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路径研究

2020-05-06 09:05周锐杨磊
青年时代 2020年6期
关键词:路径研究创新创业大学生

周锐 杨磊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浪潮此起彼伏,然而创新创业并非易事,其不仅需要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更重要的还需要具备创新创业的精神要素。本文在阐述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要素内容的基础上,对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路径研究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要素概述

自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之后,一股全面创业的风潮便在华夏大地上浩浩荡荡地展开,其中的主力群体之一便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虽然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但是新时代大学生群体通过行动与结果表明,其成功并不完全归属于一个“勇”字。当今时代的大学生不同以往,其不仅有知识、有技术,更重要的是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这是大学生创业群体能够在这股创业大潮中脱颖而出的重要精神要素之一。正是由于大学生群体具备独特思想,其才能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研发出市场需要的新型产品,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同时,新生代大学生群体创新创业的第二个精神要素是团队协作,这不仅体现在大学生群体科学、合理的股权分配方案中,也体现在大学生与同行业及竞争对手的发展合作中。最后,体现在大学生身上的第3个创新创业精神要素是踏实肯干。新生代的大学生群体并不像人们所认为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其反而更懂得拼搏与坚持的重要性。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的相关影响因素

宝贵的精神要素固然是决定大学生创新创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同时具备自主创新、敢于冒险、勇于拼搏等精神品质,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便成为当今时代面临的重要课题。就目前而言,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的因素很多,具体如下。

(一)创新创业的社会文化氛围不浓厚

创新或许仅是一种思维和尝试,创业却是一种真正意义的冒险,这与当前我国传统的就业观念存在较大的差异。首先是父母反对。一般而言,大部分学生家长并不支持儿女创业,虽然他们同样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取得成功,但是固有的观念依然会促使做出就业优先选择。其次是学生自身犹豫。大部分学生会选择听从父母的建议,或者会在创业遇挫后选择退却,缺乏再度尝试的勇气。最后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其具体包含的内容很多,比如为商者奸、官商勾结等。

(二)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薄弱

目前,高等院校的教育依旧以知识教学为主,關于创新创业方面的思想教育、品德教育以及精神教育或者没有,或者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尽管诸多高校也会响应国家的号召,鼓励大学生创业,但是缺乏实质性的作为,一是因为多数高校缺乏创新创业的成功经验或者案例,不能够为学生提供详细的、具体的、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案和内容,二是相比于学生创业,其更加注重学校的整体就业率,因为这是影响学校未来考试招生的重要指标,三是因为创新创业精神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仅仅4年的高校教育并不能转变学生的传统思维观念。

(三)传统的教育理念

我国的思想文化相对较为保守,中庸之道、父慈子孝等思想文化氛围较为浓厚,对冒进主义、特立独行等思想观念则较为排斥。当代大学生不仅成长在“中庸之道”的社会大环境氛围中,也生活在“父慈子孝”的家庭小环境氛围中,这种双向的传统文化教育理念深深地根植于每一位大学生的思维认知中,导致大学生不敢“违背”社会,不愿“忤逆父母”,害怕冒险,害怕失败,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理念使得其只能退而求其次,即放弃创新创业而选择就业,这也正是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中最主要的一项因素。

三、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路径

(一)加快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步伐

1.健全课程体系

由于当前大学教育中缺乏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品质等方面的教育,所以高校应当健全课程体系,不仅注重大学知识教育,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具体而言,高校可以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通过体系化的知识与实践对高校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兴趣,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同时,除了开设专项课程之外,高校还可以尝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日常的课程知识教学中,即将知识教学、技术教学与创新创业教学融为一体,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2.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则处于被动接收的地位,不仅不利于学生吸收教学知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的积极性,而创新创业教育正是要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所以高校有必要改革教学方法。具体而言,高校可以转变教学方法,构建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比如教师可以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融于现实案例中,然后通过讲述现实案例的方式进行知识教学,或者老师可以将教学的指挥棒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按照自己理解的思路进行教学等。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虽然高校教师的文化底蕴深厚,但是创新创业方面的能力以及实践经验不足,这对于尚未步入社会的学生而言,创新创业教育难以发挥出实质性的指导作用。对此,高校应注重培养任课教师创新创业等方面的能力,使其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心态和模式,进而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二)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不属于理论课程,而属于实践项目,所以高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时,不能仅通过教育的方式进行,更需要采用实践的方式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首先,高校可以搭建创新创业竞争平台,比如举办“创新大赛”等,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创新创业活动,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其次,高校还可以搭建实践平台,鼓励大学生将自己优秀创新创业项目投入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运用自身的创新项目进行创业,同时为学生配备相应的办公地址、实验场地以及启动资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最有力的支撑。最后,高校还可以聘请相关的成功企业家为大学生举办创新创业讲座,为学生搭建关于创新创业体验的交流平台,帮助大学生交流创新创业心得,同时交流创新创业项目及成果,活跃大学生整体的创新创业氛围。

(三)发展创新创业文化

发展创新创业文化是培育大学生创业创新精神的重点内容,不仅能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还能改变大学生的思想习惯,这便是文化的力量。首先,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创业交流活动,比如上段提到的创新创业讲座,以加深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或者引导学生参加国家级别的创新创业交流活动,增加大学生对当前创新创业整体环境的认识。其次,学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开展关于创新创业的辩论活动,通过正反双方的激烈辩论促进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思考,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正确认识。最后,建立学生创新创业社团,先将具有共同创新创业兴趣爱好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然后支持并鼓励社团大胆创新并加快发展,以此形成模范效应,鼓励更多的学生自觉加入创新创业的大潮,最终使得创新创业从社团的“星星之火”逐渐发展成蔓延全校的“燎原之势”。

四、结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不是一件短期内就能见到成效的事情,各大高校不仅要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加快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步伐,还要加强创业平台建设,鼓励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实践的方式体会创新创业,认识创新创业,并引导学生最终走向创新创业。同时,高校还需要重点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文化,从思维认知的角度转变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传统认识,进而从根本上培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此外,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并不仅仅是高校一方的责任,其也是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责任,只有转变社会大众集体对创新创业的固有认知,我国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道路才能更加顺畅。

参考文献:

[1]林秋君.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与能力提升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8.

[2]王海亮.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与劳模精神契合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4).

[3]梁军刚,董晓娜.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J].科教导刊,2019(10).

猜你喜欢
路径研究创新创业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及培育路径研究
保定市基于PPP模式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路径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