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学校工业分析技术专业教学标准

2020-05-07 07:34
化工职业技术教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学时实训室仪器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工业分析技术(570207)。

二、入学要求

普通高级中学毕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力。

三、基本修业年限

三年。

四、职业面向

本专业职业面向如表1 所示。

表1 本专业职业面向

五、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石油与化学工业、食品药品、环境保护、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等行业领域,能够从事分析检测、环境监测、化验室组织与管理、产品质量管理、产品开发助研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六、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在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

(一)素质

(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2)崇尚宪法、遵法守纪、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3)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

(4)勇于奋斗、乐观向上,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5)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1~2 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健身与卫生习惯,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6)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1~2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二)知识

(1)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2)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安全消防、文明生产等知识。

(3)掌握化学基础理论知识。

(4)掌握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及样品测定的基本理论。

(5)掌握常见现代分析仪器和环境监测仪器的基本知识。

(6)了解仪器的结构,熟悉仪器的使用及维护知识。

(7)掌握特定原料、产品的分析检验原理和方法。

(8)掌握数据分析处理和结果评价的基本知识。

(9)掌握一定的质量管理、实验室组织管理的知识。

(10)掌握特定产品的生产过程及设备的基本原理。

(三)能力

(1)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能够正确选择和熟练使用常用的仪器工具进行采样、制样,并对样品进行预处理。

(4)能够根据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选择合适的产品分析方法。

(5)能够使用各种常用仪器对产品和“三废”进行分析检测。

(6)具有仪器保养和简单维护的能力。

(7)能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出具规范的分析报告。

(8)能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方法设计。

(9)能够参与企业技术改造,解决分析检测中一般技术问题。

(10)能够对实验室进行基本的组织与管理,能够对企业进行基本的质量管理。

七、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

(一)课程设置

本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1.公共基础课程

根据党和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将思想政治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育、军事理论与军训、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列入公共基础必修课;并将党史国史、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公共外语、信息技术、健康教育、美育、职业素养等列入必修课或选修课。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可开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2.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一般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并涵盖有关实践性教学环节。学校可自主确定课程名称,但应包括以下主要教学内容:

(1)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一般设置6~8 门,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专业文献检索、分析检验质量保证与监控、物理化学、化学化工应用软件等。

(2)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一般设置6~8 门,包括: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分析制样技术、工业分析、化验室组织与管理、检验检测特色课程(如环境监测与分析、药品检验、油品分析、煤质检验、食品分析、涂料分析、冶金分析等)。

(3)专业拓展课程。

专业拓展课程包括:化工单元过程操作、分析仪器维护、现代分析测试技术、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石油和化工产业文化史等,根据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岗位迁移、素质拓展与能力提升的需要进行选择性设置。

3.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教学内容

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如表2 所示。

4.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在校内进行化学分析实训、仪器分析实训等综合实训;在石化、医药、检验检测等行业的企业进行工业分析实训、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应严格执行《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和《高等职业学校化工技术类专业顶岗实习标准》。

5.相关要求

学校应统筹安排各类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应结合实际,开设安全教育、社会责任、绿色环保、管理等方面的选修课程、拓展课程或专题讲座(活动),并将有关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和相关实践性教学;自主开设其他特色课程;组织开展德育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

(二)学时安排

总学时一般为2 800 学时,每16~18 学时折算1学分。公共基础课学时一般不少于总学时的25%。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不少于总学时的50%。其中,顶岗实习累计时间一般为6个月,可根据实际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各类选修课程学时累计不少于总学时的10%。

八、教学基本条件

(一)师资队伍

1.队伍结构

学生数与本专业专任教师数比例不高于25∶1,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一般不低于60%,专任教师队伍要考虑职称、年龄,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

2.专任教师

专任教师应具有高校教师资格;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具有化学相关专业技术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扎实的本专业相关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够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有每5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

表2 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教学内容

3.专业带头人

专业带头人原则上应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能够较好地把握国内外工业分析技术行业、专业发展,能广泛联系行业企业,了解行业企业对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实际,教学设计、专业研究能力强,组织开展教科研工作能力强,在本区域或本领域具有一定的专业影响力。

4.兼职教师

兼职教师主要从本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聘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具有中级及以上相关专业职称,能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指导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等教学任务。

(二)教学设施

教学设施主要包括能够满足正常的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所需的专业教室、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等。

1.专业教室基本条件

专业教室一般配备黑(白)板、多媒体计算机、投影设备、音响设备,互联网接入或Wi-Fi 环境,并实施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安装应急照明装置并保持良好状态,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逃生通道畅通无阻。

2.校内实训室基本要求

(1)基础化学实训室。

基础化学实训室应配备实验台、通风橱、常用化学实验仪器;用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训。

(2)典型物性常数实训室。

典型物性常数实训室应配备实验台、通风橱、熔点测定仪、闪点测定仪、粘度计、白度仪、旋光仪、折光仪等仪器,同时配备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用于工业分析、食品分析、油品分析、药品分析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训。

(3)化学分析实训室。

化学分析实训室应配备实验台、通风橱、纯水制备设备、滴定分析常用仪器;用于化学分析、工业分析、食品分析、药品分析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训。

(4)仪器分析实训室。

仪器分析实训室应配备紫外-可见光谱分析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pH(酸度)计、自动电位滴定仪等分析仪器,配备实验台和常用化学实验仪器;用于仪器分析、工业分析、食品分析、药品分析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训。

(5)物质称量实训室。

物质称量实训室配备实验台、电子分析天平、电子台秤、托盘天平;用于化学分析、工业分析、仪器分析、食品分析、药品分析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训。

具体的实训场所安全卫生、教学设备配置及规范安设等要求,须参照《高等职业院校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执行。若学校条件允许,可选择性地建设部分具有“教、学、做”一体化功能的校内实训场所,购买或定制相关大型精密仪器的仿真软件。

3.校外实训基地基本要求

校外实训基地基本要求为:具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能够开展工业分析技术专业相关的实训活动;实训设施齐备,实训岗位、实训指导教师确定,实训管理及实施规章制度齐全。

4.学生实习基地基本要求

学生实习基地基本要求为:具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能提供分析检测、环境监测、化验室组织与管理、产品质量管理、产品开发助研等相关实习岗位,能涵盖当前相关产业发展的主流技术,可接纳一定规模的学生实习;能够配备相应数量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和管理;有保证实习生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规章制度,有安全、保险保障。

5.支持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基本要求

支持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基本要求为:具有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等信息化条件;鼓励教师开发并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平台,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利用信息化教学条件自主学习,提升教学效果。

(三)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教师专业教学研究和教学实施所需的教材、图书文献及数字化教学资源等。

1.教材选用基本要求

按照国家规定选用优质教材,禁止不合格的教材进入课堂。学校应建立由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和教研人员等参与的教材选用机构,完善教材选用制度,经过规范程序择优选用教材。

2.图书文献配备基本要求

图书文献配备能满足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科研等工作的需要,方便师生查询、借阅。专业类图书文献主要包括:有关分析检验的技术、标准、方法、操作规范。

3.数字教学资源配置基本要求

建设、配备与本专业有关的音视频素材、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案例库、虚拟仿真软件、数字教材等专业教学资源库,应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动态更新,能满足教学要求。

九、质量保障

(1)学校和二级院系应建立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健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完善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实习实训、毕业设计以及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更新、资源建设等方面质量标准建设,通过教学实施、过程监控、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达成人才培养规格。

(2)学校和二级院系应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加强日常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定期开展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建立健全巡课、听课、评教、评学等制度,建立与企业联动的实践教学环节督导制度,严明教学纪律,强化教学组织功能,定期开展公开课、示范课等教研活动。

(3)学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社会评价机制,并对生源情况、在校生学业水平、毕业生就业情况等进行分析,定期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

(4)专业教研组织应充分利用评价分析结果有效改进专业教学,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学时实训室仪器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基于6S模式的高职院校实训室管理改进研究
信息技术在计算机实训室管理中的应用
仿真型总线控制实训室设计与建设
我国古代的天文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