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细节·核心细节(创作谈)

2020-05-06 09:02唐风
百花园 2020年4期
关键词:闲笔文学青年古巷

唐风

小小说,1500字左右,篇幅短,尺水兴波,并非易事。

汪曾祺先生曾说过,文學是语言的艺术。由此可见,语言对于小小说举足轻重。小小说,仅仅语言准确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写出一番意趣、景象,轻笼着文学的氛围。老舍的小说,有着北京老胡同四合院的味道;赵树理的小说,亲切、风趣、质朴;孙犁的小说,明丽、清新、柔美。

小小说若没有味儿就像一杯白开水,小小说的味儿考量着作者的文学修养与语言功力。

语言的修炼是慢功夫。一次,我去编辑部交稿子,一位老编辑读后,摘下眼镜望着我:“你写作不下五年了吧?”

我愕然:“您怎么会知道?”

老编辑说道:“姑且不讲小说的框架,仅就小说的白描叙事就看得出!”

怎样才能把语言写得生动活泼而富有情趣呢?我认为,源自于生活积累与细致观察。

我在乡下,见闻一些趣事。

20世纪70年代,农村刚开始供电,由于电力不足,白天与夜晚的黄金时段只供应城镇居民用电,农村是不供电的。到了半夜,冷不丁,家里的灯泡亮了。半夜来电,除了在上厕所时照明别无用处了,农村人说:“不能早一点儿送电吗?最好晚饭时送到,净是送来解手的电!”

电业局工作人员深入每户人家安装灯泡,农民伯伯称男性为“电工”,称女性则为“电母”,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这里,我想说的是,这些活泼有趣的语言,只能从生活中采撷。

景物的描写是小小说语言的异彩,我感觉,它是凌驾于细节之上的黏合剂,看似对推动情节的进展、人物的塑造无关紧要,却是一抹书香妥帖的安放。

我的小小说拙作《翘板》(《小小说月刊》2019第9期)有一节闲笔:“古巷,清一色的城墙砖,幽深而狭长,秋阳丽日,偌大的缝口时有拖着长长尾巴的壁虎爬进爬出,像是古巷突突搏动的青筋。巷子里,偶尔有人迎面过来,二人则要侧身错过,瘦长的身影像挤扁的刀鱼。”这段文字烘托了小说特定的氛围,具有文学色彩。写下这处闲笔,我有些惊喜。

闲笔并非多多益善,多了适得其反,像是赘肉一样让人生厌。

我构思小小说,起初很少是一个圆满的故事,多是只有一个细节。这个细节,使得我心底一亮,各色人物、生活的景象纷纷在这个细节上酝酿集结,这就是我写作一篇小小说初始的状态。

围绕着第一个细节会衍生出很多小细节,我想,这第一个细节便是小小说的核心细节了。

什么是小小说的核心细节呢?

我读过一篇小小说《名气》,讲的是一位文学青年终日笔耕不辍,却是屡投不中,退稿堆积如山。一个偶然的机会,文学青年的一篇小说在一家知名刊物发表,自此各方编辑的约稿纷至沓来。文学青年赶不出稿子,便把旧稿重新寄出,没承想,一篇篇旧稿居然发表在各大刊物上了。

文学青年如此高产,引来媒体采访。记者问道:“您如此高产,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文学青年回答:“名气。”

毫无疑问,“名气”二字便是这篇小小说的核心细节。

有些小小说,通篇找不出它的核心细节,却是氤氲着令人感悟至深、回味悠长的意蕴。

读鲁迅先生的名篇《孔乙己》,文中写到孔乙己吃酒欠账、教写“茴香豆”、偷书被打断腿等一系列细节,在这些细节中似乎很难找出核心细节,但是全文笼罩着那个时代腐朽文人强撑门面、麻木不仁的味道。

这种味道,我想便是小小说的核心。

我固执地认为,这种味道非一般人不可为,就像演员演戏,“三分唱七分做”,唱,易;做,难。

这仅仅是我创作中的一些体会,姑妄言之,读者姑妄听之。

[责任编辑 吴万夫]

猜你喜欢
闲笔文学青年古巷
饭后闲笔组诗
古巷老面
前边的几句话
古巷
古巷里有最美的风景
闫存林:晒太阳的“文学青年”
最是那“闲笔”之妙
闲笔如花
论《文学青年》的作家群体
让更多的文学青年成长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