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化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0-05-09 10:22李飞
科技创新导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问题对策

李飞

摘   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機融合是高校教学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高校信息化教学存在教学观念固化、形式主义泛滥、信息化教学资源匮乏、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不足等问题,需要从主动适应教学文化变革、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以及不断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三方面入手,从而不断提升高校信息化教学质量与教育效果。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0)01(a)-0212-03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arrival of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lassroom teaching is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in Colleges, such as the solidification of teaching ideas, the overflow of formalism, the lack of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resources, and the lack of teachers'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literacy. We need to start from three aspects: actively adapting to the reform of teaching culture,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constantly improving teachers'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ability, so as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ect of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in Colleges.

Key Words: College information teaching;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兴起与发展,各个行业与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成为时代潮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无一例外地卷入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推广。2012年3月,教育部研究制定《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规划提出要全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能力体系建设,创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引领作用,借此破解我国教育发展的难点与热点问题。2016年6月,教育部再次研究制定《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具体任务与目标,以此不断满足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的新特点与新需求[1]。对于高校来说,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最终落脚点体现在信息化教学建设及其效果。信息化教学的目的即是通过有计划地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并为人才培养提供技术服务[2]。信息化教学主要依靠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来实现,一方面是信息技术渗入课堂教学,另一方面是课堂教学的信息化再生产。具体而言,信息化教学包括:多媒体、互联网环境的课程教学活动;信息化处理后的学习者学习资源;信息化工具的知识重构等[3]。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可以实现教学方式转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等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固有的教学观念、信息化建设水平、信息化运用能力等因素也不同程度地限制了信息化教学的效果,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加以解决。

1  高校信息化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信息化教学具体实践过程中,思想观念、方式方法、目标取向与实施效果均存在一定偏差,形成知识生产的异化现象。

1.1 传统教学观念固化

媒体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手段对课堂结构的创新作用是有限的,可以有效改变甚至颠覆传统课堂结构的当属教学理念的顶层重构[4],也就是教师要想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教学质量首先需要破除陈旧的教学理念,摈弃传统的技术运用框架。然而,教师中心主义与学生中心主义的天平两端时常出现失衡。一方面,以教师为中心的重知识轻能力的应试教育观念跃升为尊重学生主体能动性地位的素质教育理念并非易事,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部分教师仍然沿用“老师上课、学生听课”的固有习惯性模式,致使信息化教学效果被严重遮蔽;另一方面又会出现完全放任学生自主学习而忽视教师引领作用,信息化教学成为学生个体舞台展示和教师退居次要位置的课堂翻转言说。

1.2 形式主义泛滥

从教学目的来看,信息化教学主要是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载体,丰富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多样性与趣味性,以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其最终目的是为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信息化教学本质上为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范畴,它的产生、变迁与发展的根本宗旨是为服务课堂教学内容及其知识传授。然而,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以及教育系统科层压力机制下,信息化教学的形式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本质发生逆转与倒置,即信息化教学的形式成为教师课堂教学追求的主要目标,而作为课堂存在之本质的教学内容容易被忽视而边缘化。课堂教学容易被信息化技术“裹挟”,过度技术考核诱使课堂教学自身价值异化[5]。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将大量时间花在信息技术手段的完善上面,陷入形式主义的“秀场”,而忽视了知识传授与思想引领。

1.3 教学资源建设滞后

教学资源建设对于信息化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包括课件、网络课程、案例库、专业网站以及各类信息化教学平台。然而,由于各类信息化教学平台均为企业或个人的商业开发,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出让平台的使用权以获得一定的收益,因此,所有平台的免费使用空间是极其有限的。受限于技术水平与素材资源,教师自我开发的教学资源在互动性、沉浸感等方面难以保证质量。与此同时,由于资源协调与共享机制的缺位,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表现出“各自为战”的分割状态,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低质量建设、非标准化建设等现象较为普遍,阻碍了信息化教学的发展,为信息化教学的后续发力埋上了阴影。

1.4 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不足

从技术属性来说,信息化教学具有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及交互性等特点,需要教师有机融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通过信息化手段全方位、立体化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因此,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并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方能激活信息化教学的优势,不断提升教书育人的效果[6]。然而,部分教师虽然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以及丰厚的专业知识,但对信息技术及由此带来的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了解不足、认识不深。有些学校花费大量资金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而得不到有效使用,学校信息化教学设施成为迎评接考的加分项而未能真正发挥其教育教学效果。

2  高校信息化教学的优化对策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为人类福祉和社会进步提供巨大动力,另一方面技术又如同牢笼,技术的不当使用会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压制、扭曲、制约或限制,使技术脱离甚至背离它的初始设置或存在的合法性[7]。因此,人们需要对技术及其实践进行合理规划与控制。对于高校信息化教学而言,就是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优化高校信息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潜力。

2.1 主动适应教学文化变革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作用并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即是对人的再生产过程;二是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并不是一呈不变的,随着社会发展尤其是技术的更新与发展,课堂教学在理论建构和实践运用等方面也必然随之发展并产生一种新的教学文化。教学文化的变革是创新教学实践的深层要素,因为教学文化的变革将带来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等形而上的元认知变革。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重要部分正不断渗入高校课堂教学活动环节,引起包括课前备课、课堂教学、课后考核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变革,其核心因素包括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角色重构、关注被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转变知识传授方式等。因此,无论是教育管理者还是一线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主动顺应时代潮流,主动适应教学文化的变革,重构原有课堂教学功能及价值,探索信息化教学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路径选择以及质量评价,不断激发高质量育人实践及育人成效,不断提升高校作为思想意识形态主阵地的重要地位。

2.2 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

信息化教学环境现状是影响信息化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有利于教学效果提升,否则将制约教学效果并直接影响育人质量。信息化教学环境主要指各类软硬件资源,包括计算机、投影仪、互联网络等硬件设备以及教学平台、优质课程资源包、教学素材库等软件资源。目前我国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存在城乡之间、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间、重点学科或专业与非重点学或专业之间等方面差距,不仅制约了教育均衡全面发展而且也破坏了教育公平性。在软件资源建设上,各类教学平台名目繁多、良莠不齐,而且大多具有商业性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风险与教学成本。因此,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力度,同时协调建立各地区、各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机制,以此减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资源建设压力和工作量,并以优质的信息化资源和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促进教师更好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从根本上推动高校课堂教学的效果。

2.3 不断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利用信息资源从事教学活动并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综合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化社会中课堂教学活动质量与效果的关键性因素。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深入理解信息化时代的智能教学理念,实现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躍升。对于教育主管部门而言,需要为教师提供实习实训、访问学习、专业培训等一系列机会,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历练搭建良好的平台。对于教师自身而言,首先要不断提升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基础运用能力,包括互联网以及各类办公软件的熟练应用等。其次要通过一系列机会自主学习信息化教学知识,包括各类互联网教育资源、各类慕课及公开课平台等。最后要自觉加强交流,主动融入并构建信息化教学学习共同体,并积极参加各类信息化培训及研讨交流会,同时通过申报相关课题从事相关研究、撰写相关论文或研究报告等形式不断提升信息化教学的理论与知识。

参考文献

[1] 郭丽君.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课堂生态:变革、问题与对策[J].现代大学教育,2017(6):101-107.

[2] 李芒.论信息化教学的文化特征[J].中国电化教育,2012(9):1-6.

[3] 赵呈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7):2-33.

[4] 赵婧.新媒体环境下教学创新的观念误区与理性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6(4):13-16.

[5] 张铭凯.技术与教学相遇:历程检视与进路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6(12):28-32.

[6] 李五洲.从技术的异化谈教育技术的异化和消解[J].现代教育技术,2009(11):21-24.

[7] 乔瑞金.技术哲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