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0-05-06 09:05陈兴
青年时代 2020年6期
关键词:阅读小学语文

陈兴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行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死守考纲、学生的自由度得不到发挥、技术水平受限、多媒体设备得不到很好的利用等情况,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应对这一情况、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思维,调整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设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小学

一、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阅读习惯的重要时期,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有阅读分析能力与阅读逻辑思维能力。学生要能通过文章了解作者要表达什么、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以及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采用合适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学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现行的语文阅读教学课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更降低了教学效果。

(一)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下,应试教育盛行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下,还存在学习就是为了考试服务的思想。显然这一思想是一定要被摒弃的。语文其实是一个趣味性极强的学科,其中的阅读部分更是如此。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但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使阅读的趣味性得不到发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并不是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阅读、消化文章,感悟文章中的真、善、美,而是单纯强调答题技巧。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学生的自主阅读性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不再认为阅读是兴趣,反而认为阅读是负担。学生们不但不喜爱阅读,反而惧怕阅读,这显然与教学目的本末倒置。

(二)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师曲解导致自由阅读缺失

众所周知,在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阅读要求,但部分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必然会对新课标涉及的内容进行不间断的强化训练。这样做确实有助于提升考试成绩,但是学生阅读的自主选择性却遭到了扼杀。小学阶段是阅读的启蒙阶段,学生应该有充分的选择空间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物,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求知欲去逐渐培养阅读兴趣。但教师常常没有理会新课标意图,认为与课堂无关的书就是“闲书”,就是没有用的书,与考点不契合的书就不应该阅读,这其实是完全错误的。

同时,在校园环境中,教师的导向作用也很重要。教师也会自主选择一些有助于成绩提升的书籍供学生参考、阅读,缩小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学生鲜有自主阅读的空间,阅读的内容与方向都被牢牢把控,这显然已经成了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三)沒有充分利用各种设备

目前,多媒体设备已经被广泛使用,可以说最基本的电脑、音响与投影都已经普及。但是,对这些设备的利用,教师做得并不好。很多教师在利用电脑与投影时还仅仅局限于制作PPT。这样简单的课件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在过去,电脑属于高档产品,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拥有的,学生对新奇的事物有着天然的好奇心。但是现在时代不同了,简单的课件再难提供强大的吸引力,也不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综合利用现有的多媒体设备,全面、深入地利用各种硬件设施已经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需要每一位教师不断反思。

三、提升小学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力求改变现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优化教学效果。

(一)转变思维、调整方法——改变现行的教学模式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转变思维。考试成绩固然重要,但绝不能刻意追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乐于阅读、善于阅读的人。阅读的主要目的是提升素质、培养学会的核心素养,绝不只是简简单单地应对考试、提高成绩。学生的分数只是检测教学成果的手段,绝对不能成为教学的目的。

具体来说,可以先根据阅读要求,选取同一作者的其他名篇,或者同一文风的优质美文,或取涵盖相同阅读要求的趣味小段,与之形成关联,在教授阅读技巧的同时进行发散教学,延伸学生的阅读空间。在关联篇目的选择上也要注意故事性与趣味性,要选学生能读的、乐于读的文章供学生参考。阅读习惯是一个慢慢培养的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初期,一定是要让学生能读进去、让学生坐得住,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后续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

(二)内容整合、结构优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很多阅读内容是具有一定共性的,这时可以人为地将有共同点的阅读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例如,教师可以把阅读的内容分成童话故事类、趣味故事类、畅读美文类等。这样做的好处有很多:第一,使碎片化的教学实现有机统一,可以使教师根据不同类型的阅读内容进行针对性教学;第二,拓宽了学生的选择空间。不同学生喜欢的文章类型必然不同,当根据文章的相似度进行分类后,学生会优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被激发,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索取,阅读的积极性自然也会被快速调动起来。学生一但有了主动性,往往就会进行独立思考。

(三)身临其境、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

受年龄的限制,小学生往往对于枯燥的文字没有兴趣,这就需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阶段,教师可以选取故事性较强额读物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故事性强的读物往往对孩子们有较大的吸引力。在连续不断故事情节的指引下,学生通常不会放下手中的书籍。而这样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就会使学生受用终生。因此,在学生阅读的起始阶段,一定要对所选的书籍加以把控。

例如,在讲授《草原》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播放赞美草原的音乐、播放关于草原的图画,将学生带入草原的情景中,这样就可以创设出一个学生身处草原的情景。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学习课文,能够体会课文的文字之美,从而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另外,角色扮演的方式也是将学生带入情景、加深学生对文章理解的好方法。例如,在《扁鹊治病》一课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扁鹊与齐桓公。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台词,但是要完整地表达课文中的内容。由于这个故事中的人物与故事情节都较为简单,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大,一定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由于这个故事较为简短,教师也可以多选择几组学生分别表演,并进行横向评比,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互助能力

小组学习是小学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式,而这种方式应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也是可行的。小组探讨是合作学习模式下的一种外在形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提供篇目,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例如,在讲授《麻雀》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小组讨论时,有学生有感而发,认为麻雀这一课文讲述了麻雀的故事,表现了伟大的母爱。但有的学生当即就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文中并没有说明大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怎么就一定说是母爱呢?这时就会引起学生的广发讨论,达到学生间讨论、交流的目的。

(五)图文并茂、言外有声——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在校园环境中,多媒体设备已经普及,基本的电脑、投影等多媒体设备都是每个学校所必备的。教师在利用这些设备时,不能简单地停留在过去的思维中,认为做一个PPT就算是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是绝对不可以的。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与新时代教学的号召下,教师也应该提升自己的素质,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例如,在《桂林山水》一课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在课上可以播放桂林山水的相关宣传片,还可以寻找相关的图片,在播放时还可以配合相关的导游词,这样就可以把学生完美地带入其中。同时,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作为主体,变单方面授课为互动课堂,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已的阅读方法,通过互相交流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为了让新型课堂取得更好的授课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课前作业,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设备收集相关资料。这时,不同学生的切入点不同,所找寻的图片、音乐等也必然不同,加之有视频与声音的辅助,势必会获得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导向,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进行阅读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乐于阅读、善于阅读的人,培养学生阅读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锋.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9(12).

[2]苏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策略[J].学周刊,2019(12).

[3]孙晓敏.试析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11).

[4]李海燕,臧玲.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2).

[5]陈惠.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7(2).

[6]岑美秀.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養策略研究[J].求知导刊,2017(23).

[7]王秀梅.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好家长,2019(14).

[8]刘达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素养培养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9(55).

[9]张丽.试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J].学周刊,2016,31(31).

[10]吴乃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6(12).

[11]杨晓燕.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都市家教月刊,2017(4).

猜你喜欢
阅读小学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