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网络流行语培育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

2020-05-06 09:05唐乙之
青年时代 2020年6期
关键词:流行语网络

唐乙之

摘 要:为适应信息社会数字化时代的需要,提升高校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是高校思政工作者引导主流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哪里,学校的宣传阵地就应该在哪里。作为高校应顺势而为,尽快适应新的传播载体、传播方式,善用网络流行语培育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正面引导

一、引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的互联网使用率已经达到96.1%,但由于网络流行语创造群体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加上网络环境复杂,这个群体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观念的冲击。为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在追求个性、追逐时尚的网络中得到正确引导,高校教师要学会将网络流行语作为载体,渗透到平时的教育中,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诉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寻求突破口,挖掘“正能量”

(一)深究网络流行语蕴含价值

语言作为人们交流的工具,经人们使用都烙上了个人的态度和思想观念,网络流行语在网络环境中不断发展到今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交流载体,网民尤其是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为使交流通畅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1.网络流行语带来和谐人际关系

大学生都在网络上翻看当下的热门和关注的事件,在一个班级或者团体中,用当下大家都关注的事件引起话题,往往会得到更多人的讨论和响应。比如,辅导员在班级群发布通知,如果采用网络流行语“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相信学生们就更容易仔细收看发布的消息,师生之间的距离因为共同话语体系而变得更加亲近。

2.网络流行语也有监督作用

网络消息使得人们看到了以往任何时期都看不到的各类信息,也让人们对社会不公事件有了发言讨论的渠道,“我爸是李刚”此类事件的执法也更趋近公平,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人翁意识,对促进学生成长、使社会朝着公平正义的方向前进有着积极的影响。

3.网络流行语彰显了个性魅力

人们在网络上都能敞开心胸发表自己的主张见解,由此产生的网络语言代表着学生内心的某些价值观念,能看到学生的真实想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以此为切入点,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让学生的自我个性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二)消解负面影响,贴近生活实际

当前的时代瞬息万变,人们焦虑并渴望接收新鲜事物并创造新事物,而网络流行语的变迁从个体追求奇特语言慢慢变成了有强大影响力的语言能量,能深深引发广大网民尤其是在校学生的认同,而这些影响力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产生消极的一面,高校教师要时刻保持警惕,及时清除影响主流价值传播的负面内容。

部分网络流行语无意中会对主流价值产生负面影响,例如2012年网络流行语“屌丝”到2017年的流行语“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这些网络流行语的盛行,反映出一些社会问题,大多数普通人出生不好,被称为“屌丝”,该词传递出消极的人生观。对于大学生来说,未来充满希望,不能在还未踏入社会时给予他们更消极的观念,而作为高校要做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网络流行语就值得去挖掘积极向上的内容,把“屌丝”“贫穷”引导到“坚持就是胜利”的态度,在生活、学习中努力进取,以免学生在网络环境中产生失落的心态。

三、抓准学生心态,善于引导

(一)流行语折射出的学生心态

据《咬文嚼字》编辑部统计的2011-2019年网络十大流行语,学生范围内使用度很高,可通过流行语挖掘学生内心的需求,抓住学生的社会心态并加之引导。

一类是“标签式”自我划分。比如有钱的、长得好的就称为“白富美”“高富帅”,丑的、穷的、没有出路的称为“屌丝”,由于生活变化巨大,贫富差距拉开,很多偏远山区的小孩不再相信父辈一代流传的“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他们内心焦虑惶恐,生活学習压力大,甚至有些人认为自己无力改变而垂头丧气不再努力改变生活,只想着“某天和土豪做个朋友”,不劳而获的思想、笑贫不笑娼的观念就会逐渐占据他们的思想。

一类是对美好愿景的向往和渴望。学生面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有着自己的价值追求,例如“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偏要靠才华”,这一种激励式的语言告诉他们美好生活不仅仅是因为“长得好”就能得到,他们背后付出了常人无法承受的压力,普通人为何不更加努力去热爱生活呢?再比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C位出道”“洪荒之力”更是给了大学生们热爱生活的前进动力,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一类是带有明显价值判断倾向。“人艰不拆”“不明觉厉”“压力山大”“伤不起”“你的良心不会痛吗”“坑爹”等,面对各种社会热点事件而产生的一些语言则是能看出大学生内心无法直接面对一些事情,内心会因此受到触动,他们的发声更像是希望世人可以互相包容扶持,不要去摧残生活,让生活充满善意的价值观念。

一类是无力改变而漠视围观。“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内心几乎是崩溃的”“累了,感觉不会再爱了”“请开始你的表演”等,像是嘲讽自己的境遇,只做好了围观看热闹的准备,并不打算参与,这种语言的长期使用带来的消极暗示就会逐渐演变成对社会不公事情的漠视、不再保有赤诚之心,对人对事看似不轻易发表态度,实则失去热情,会让大学生变得对身边事身边人不关心、不关注,失去对自我价值追求的渴望,失去对国家做出贡献的精神,是教育工作者要时刻警惕的信号。

(二)潜移默化地引导教育

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师不可推卸的使命。在网络流行语充斥校园的背景下,高校教师尤其要注意网络流行语因西方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选取一些“正能量”的流行语言,利用这些流行语来做引导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用“正能量”流行语与学校正发生的事情串联,吸引学生到去了解学校发生的各类事情;还可以多围绕一些主题开展一些校园活动,让主流价值通过开展活动而渐渐进入学生的意识,在无形中收获教育效果。

四、用好新媒體,促使健康发展

高校是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要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需要拓宽教育工作领域。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和普及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笔者根据目前高校新媒体工作的一些经验,探讨一下网络思想工作教育的可行路径。

(一)加强校园网络监管力度,促使道德自律

目前,移动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各种错误思潮沉渣泛起,并借助互联网迅速扩散。为加强网上舆情信息的监管和引导,服务高校中心工作,建议高校各二级院系党总支选拨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强、掌握校情民意、知网懂网且善于用网的青年教师和学生干部,组建一只网络评论员队伍。此支队伍的人员组成结构应有三级设置,分别为核心网评员、骨干网评员和基层网评员。核心网评员由宣传部、团委、学生处、信息化管理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成员组成,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负责网络评论队伍建设与发展的顶层设计,重大网络舆情的研判与议程设置,指导骨干和基层网评员开展工作;骨干网评员由各教辅单位、各二级院系负责网络阵地管理的人员担任,在宣传部的指导下,具体执行网络舆情的处置、应对、引导工作;基层网评员由各二级系部按学生数1∶200的标准设置,由各二级院系学生组织的学生骨干组成,从事网络舆情跟帖、发帖、评论、上报等工作。

(二)顺应信息传播模式变化,打造短视频宣传新平台

近年来,自媒体迅速兴起,逐渐取代传统信息媒体传播成为大学生最喜爱的重要媒介,自媒体传播的信息更易于被大学生阅读和接受,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在新媒体语境下,受众只需要利用手机、互联网就能了解信息,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时效性。百度发布的2019内容创作年度报告显示,短视频应用用户规模已经达到5.94亿,占整体网民规模的比例高达74.19%,其中,30岁以下网民的短视频使用率为80%。据了解,众多高校纷纷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网站“开疆拓土”,除了微博、微信,如今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成为校园宣传线上渠道的第三大阵地。清华大学官方抖音号上线第一天,发布新晋“网红”——“尬舞教授”邢高熙带领学生、保安、厨师等,在清华学堂、大礼堂等标志性建筑前,一起欢快地跳恰恰舞的视频,短短一天时间,播放量725万、43万点赞,第一条视频就让官方号收获了37万粉丝,由此可见短视频平台的“病毒式”传播效果是惊人的。

在信息时代,作为高校应顺势而为,尽快适应新的传播载体、传播方式,让表达直观、通俗、易懂,迅速抢占短视频新媒体阵地,这就需要通过优质短视频内容达到引领新风尚、传递正能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秀芹.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2]汪秀琴,江国华,余秀琴.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缺失及原因探究[J].学园,2015(24).

[3]熊仁明.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J].成才之路,2016(1).

[4]王敬.校园网络流行语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4(9).

[5]何领衔.基于网络热点事件的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3(9).

[6]高营营.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与引导策略[J].学园,2014(31).

猜你喜欢
流行语网络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巧借 流行语
用古诗文翻译2017年流行语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探析
刍议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