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学专业研究生创新培养体系探索

2020-05-09 10:22周丽敏王让会黄进张方敏刘春伟
科技创新导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研究生创新能力

周丽敏 王让会 黄进 张方敏 刘春伟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推进和深化,对生态学专业高级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增强。在科技创新的大背景下,培养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对于高校整体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生态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例,分析了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课程教材、实践技能和考核方式五个方面的改革措施,突出了“专业知识—综合素养—应用能力”三位一体以及“理论学习—技术训练—实践拓展”三位一体的生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力求为其他高校的生态学专业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生态文明  研究生  创新能力  学科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0)01(a)-0191-03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ause of socialism in Chinese today.With the promotion of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demand for senior talents in the field of Ecology has been increasing. In the contex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for meeting the needs of national future development an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goals of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 in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reform measures in five aspects: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mode, curriculum materials, practical skill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Highlighting the trinity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 comprehensive quality -- application ability" and the trinity of "theoretical learning -- technical training -- practical development" in postgraduate's training mode. This paper tries to provide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y courses and talent cultivation to other universities.

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postgraduate; innovation ability; subject system

1  生态学科体系建设和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时代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思想以及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对于新时代生态科学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推进和深化,对生态学专业高级人才的需求也必然需要进一步增强。因此,培养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的生态学研究型人才非常紧迫,亟需开展研究,掌握生态学高级专业人才需求,完善生态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具有生态价值观及生态文明建设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发展。

创新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作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的关键与核心,在指导人才培养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知识的核心在于创新,而创新的基础又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研究生属于高学历人才,是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是培养新时代研究生的主要任務,也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研究生的创新教育正处在一个攻坚的阶段,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重要体现和检验标准[1]。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担负着为社会提供创新创业人才的重任,研究生教育是教育链的最高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引领“双一流”建设纵深发展的关键因素。要改变传统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并重。通过建立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设立多种形式的创新基金,鼓励学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进一步活跃研究生的思维,增加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形成,探索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对研究生的创新成果进行科学界定时,除了研究的理论、方法和设计等方面具有创新性之外,研究结果还应具有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2]。

我国教育部自2003年启动了“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也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活动,积极探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推动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全面改革与快速发展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西北工业大学的“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其建设宗旨是在学校现有研究生实验课程的基础上组建的一个大型开放的创新实验基地,以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创新实验为手段,以完全开放为原则,鼓励研究生“自行设计、自己动手、自由探索、自主创新”,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3]。重庆大学投入建成的“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以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和公司联合实验室等组成7个开放性创新实验室,并全部向在校各专业研究生开放,研究生可进行交叉学科、跨专业领域的自主创新[4]。同时,研究生可通过申报多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研究生创新基金、优秀博士论文风险基金和研究生创业基金,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并鼓励学生自主研发和自主创业。

2  研究生学科体系建设过程与目标

研究生教育既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科研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設高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生态学专业是江苏省特色专业和气象局共建重点专业,在学科建设中构建了具有区域特点及气象特色的生态学学科体系,在此体系建设中力求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过程中的教学、研究与服务国家和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建立了“三个主动”(主动融入、主动接轨、主动服务)的指导思想,强调了专业技能与实践环节对学生的训练。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以各类实验中心和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为依托,搭建多种形式的跨学科教育平台。通过共建实践创新基地、战略联盟等形式,建立了基于产学研结合的教育平台,合作各方以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为支撑,通过立项和联合开发等途径,开发学科前沿课程、专题研讨课程等新型课程。同时鼓励研究生跨学院跨专业选课,为学生带来了不同的学科视野和综合化的知识结构,从而有效地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依据本学科体系特点,努力把握科学性和综合性原则、公共性和与区域性原则以及创新性与现实性等原则,突出三个“三位一体”的教学特色,促进研究生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积极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综合素养—应用能力”三位一体以及“理论学习—技术训练—实践拓展”三位一体的生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两个“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中,利用“互联网+”的手段,建立“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共享平台,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瞄准“高起点、高标准、高素质、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实施精英教育,具体措施如下。

2.1 优化课程体系——三位一体

以促进人才综合素质提升为目标,将教学任务与社会发展和学科需求相统一。在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参考了国际一流高校生态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协调多层次生态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适当缩减了研究生的课程数量,建立了核层式(核心、基础、拓展课程三位一体)的生态学课程体系。对于核心课程,建设了校级和院级的“金课”,适度拓展课程深度,通过“挑战性”、“高阶性”和“挑战度”,深入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对于基础课程,坚持以生态学相关基础学科的传承为重点,从科研论文和国际交流的需求出发,组织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开展英文授课,对于提高研究生专业英文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对于拓展课程,开展了“优课计划”,以跟踪学科发展前沿为导向,邀请本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定期给学生做专题报告,作为研究生的“引路人”,引导学生在最新的领域从事学习和科研,开拓学生的创新眼界。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校级和院级的导师论坛,并计入课程学分,论坛由国内外的优秀专家学者主讲,旨在强广大研究生与专业领域的学者进行互动交流,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目前,导师论坛成功举办了多届,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秦大河院士、方精云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陈镜明院士,北京大学张远航院士,法国科学院特鲁院士等多位学术大师的精彩报告,在学生中掀起了学术偶像热潮,对于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开拓科学视野、启迪科学灵感方面,作用显著。同时,各学院定期组织的研究生学术沙龙,增强了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活跃了学校的学术气氛,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有效地提高了研究生的学术积极性。

2.2 改革教学模式——模块集成与“互联网+”

具体的教学模式由知识讲解、课题讨论、研究报告等模块组成。其中,知识讲解是教师详细讲授每章的重点与难点内容。授课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探讨该课程领域的热点问题,并通过案例展示与讨论,加深研究生对有关概念及理论等内容的理解。授课教师还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理论实践的梳理向学生们呈现该领域的发展脉络和最新进展,有助于研究生了解景观生态学相关的基础知识,深入透析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此外,除了课堂内的知识讲解,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新兴媒体手段为载体,构建知识共享平台。课题讨论是通过授课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并组织讨论、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例如,景观生态学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任课教师在讲授过程中结合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促进其自主性学习,展开个性化研究思路,同时结合国内外景观生态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设置相关热点方向让研究生积极思考,深入而细致地进行自我探索,并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培养研究生勇于思考的探究精神,有利于促进研究生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研究报告是研究生结合课程内容,查阅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有利于研究生在自我思考和自我实践中锻炼能力。此外邀请国内外该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工作者等人士进行讲座、报告等多种形式,对于启迪研究生思维具有积极作用。提倡导师联合培养制度,积极和中科院所一起来培养研究生,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教育中的引导作用。

2.3 丰富课程教材——学科交叉+特色

在生态学研究生专业课程教授过程中,要充分体现生态学相关领域的前沿性、创新性和特色性等特点,立足点除了选用国内最具有代表性的教材之外,也要参考国外相关领域发展的前沿和热点,作为知识拓展的参考,形成辅助教材和参考资料相配套的多目标教学用书和教学参考材料。近十年,本专业教师结合专业特色,自编了《生态工程的生态效应研究》、《陆地生态学研究方法》、《生态规划导论》、《生态信息科学研究导论》和《环境信息科学:理论,方法与技术》等专业教材十余部。同时又结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气象学)的专业特色,将气象学科与生态学科进行交叉与融合,首提“生态气象”的学科概念,并首次开设了“气象生态学”的课程教学,出版了国内生态气象学领域的第一本专门教材《生态气象学导论》,推进了“生态-气象-环境”的新理念,推广了“生态-气象-环境-人-自然”耦合的教学体系,充分发挥了课程的创新性,专业性及特色性。对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提倡与气象学、环境学等相关学科导师群体的联合指导方式,让学生形成更加全面和更加开放的合理的知识结构,促使学生更广泛地涉猎该交叉学科领域的前沿研究和最新进展,有助于培养优秀的气象生态与环境生态高级人才。

2.4 拓展实践技能——多元化

实践教学是研究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到现场或生产实践中去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综合性和设计性实习是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应改革以往实践教学模式,增加综合性实习,尤其是设计性实习的内容及其所占比例。在此过程中,增加一些具有探索性和综合性的教学内容,鼓励让学生自己查资料,自行设计实习方案,可结合校级或省级研究生科技创新活动项目、教师的课题研究或学校与实习基地共建单位的联合科研项目,使一些优秀的研究生在实践期间有机会在老师的指引下,进入到生产实际开展科研工作,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实践环节,学生是主体,实行学生科研立项制度,从政策和经费上鼓励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通过科研促进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该环节的重点依然是当前生态学及相关学科的前沿领域,因此,在省级优势学科项目的资助下,学校每学期选派2-3名优秀的2、3年级在校研究生到国外大学进行为期3个月的短期留学活动,为学生开拓国际视野搭建了优质平台。

2.5 改进考核方法——多样化

课程组采用多样化考核制度和力度,考核成績由平时成绩、技能测试、期末考试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考核形式由课程论文,专题报告,实验报告、实践论文等组成,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总成绩中的比例,体现全过程考核。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技能测试、期末考试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各种评价有明确的比例分配,其中平时成绩(作业、课堂讨论等)占30%,生态调查报告(实践报告、课程论文)占20%,期末考试占50%(其中技能知识占20%,理论知识占30%)。通过多样化的综合考核方式,鼓励研究生在课程学习中熟练查找文献,训练融会总结,能比较公正、客观、合理地评价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大大提升了学习的主动性。

综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通过探索建立生态学课程体系和研究生创新培养体系,显著提高了生态专业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及生态文明建设能力的客观要求,为本校生态学专业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长三角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条件,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此体系可应用到其他相关专业领域的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并对其他高校的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鲁圣军,何敏.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9(16) :91-94.

[2] 刘娟.北京高校产学研协同培养研究生机制创新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4):110-115.

[3] 西北工业大学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实践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1):25-26.

[4] 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在创新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1):23-25.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研究生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