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华文化元素传播策略探究

2020-05-08 08:31陈志超
关键词:文化元素对外传播一带一路

陈志超

[摘 要] 中华文化元素是指中华文化中具有高度凝练性、典型性、代表性,富有中国风格,蕴含中国精神,能够展现中华文化精髓的“象征符号”。这一概念更适应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现状与规律,是一种全新的认识与提炼。中华文化元素传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地位体现在几个方面:它是文化先行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互联互通的“润滑剂”与“催化剂”。其面临的挑战主要是文化与文明的差异、地缘政治与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文化对外交流机制的欠缺。这在中非关系中表现得特别明显。按照“亲”“诚”“惠”“容”等策略推动中华文化元素对外传播,能够筑牢沿线国家的民意基础、社会基础,实现民心相通。

[关键词] “一带一路”;文化元素;对外传播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志码]A

2019年4月25日至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本次论坛回顾了“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成就与经验,并就打造“一带一路”的升级版达成了国际共识,同时也标志着“一带一路”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在面临更多机遇的同时也将更大的挑战。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历经六载,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与各国共同发展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符合了世界人民期许与向往。六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合作基础与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在逆全球化思潮、全球经济衰退、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迭起的背景下,很多人按照西方近代化的眼光看待“一带一路”,不仅导致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误解,而且给“一带一路”建设带来消极影响。实践已经证明,在推动“一带一路”的“五通”持续稳步建设中,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对于消除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推动经贸、人文、政治等诸多领域的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推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关键在于牢牢发挥中华文化元素的传播导航灯作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中非合作就是对此的生动诠释,人文交流行动被列为“八大行动”之一被郑重提出,以及打造文化共兴的中非命运共同体,都迫切需要加强中华文化元素海外传播工程建设。中非在人文交流与合作领域,所面对的挑战与举措、取得的成果及其经验,对于在推动中华文化元素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化解困境、应对挑战,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具有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尝试,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结合中非合作的有益经验,分析中华文化元素对外传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的地位、面临的挑战与困境、传播策略,以及其多元影响。

一、“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华文化元素传播的辩证关系

(一)中华文化元素与西方近代化的关系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一种“普天之下皆兄弟也”的信念,这跟近代西方“人对人像狼”“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形成鲜明对比。无论是在美洲殖民地,还是在非洲殖民地,西方人都犯下了野蛮的暴行。按照西方的近代化观念是无法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质的。虽然“一带一路”倡议的是中国与世界的共荣共赢,但只有在中华文化的视野中,才能讲清楚“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随着“一带一路”的倡议结出硕果,中华文化对于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造福沿线国家的人民日益发挥其作用,中华文化元素也必将得到进一步传播。这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

由于地理上彼此重洋相隔,历史上,中非文明之间的交流远没有欧亚之间频繁,但是,近代以来,随着中非之间联系日益紧密,中非之间的经贸与人文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足以说明,文明类型之间的差异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并非是制约彼此之间互信合作的障碍,关键在于承认差异的存在,尊重彼此文明的独立地位,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自觉,寻求彼此文明之间的最大公约数。中华文化元素中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等观念,为中非合作的持续深入提供了宝贵的智慧财富。

中华文化元素,是中华文化中具有高度凝练性、典型性,代表性,富有中国风格,蕴含中国精神,能够展现中华文化精髓的“象征符号”。按照文化的分类标准,中华文化元素也可以大致分为四个类别:第一,物质文化元素;第二,制度文化元素;第三,行为文化元素;第四,精神文化元素。以“和”为例,它属于中华文化中精神文化的范畴,它既來源于中国儒家的“和为贵”思想,又与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颇有渊源,“和”这一中华文化元素凝练的表达了中国人对于和平共处的向往,以及求同存异的处事态度,已经成为中国民族精神符号之一,“和为贵”也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特性之中。

(二)中华文化元素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跟西方的文化霸权不同,传播中华文化元素并不是要搞文化殖民主义。中华古代文化中也是精华与糟粕并存。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本来就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吸收了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并加以发展的结果。从共荣共赢的角度看,“一带一路”倡议本来就有助于促进沿线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建设。这就意味着,“一带一路”倡议包含的是中华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与当代文化的融合成长。一方面,中国提供给沿线国家、供其自由选择的只是中华文化的某些特定元素,另一方面,中国也要向沿线国家学习,吸收其优秀文化成果。

这就要求讲清楚中华文化元素与中华文化的辩证关系。从理论上来看,中华文化与文化元素有整体与部分,抽象与具象之分。就文化对外传播的实践而言,中华文化的对外输出最终落在具体的文化元素的对外传播上,例如中国的武术文化,大多是通过功夫以及功夫人物如李小龙展现在海外民众面前。整体的文化输出在实践上不具可操作性,而个体的文化元素则可以依托一定的形式进行跨国传播,如《舌尖上的中国》,通过纪录片的形式直观地将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呈现在世界观众面前。

(三)“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华文化元素传播的关系

中华文化元素的对外传播,在本质上,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具体化与现实化,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具体方案,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现实路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底蕴深厚,除非专业的“汉学家”“中国通”,一般民众很难掌握、理解进而认同。中外之间的人文交流其首要工作在于进行常识性的普及与宣传,就中华文化的上述特点而言,整体性的、全盘性的输出不具可操作性。因此,借助于具有高度凝练性、典型性,代表性的中华文化元素,对于推动中外人文交流,具有极大的便利性。

中华文化元素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是“一帶一路”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是与经贸合作同等重要的人文交流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于文化交流基础上的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五通”之一。“一带一路”之下的中外经贸合作,尤其是当中国企业走出国门遭到当地居民的误解,面临重重阻力之际,迫切感受到减少文化之间的分歧,缩小民族之间的认知鸿沟,降低文明冲突的风险的重要性。加强中华文化元素的宣传、推广工作,能够在短期内,在当地居民中快速高效地树立中国和平大国国际形象,增强对中国的正确认知。用最为凝练、简洁的“象征符号”将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风貌集中展现给沿线国家的民众,是促进“民心相通”的基础之一。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为中华文化元素传播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与契机。在历史上,古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之路,还是文化交流之路,更是文明对话之路。古丝绸之路承载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有助于跨越与沟通民族宗教与历史文化之间的鸿沟与差异。在相互理解、彼此包容的基础上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在沿线国家的深入传播。在新时代,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深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不断深入发展,为中华文化元素的对外传播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拓展了国际化的新空间,筑牢了物质、民心基础,提供了更加便捷有效地传播渠道与平台。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沿线国家政府间的合作更加密切,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共识,努力化解政治上的分歧与冲突,寻求最大公约数,在最大可能上通过经济合作,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沿线政府间的合作,推动了一系列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的区域性合作战略,“一带一路”战略进而促进区域性的互联互通体系之间的合作。

对中非人文交流与合作的经验的具体阐释,有助于较为直观、具体的认识与理解,“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华文化元素传播的辩证关系。2015年以来,中非“十大合作计划”提出以来,“中非人文合作计划”已基本落实到位。坚持文明上的交流互鉴,是中国对非交往的基本原则与态度之一。自2015年开始实施的“中非人文合作计划”,是对中非文明交流互鉴精神这一原则与态度的具体践行,同时也实际推动着中非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事实已经证明,“中非人文合作计划”,有助于建构“知识共享和思想交流的人文伙伴合作关系”,这一人文伙伴合作关系,进而为中非之间经贸等硬基础提供软支撑。从文化对外传播的规律角度看,中华文化元素的对外传播,在中外人文交流中应处于先行地位,发挥先导作用,但这一点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上均给予以足够的重视。

二、中华文化元素传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的地位

作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非合作进展迅速,取得一个个里程碑式的突破;同时,这也是“一带一路”持续深入发展的具体体现。尤其是在部分西方媒体不怀善意的非议和质疑“一带一路”倡议的情况下,对于其他区域如亚欧大陆的“一带一路”建设产生了连带的积极效益。

2018年10月,中非合作论坛的召开标志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深入。中非合作作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取得深入进展,在“一带一路”倡议饱受西方部分媒体不怀善意的质疑之时,对于其他区域的国际合作产生了一系列连带的积极影响。

(一)文化先行与图腾效应

在“一带一路”合作中,在保持政策、设施、贸易、金融和民心协调推进的同时,需要保持文化的先行性。中华文化元素的图腾效应是“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题中应有之意。

正如有关学者所指出,“一带一路”建设需弘扬睦邻友好的合作精神,在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深入开展人文合作,以文化交流推动包容开放理念的形成和扩散,促进文化交融,促成文化认同感,为深化沿线国家合作提供内在动力。”[1]36“一带一路”所致力于构建的互联互通体系中,政策、设施等诸多要素处于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的地位。之所以强调文化交流的先行性,在于无论是开展经贸合作、构建政治互信、建设基础设施、推动金融融合等,其前提在于双方之间文化上的认可、尊重。文化既是一个国家的内在灵魂,同时又是一个国家的外在标签。而文化的标签作用主要体现在若干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文化元素。如作为中华民族标签的“龙的传人”“礼仪之邦”等。

如果说,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应保持文化交流的先行性,那么,中华文化元素的对外传播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同样处于先行地位。按照人的认知规律与记忆机制,记忆最为深刻的肯定是最具特点,能够集中体现事物全貌的核心点和关键点。在非洲等国家,这样的文化元素通常以图腾效应的形式表现出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对于异域“观众”而言,有应接不暇、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之感。而熊猫、长城、故宫、功夫等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在其则是耳熟能详。由此可见,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应首先重视中华文化元素的对外传播,善用中国智慧,讲好中国故事,筑牢民意基础。在中非合作上这一点有着较为明显的体现。鉴于中非文明类型上的差异,对于非洲而言,中华文化是“异质性”色彩较浓的外来文化,对其排斥与抗拒心理较强。而正是立足于具有高度凝练性、典型性,代表性的中华文化元素,中华文化中精华与优良成分的价值才能得到非洲人民的欣赏、认可,进而推动民心相通。

(二)互联互通的“润滑剂”与“催化剂”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目的是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互利互赢、共同发展。铁路、公路、港口、码头、油气管道与工业园地是建构“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体系的物质基础与硬支撑。但是,近年来,不少大型项目的落地、开展与后续推动在部分国家遭到了不少阻力,不得不暂时中止。有助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生活的基础设施竟然遭到当地居民的阻碍,这一现象值得引起深思。

除了经济利益的冲突与纠葛之外,双方之间的文化隔阂,尤其是对“以和为贵”、“睦邻友好”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认识缺位,导致了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不理解与不信任。“以和为贵”、“睦邻友好”的理念是我们国际交往基本准则,可谓是我国外交的“标签”。但是由于国外部分媒体的误读误解与恶意歪曲,使得沿线诸多国家与民众带上有色眼镜来看待“一带一路”倡议。

在遭遇上述“硬阻力”時,切不可硬碰硬,强力推动往往适得其反,用文化来化解彼此之间的误解、隔阂,虽然周期较长,但是其作用潜移默化,更为持久,更为深远。对中华文化的正确认知、对中华文化爱好和平精神的认同与信任,将大力助推“一带一路”倡议诸多项目的落地生根,化解诸多具有长期性的文化、制度障碍。

沿线国家与地区民众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理解与认可,对于互联互通体系的建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润滑剂”和“催化剂”的作用。一方面,通过润滑剂能够减少彼此之间的摩擦,另一方面,通过催化剂,能够为彼此之间的合作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化学效应”,发挥乘数叠加的效果。

三、中华文化元素对外传播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一带一路”倡议的宗旨符合沿线国家和地区民众的利益,但是由于“一带一路”跨越不同国家、民族、宗教信仰、文化类型,加之部分西方国家与媒体的蓄意歪曲与误读,各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使得依托于“一带一路”倡议的中华文化元素对外传播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境。分析“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面临的挑战,实质上就能清晰地认识到中华文化元素对外传播面临的挑战。

(一)文明冲突与文化差异

关于文明冲突与文化差异对“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带来的影响,有学者研究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地理、历史、民族、文化及宗教等各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一方面带来了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宗教及文化上多元而丰富的特点,另一方面也使得由此产生的分歧和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变得突出。”[2]10以儒家文明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与西方的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在核心理念、基本准则、表现形式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与区别。不同文明孕育出的文化形态、生活方式、政治理念,使得彼此之间寻找共同点面临着巨大挑战。在异域的文明与文化形态的国家中,作为外来者的中华文化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容易遭到排斥与抵制。“彼此差异化大于共同点、差异化大于包容性,彼此矛盾冲突大于合作”[3]70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化经贸和人文交流面临的严峻挑战。文化上的差异,对中华文化认知不够,对中华文化元素的偏差认知,导致部分沿线国家和民众对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持有犹豫态度和怀疑眼光。

(二)地缘政治冲突与经济发展不平衡

“一带一路”跨越东亚、中亚、西亚、北非、东南亚、南亚等不同政治板块,民族矛盾、宗教冲突、领土纠纷有着较为久远的历史渊源,宗教极端主义、恐怖主义以及跨国界犯罪等问题日益突出。和平稳定的政治局势是区域合作的重要基础,上述问题的存在为构建跨国界、跨区域的互联互通体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带一路”途径不少当前地区热点问题的高发区,长期的冲突与对立,加剧了彼此之间的敌视态度,短期内难以做到放弃分歧,握手言和。

沿线部分国家国内局势动荡,政局不稳,领导层短期内频繁更换。上述情形,使得部分已达成的协议,已落地的项目,变数频生,一波三折。诸如“政策变化的政治违约风险、宗教与民族问题导致的战争和内乱风险、国有化征收风险、第三国干预风险、政府违约风险、歧视性的市场准入限制与隐性投资贸易壁垒风险、企业合同违约与延迟支付风险、贸易往来中的商业欺诈风险、恐怖主义与有组织犯罪所导致的中国企业雇员与设施的安全风险”[3]71等等。政权的不稳定性、政策的不连续性,严重制约了区域经贸与人文合作的持续稳定。

此外,区域间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在使得区域合作面临阻力和障碍。经济水平较为落后的国家在经贸合作中客观上的不利地位,使得其在对外经贸政策上趋于保守主义,陷入越保守越落后,越落后越保守的恶性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限制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无论是在国内外经贸政策、市场规则、经济法规、经济环境、人力资源等软件设施,还是道路交通、水电配备、园区厂房等硬件设施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软件设施的差异,使得区域市场的统一难以实现,硬件设施的落后,使得区域互联互通的实现任重道远。为此,在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指出,发展不平衡是当今世界最大的不平衡。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要始终从发展的视角看问题,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项目选择、实施、管理的方方面面。我们要致力于加强国际发展合作,为发展中国家营造更多发展机遇和空间,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中华文化对外交流机制不健全

当前对外文化交流机制不健全使得中华文化元素对外传播面临一系列制度性障碍。机制的不健全性与文化对外交流工作的特殊性相关。文化对外交流主要依托于文化产业跨国发展与国家形象的国际构建。无论是文化产业还是国家形象,其核心都在于具有中华特质的文化。文化的非实体性、不确定性使其难以按照某种统一的标准“出口”。换言之,作为对外文化交往内容的中华文化,自身具有丰富性、复杂性、多面性等特征,难以做到整齐划一。因此,在创设和制定交流机制方面,面临着诸多障碍和困难。

同时,作为“出口”对象的中华文化,其受众相当广泛,需求各异。其受众涵括世界范围内各国民众,其文化背景各异,其文化偏好与文化品位也各不相同。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使其对中华文化的进行甄别性、选择性地“输入”。试图以一种风格、一种品位满足不同民族与国家民众的对中华文化的需求,势必不能。

上述文化对外交流内容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受众的广泛性与差异性,历史性的客观存在,短期内难以得到彻底的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的存在,使得不断完善中外文化交流机制面临着重重阻碍。

四、中华文化元素对外传播的策略

中华文化元素对外传播无论是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均形成了一定的路径。“亲诚惠容”四字是我国周边外交方针的理念之一。在此处,同样可以将中华文化元素对外传播的策略浓缩、概括为“亲”“诚”“惠”“容”四字方针。所谓“亲”即指用具有亲切感的话语塑造富有亲和力的形象。“诚”包括两层意蕴,一是指在彼此文化交流上以诚相待,其二是指展现诚信立身的文化传统,进而筑牢彼此文化互信的基础。“惠”即指将互惠互利的合作原则贯彻到中华文化元素的对外传播工作中。“容”即指用求同存异的态度来对待不同文化的文明与文化,尊重其差异性与主体性。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召开,为中非合作指明了新的方向。峰会上中方提出的一系列主张、政策以及行动纲领,同样适用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尤其是关于文化共性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以及实施人文交流行动纲领的提出,对于中华文化元素的对外传播策略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同时,中非在人文领域合作中所取得的成果及其经验,对于中华文化元素对外策略的制定颇具借鉴价值。

(一)塑造富有亲和力的国际形象

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历来重视强调中华文化本身的特质,大力凸显中华文化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但是对于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类型之间的差异性的过度彰显,也带来了彼此文化之间的陌生感和隔阂。因此,推动中华文化元素的对外传播,应该转换认知,开始重视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类型之间的共通性。由单独强调差异性,转变为对差异性与共通性的双重重视。

在此认知转换视野下,其传播策略也随之改变。在中华文化元素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应通过富有亲切感的话语塑造富有亲和力的国家形象、民族形象、文化形象。对亲切感的强调,要求我们善于、巧于发掘和利用中华特质的文化元素中具有人类共通性的基因,达成彼此文化元素认同上的最大公约数。人类共通性的基因主要包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公平、正义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中华文化元素中孕育了上述理念,并且历史悠久。文化元素中包含的受到人类普通认同的共通性基因,是增强彼此之间亲切感的基石。虽然中华文化一直以独具特色著称,从这一角度而言,其与伊斯兰文化、基督教文化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点、共通性。彼此之间的相似点、共通性正是文化间传播、交流的前提与基石。

打好“亲”字牌,善于利用共通性,应认清各方的“血缘关系”,着力点在于寻找受到各方认可的文化元素,培养认同感。就宗教信仰而言,共同的宗教信仰,可以弥合不同生活风俗、政治追求的民族与国家之间的裂痕。

此次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顺利召开,正是得益于“亲”字牌发挥的亲善作用。中非之间的友谊已经上升到亲如一家的兄弟关系,无论在什么场合,中国一直坚持中非之间是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并亲切的称他们为非洲兄弟。而非洲人民也视中国为和平友善的国家。中非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根植于在过去艰难岁月中的“同心同向”“守望相助”。这一切都得益于“中国始终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同非洲各国团结一心、同舟共济、携手前进”。中非之间亲善友谊所开出的一朵朵合作之花,无一不提示我们,中华文化元素的对外传播,同样可以采取相同的策略:塑造富有亲和力的国际形象,打好“亲”字牌。

(二)筑牢文化互信的基础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的信任与认可,是中华文化元素对外传播持久进行的有力支撑。当今中国的国土面积、综合国力所展现出来的大国形象,在客观上对部分沿线国家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担忧。因此,在推动中华文化元素对外传播的过程中,消除沿线国家的顾虑与担忧,重在以诚相交,筑牢文化互信的基础。

在国家的对外交往中,政治互信处于基础地位,而文化互信则是更为深厚的信任。文化互信的构建不是一句空话,首先,需要基于平等的地位,承认别国的文化传统对于他国民众与本国文化传统对于本国民众的意义与价值是同等重要的。因此,“策略上必须考虑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地域特征、政治环境、民族特点、宗教意识、风俗人情、生活方式、利益诉求、接受水平。”[4]216基于上述认识与态度,在进行文化元素的对外传播中才能避免受到“文化殖民”、“文化侵略”等别有用心的指责与污蔑。其次,要想取得别国的信任,更需要自身打造诚信的信誉。文化元素的对外传播,并非简单的单方行为,而是积极主动的推动双方后续的平等合作。因此,必须清醒认识平等互利的文化交往与单方面的意识形态宣传之间的区别,避免传播行为转变为具有意识形态色彩的宣传工作。

文化互信既是中华文化元素对外传播的策略,同时又是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前提。作为原则,其应贯彻到对外传播的一切环节与各个方面。同时,要加强既有的政治互信,在中外交往中,文化与政治互信之间必须紧密相互配合。中非人文合作在文化互信与政治互信相互配合的贯彻与实施中具有典范意义。在中非经贸与人文合作领域中,面临着各自不同的障碍与困难。在经贸合作中,公铁等交通设施、水电等民用设施以及各类经济园区所遇到的阻碍与困难,可以在彼此经贸合作的推进过程中,用经济手段与方式加以解决。而在人文合作中遇到的阻力,更多的来自文化与精神层面。这种文化与精神层面的阻碍性因素,形成于其民族文化传统之中。面对同一问题,近代西方殖民者主要采取的是文化霸权主义政策,当然这一政策招致更大的阻力,激起民族主义情绪,最终还以武力反抗。为此,任何尝试改造非洲各民族文化、颠覆其传统的图谋都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切實际的。因此,面对中非人文合作中精神层面的障碍性因素,相比于智慧而言,我们更需要的是文化互信,尤其是使非洲人民确信,我们的文化这种一以贯之的以和为贵的品质。使非洲人民确信,中非之间的人文合作项目的前提在于中国尊重非洲文化的主体地位、尊重其独立性。在外界部分媒体关于孔子学院等人文项目意在进行意识形态的宣传与文化侵略的舆论不绝于缕的情况下,正是彼此之间的文化互信,使得双方的众多人文项目毫不动摇的继续开展。

(三)坚持互惠互利

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一直是“一带一路”倡议所致力于追求的目标与秉承的基本原则,这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元素对外传播应采取的策略。中华文化元素的对外传播,其首位目的自然是“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优势一面,从而让他国民众从内心上能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正向价值和积极内涵,进而才能够从内心上主动去接受中国传统文化。”[5]133但是考虑到不同国家文化传统与历史背景的差异性,需要避免过度强调本国文化的优越性,忽略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尤其是在以文化企业为主体的国外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和保障其他国家的利益。

正是得益于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即使在全球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逐渐抬头的局势下,中非之间的友谊一如既往的深厚,中非合作取得一个个突破性进展。中国提出的“多予少取、先予后取、只予不取”主张,体现了中国素来秉持的正确的义利观。

(四)求同存异的态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我们要积极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深入开展教育、科学、文化、体育、旅游、卫生、考古等各领域人文合作,加强议会、政党、民间组织往来,密切妇女、青年、残疾人等群体交流,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宗教、地理等方面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以及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多维性与复杂性,在推动中华文化元素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倡导不能对文化价值观进行排序或差别对待;要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承认各国文化的独特性与共通性,诚心实意地汲取沿線国家文化中的优秀内涵”[2]15 。

在西方话语权掌控世界、西方文化流行于全球各地的时期,西方文化强国采取文化霸权主义的态度,排斥、抵制弱小民族文化,挤压其在世界舞台上的话语与生存空间,在世界范围内曾多次因此抵制西方化、反西方化的浪潮。事实已经证明,霸权主义的文化扩张必然遭到民族主义浪潮的抵制与反对。有鉴于此,中华文化元素的对外传播的策略上应采取开放包容的心态,尊重沿线各国国情的差异性,尊重其文化的主体地位。

求同存异,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尊重文明的差异性,不仅是中外文化元素对外传播中需要采取的策略,同时也是对外邦交中应持有的基本态度。这一基本态度的最新表述体现在中非合作论坛上中方提出的“五不”原则,即:不干预非洲国家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不干涉非洲内政,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在对非援助中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不在对非投资融资中谋取政治私利。中非之间远隔重洋,文化迥异,但彼此之间却能携手合作,正是得益于中国素来尊重非洲不同国家文化的主体性,秉持平等原则,坚持求同存异态度。中华文化元素的对外传播作为沟通文化差异文化工程,求同存异是其必选策略之一。

五、结语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提出了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这一重大议题。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的前提与基础之一,在于实现世界范围内不同文明之间平等相待、互相尊重这一夙愿。作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首倡国,同时作为世界上文明史最为悠久的中国,既有责任也有能力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寻求与世界其他文明的最大公约数和共通点,为推动不同文明间互学互鉴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华文化元素对外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一带一路”的深入融合发展及其各项目的落地生根为后者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支撑。但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同时也为中华文化元素的对外传播造成了一系列干扰与障碍。反过来,这种传播的受阻又影响了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为此,发扬中国文化相对于西方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作为国际文化交流工作之一的中华文化元素对外传播,在人文与经贸并重的“一带一路”合作中具有其独特的价值与作用。中华文化元素作为中华文化的高度凝聚的代表,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与可塑性。针对不同国家的传播受众,在保持其中国特色的同时,可以较为灵活的进行适当合理的塑造与裁减。

以儒家文明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其精神内涵与意蕴,诸如“仁”“礼”“和”等概念均较为简洁凝练,这恰恰与中华文化元素的对外传播相一致。中华文化元素的对外传播主要内容与对象之一,就是努力将上述“仁”“礼”“和”等文化精神观念推出世界,得到更多世界民众的欣赏、认可,为“一带一路”深化合作贡献中国智慧。这也是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的基础工程之一。

[参考文献]

[1]王义桅.“一带一路”的中国智慧[J].当代世界,2015(8):34-36.

[2]刑丽菊.推进“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困难与应对[J].国际问题研究,2016(6):5-17+122-123.

[3]田惠敏,曹红辉.“一带一路”的动因与挑战[J].全球化,2015(6):66-77+132.

[4]隗斌贤.“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传播与交流合作战略及其对策[J].浙江学刊,2016(2):214-219.

[5]丁立磊.“一带一路”为传统文化“走出去”铺路搭桥[J].人民论坛,2017(18):132-133.

[6]林跃勤.“一带一路”构想:挑战与应对[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5(2):5-17.

[7]顾华详.论比较法学研究与“一带一路”国际法治[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9(5):44-61.

[8]李爽,阮如朋,马泽.“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越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27-32.

[9]赵洪宝.“一带一路”和“16+1”合作框架下中波经贸关系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26-31.

[責任编辑]王立国

Research on the Dissemination Strategy of Chinese CultureElemen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CHEN Zhichao

(School of Marxism,Anqing Normal University,Anqing, Anhui,246001,China)

Abstract:Chinese cultural elements refer to the"symbolic signs"with high conciseness,typicality,representativeness,Chinese style,Chinese spirit and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This concept is more suitable for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law of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and is a new understanding and refining.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elements in the "one belt and one way"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s reflected in several aspects:it is the meaning of the first thing in culture and the lubricant and catalyst for interconnection.The main challenges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the imbalance of geo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the lack of cultural exchange mechanism.This is particularly evident in China- Africa relations.According to the strategies of "amity","sincerity","reciprocity" and "tolerance",promoting the external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elements can build up the public opinion and social foundation of countries along the line,and realize the communication of the people's mind.

Keywords:"The Belt and Road";cultural elements;external communication

猜你喜欢
文化元素对外传播一带一路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电影中的运用分析
新媒体时代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论传统文化元素在动漫设计中的运用
浅析民族性文化元素在动画设计中的应用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与对外传播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