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化工期刊传播科学文化的历史借鉴
——以近代永利化工集团《海王》旬刊为例

2020-05-07 07:34高尚荣
化工职业技术教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海王旬刊永利

高尚荣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210048)

1 引言

化工产业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化工专业性期刊作为科学文化传播、信息交流和学术探讨的平台。截至2019年底,通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期刊查询可知,全国现有期刊中,刊名含有“化工”的期刊共有89 种,其中英文版1 种(《中国化工导报》),高校主办11 种,其他均为行业或科研院所主办。根据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17年版),化工类核心期刊有22 种,体现了化工期刊较高的办刊水平。化工行业组织重视化工期刊的科技知识传播功能,通过开展期刊评比活动提升期刊质量,促进期刊建设水平提升,促进一些优秀化工期刊影响力提升,如北京化工研究院主办的《石油化工》就曾获得中国石化期刊质量考核和优秀期刊、优秀编辑评选一等奖等荣誉。回顾化工期刊的办刊历程,永利化工集团的《海王》旬刊,是近代中国第一本由企业创办的化工期刊,现存的很多化工期刊与《海王》旬刊有着历史渊源。透过历史的眼光,审视《海王》旬刊编辑人员素质培养,可以为现代化工期刊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提升提供借鉴。

2 重视企业科学文化建设,选聘编辑领军人才办刊

2.1 集团负责人亲手创办《海王》

《海王》旬刊是范旭东、侯德榜等人创办的近代化工集团“永利、久大、黄海”集团公司的“喉舌”,因当时的化工企业靠海起家,盐碱工业原料都离不开大海,所以把刊名定为《海王》。《海王》旬刊的创办始于永利集团的发展早期,由永利集团创始人亲自创办。1914年重化工业先驱者范旭东留学回国后创办久大精盐公司,1916年7月范旭东与陈调甫等人在塘沽创办永利制碱公司,1922年8月创办了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各类化工事业的发展中获得的新成果新信息需要有交流平台,推动了《海王》旬刊的出现。

1928年9月,范旭东在塘沽创办了《海王》旬刊,范旭东亲笔撰写《为什么要办旬刊》一文作为“发刊词”,阐明《海王》旬刊“传递团体消息、公开进行学术讨论、策进同仁精诚团结”的宗旨,并负责出版。《海王》旬刊内容充实,短小精悍,包括工程与管理、“永久黄”团体各部门的工作概况、集团内部的“家常琐事”等,其中工程建设方面包含了不少科技内容。《海王》旬刊创刊后,成为交流集团公司信息、促进管理的载体,也时常登载科学消息与新知识,成为深受科技界重视的企业刊物。《海王》旬刊1949年后停刊,前后共出版了700余期,对当时的科技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2 选聘资深人士担任《海王》主编

1932年9月,范旭东在塘沽成立了久大盐业公司、永利化学工业公司、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联合办事处,由阎幼甫(1890—1965)担任联合办事处主任处长。阎幼甫除执掌集团人事和福利工作之外,同时也负责《海王》旬刊的编辑出版。阎幼甫原名鸿飞,曾用名可群,笔名又父、异人、东风,早年从事军旅活动,为人威严,被称为“阎王”。1913年赴德国柏林大学求学,1917年毕业归国,从事文字学和地理、历史研究,1924年任上海《中华周报》总编辑。从1930年12月至1951年底,阎幼甫一直担任《海王》杂志主编,促进了杂志自身风格的形成。1939年3月30日,《海王》旬刊迁址四川乐山,当时永利集团经营陷入困境,但范旭东仍然全力支持《海王》旬刊办刊。范旭东几次对阎幼甫说过:“我们经济困难,就是当裤子,黄海和海王是一定要坚持的。”[1]在阎幼甫的主持下,《海王》旬刊版面从过去的4 开4 版扩大为16 开装订本,增加了篇幅和栏目,内容包括工业、农业、宇宙、海洋、金属、细菌学等科学论文,还涉及管理经验、时事评论、杂文、诗歌、游记等文学作品,也兼收翻译作品,一期容量曾达到40 多页,发行量最多时超过6 000 份,社会影响十分广泛。1949年《海王》旬刊停刊后,阎幼甫1950年9月移居北京,1952年11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65年病故。阎幼甫著有科学建设论文数十篇,建国后著有“三字经”式大众读物《人民常识》,郭沫若评价此书“写得很扼要,而且包罗万象,甚好”[2],并亲笔为之校订,也显示了阎幼甫的文字水平。可见,选聘高层次专业人才担任编辑负责人,是办好《海王》旬刊的重要前提。

《海王》旬刊

3 重视科学文化传播,提升大众科学文化素养

3.1 聘请专业人士主持《海王》编辑工作

1933年,永利集团塘沽联合办事处《海王》旬刊编辑部聘请石上渠主持编辑工作。石上渠是湖南宁乡人,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本科第1 部第19 班。石上渠精通“旧文学”,此前任《湖南工人日报》编辑。石上渠因喜读《石头记》,人们都称他为“石头”。石上渠为此曾说:“如果我这块小小的‘石头’能被女娲检取,和众多石头一起,练成补天的材料,那该是多么幸运的事。”[3]石上渠最初主持《海王》旬刊审稿和核稿,到后来全程负责《海王》旬刊收稿、出版、发行工作,不仅传递科研成果,还针对社会现实问题加以研究,普及科技知识,使刊物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其中有些学术性或技术性文章,曾引起国内外权威机构和知名人士的重视。1949年《海王》旬刊停刊后,石上渠被调到北京永利总管理处工作。全国解放后,担任工会文教委员,1956年调到化工出版社工作。1993年,石上渠曾创作《怀念母校第一师范》诗词一首:“不老青山益壮怀,奔腾湘水激云阶。从知立雪程门里,尽有和风细雨偕。朱张望麓意弥酣,云气西来势欲含。消尽市声人未觉,情怀无限忆城南。”[4]该诗作发表后被收入《庆祝湖南第一师范建校九十周年纪念毛泽东求学一师八十周年特刊》发表。

3.2 《海王》不拘一格传播科学文化研究成果

在石上渠主持下,《海王》旬刊注重传播以科学方法开展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研究的成果。1934年到1935年,《海王》旬刊分42 期连载了《楚语研究》,研究了湖南方言中的9 类词语1 201 条方言、隐语(歇后语)、农经、格言、口头语、俗语等地方文化,收集的词语内容丰富,方言特色鲜明,是湘方言词汇研究难得的早期资料[5],也是用科学方法研究地域社会人文问题的早期尝试。1934年,《海王》旬刊20 期刊登了方心芳署名的《汾酒酿造秘诀赋》:“人必得其精,曲必得其时,器必得其洁,火必得其缓,水必得其甘,高粱必得其实,缸必得其湿。”该篇词赋注明其来源是“山西杏花村汾酒厂杨子九先生于1933年冬畅谈其酿酒秘诀,特为文……以补汾酒研究论文之不足。”方心芳1931 起担任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副社长和发酵室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化学会北京分会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学部委员等职务,其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的方式具有借鉴价值。

《海王》旬刊突出刊登科学研究取得的现实成果。1939年刊登了永利集团专家对四川地区“痹病”的研究成果。当时四川局部地方一些居民出现肢体瘫痪、皮肤生疮化脓腐烂等病症。《海王》旬刊发表了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专家所撰《五通桥盐区医院治疗痹病之经过》《五通桥的痹病问题》《痹病和氯化钡》《痹病和氯化钡之我见》等文章,揭示了这种“地方痹病”的病因是食盐中含有氯化钡所致,揭示了病症机理,消除了困扰人们的病症。1942年,《海王》旬刊发表了李烛尘西北考察盐碱资源的系列通信,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海王》旬刊还涉及到了科技政策的重大问题。1943年范旭东提出了复兴中国化学工业的“十厂规划”宏伟蓝图,并指示侯德榜开展设计与研究。侯德榜在美国按照范旭东的要求进行了大量调査研究,搜集了许多资料,研究了苏联和美国的科学技术和经济,拜访了许多经济专家。1943年,《海王》旬刊发表侯德榜《中国战后之重建——吾人如何利用苏联之经验》的文章,侯德榜看到,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水平是1913年的84 倍,因而提出:“苏联人民因其认识科学在大规模工业化中之地位,已获得报酬。”[6]由此较早地提出了借鉴和运用苏联经验的问题,也体现了《海王》旬刊的科技政策理论水平。

4 提升编辑人员素养,面向行业传播科学文化

4.1 提升化工期刊编辑人员科学文化素养

所谓科技素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概括为“四科两能力”,即:“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其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对于化工期刊来说,由于专业性质和工作岗位要求,首先需要具有比较深厚的编辑专业、人文社科类和文字工作能力,同时,作为专业性较强的化工期刊,还需要具有相应的化工专业知识作为背景,为此,化工类期刊编辑部应当采用业务培训、专业进修、轮岗锻炼、参与科研等多种形式,提升期刊编辑的化工专业素质,达到化工领域特有的科技素养要求,这样才能够在期刊编辑中以专业化的角度对待各类稿件,做到慧眼识珠,游刃有余。

4.2 养成灵活的选稿用稿风格

历史上的《海王》旬刊所有文稿既不拘一格,既有高深的专业文章,也有诗词文赋等文章,除“不涉国事”外,内容包罗万象,“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兼顾,内容高雅,形式多样,贴近大众,喜闻乐见。只要是事关永利集团发展事业的,都予以录用刊登。即便是一般工作人员的、技术人员的片言短论,也受到重视,给以编辑发表。因此,虽然《海王》旬刊是没有稿酬的,但稿源不竭,成为集团的公共“日记”,随着时代的变迁,其科技与史料价值却显得更加重要。

4.3 广泛征集专业作者稿件

化工期刊编辑应当与产业界、学术界人士保持沟通,主动邀约相关稿件,增强刊物的专业性。《海王》旬刊投稿人十分广泛,包括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化工专家以及其教授学者、各界名流。例如,1936年的《海王》旬刊作者中就有经济学家何廉和马寅初、报人王芸生、农业学家董时进、植物学家胡先辅、动物学家秉志等撰写的文章。作者群体的扩大、名流的赐稿,使《海王》旬刊成为领先的科学文化启蒙杂志,对我国近现代科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4.4 增强期刊面向行业的发行能力

刊物的影响力深受其发行范围的影响,因此期刊编辑和发行人员应有针对性地申请和扩大发行范围,提高期刊的行业和社会影响力。《海王》旬刊除普遍地赠送职工外,还有目的地发送给国内外有关人士、机关团体、学术界及金融界等有联系的单位,为永利集团扩大宣传。《海王》旬刊通过宣传永利创业初期与英商卜内门公司斗争的历程,使社会上同情赞助永利集团事业的人越来越多,永利被誉为“华北三大事业之一”,推动了永利集团的发展壮大。

4.5 升华编辑人员投身期刊建设的奉献精神

一种期刊是一个行业的文化阵地,对于行业发展来说有着文化引领的意义。《海王》旬刊因其影响力日益显著,受到企业管理层重视。1930年代末,因公司经营困难,有人提出停办刊物,范旭东表示:“不管怎样,团体就是当裤子,也要办黄海,出《海王》的。”[7]1940年代中期,《海王》旬刊发表陈调甫、孙学悟等人撰写的回忆范旭东的系列文章,如《化工界开路先锋范旭东先生》《学习范先生工作精神》等,强调要“遵循先生之计划,齐心合德,努力前进”[8],显示企业文化建设增进了困难时期企业的生命力和向心力。《海王》旬刊所倡导的“四大信条”企业文化至今仍被天津渤海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等企业所继承和发展。

《海王》旬刊合订本

5 结语

《海王》的办刊历程,启示当代的化工期刊编审人员要以奉献精神和专业化的态度投入到期刊编辑工作中,以一种强烈的事业心推动刊物质量不断提高,为新时代化工知识载体和信息平台建设、为科学文化的传播作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海王旬刊永利
史前海王争霸战(下)
史前海王争霸战(上)
科技兴邦 创新强国
All the Fish in the Sea
《科技视界》(旬刊)杂志诚征优秀稿件
《科技世界》(旬刊)杂志陈征优秀稿件
深圳市永利种业有限公司
毕永利教授简介
《海王》会扑街?还是会翻身?
母 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