艺体育项目、志愿公益服务、创新创业创造、实践实习实训、技能特长培养等内容设计课程项目体系,能够课程化的项目活动进行课程化设计,制定教学大纲,配备师资力量,规范教学过程,完善考核方式[4]。因此,课程化建设要明确每一个项目和活动的性质类型(即必修还是选修)、目标任务、内容环节和考核评价办法等,形成第二课堂项目活动的操作流程和质量标准,确保项目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很多学校在课程化建设方面也做了很多有益探索。

例如,桂林理工大学制定了详细的课程设置,制定了详细的课程体系标准,在思想成长、实践实习、志愿公益、创新创业、文体活动、社会工作、技能特长和其他8大模块下设计了相应课程,如《校史校情教育》《企事业单位见习》等,并对每个课程积分做了明确要求。天津大学未按照这8大模块设置,而是分为思想道德、政治素养、团队管理、创新创业、人文素质、艺术修养、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心理健康、职业发展、体育竞训、军事素养(国防生)等12个类别,开设课程295门。课程化并非课堂化,并非仅仅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开设,而是注重课程的设计,保留第二课堂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多样性。课程化建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教师的构建。课程需要有师资力量的支撑,而教师的课时如何认定,如何量化,如何纳入教师的考核评价以及职称体系,仍有很大的挑战。

四、结语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使得共青团的工作的参与覆盖面和积极性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改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重大意义和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是共青团工作的重大变革,是机遇也是挑战。但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制度的建设和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久久为攻”。共青团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争取学校党委、行政的支持,才能盘活资源,整合第二课堂,打造精品和品牌课程。同时,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心理发展规律、避免揠苗助长,操之过急,加强沟通和宣传,推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3][4]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G].中青联发〔2018〕5号.

[2]李伯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光明日报.2017-10-21.

[5]陶好飞,陈玲.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发展与实践研究[J].高校共青团研究,2018(3).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成绩单成绩单第二课堂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2018上半年纠“四风”成绩单
晒晒全面深改成绩单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对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启示
成绩单的妙用
西子湖畔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