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地方文学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2020-05-09 10:41蒋丽云
职业时空 2020年2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东莞文学

摘要:新时代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语文》目前还存在教学内容远离生活、实践教学载体缺失等问题。文章基于课程现状,立足地方特色,探索地方文学应用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价值与原则,并以东莞文学为例,讨论地方文学应用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内容设计与实施。

关键词:地方文学;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东莞文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化自信的提出为优化高校文化课程建设,加快文化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大学语文》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文化课程,主要基于古今中外文學名篇的讲授,引导学生在文学的视野下观察世界,体悟人生,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它对于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对于大学生精神境界和智慧水平的提升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1]《大学语文》开课历史悠久,教学改革也从未间断,但目前仍然存在“文学性有余,体验性不足”[2],系统性较强,个性化缺乏等问题。地方文学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地方特色,将地方文学引入《大学语文》课程,使教学内容与学生身边的语文联系起来,可以为教学改革提供新的视野与路径。

一、地方文学与东莞文学

地方文学是指某一地理区域内的文学,主要包括本土作家(包括长期在当地生活的外地籍作家)的创作以及以当地自然地理、风俗文化等为素材的文学作品。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我国幅员辽阔,风俗各异,自先秦起,各地的文学就各具特色。近现代后,中国文学更是与地域特色、地域经验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催生出专门的作家群体和文学流派,可以说各有特色的地方文学组成了中国文学的绚烂版图,共同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繁荣。

东莞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是岭南文明重要起源地、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和改革开放先行地”[3],文化资源丰富,东莞籍文人张荫麟、伦明、陈伯陶、邓尔雅等为后世留下了不少优秀诗文,许多名人雅士,如苏东坡、屈大均、林则徐、陈寅恪、季羡林等也慕名前来,挥毫写就大量以东莞为题材的佳句名篇,2010年东莞图书馆将历代名人描绘东莞的诗文精选汇编出版《名人笔下的东莞》,按文体分为上下两编,内容涉及东莞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城市建设等各方面,丰富了地方文献资源。改革开放以来,东莞作家队伍活跃,创作氛围浓郁,创作了大量可圈可点的文学作品,已具有作家第一村、《长安文学》、桥头荷花文学奖等多个有影响力的文学名片,明年还有望建成东莞首个中外作家创作基地。大批实力强劲的后起之秀在文坛崭露头角,陆续密集地斩获许多重要文学奖项,包括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鲁迅文学艺术奖、老舍散文奖、梁实秋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台湾桐花文学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三个一百”国家原创图书奖、文津图书奖、台湾联合报文学奖等等,并产生了较大反响。评论家雷达就曾表示不要小看东莞文学,在全国的地级市里,实属“文学大市”。还有评论家认为,“今天的东莞文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形成集团军优势,成为岭南乃至全国文学的一面旗帜”[4]。东莞文学的积淀与发展也为地方文学与《大学语文》课程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二、地方文学应用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价值

(一)有利于提升课程特色与活力

现行的《大学语文》教材种类繁多,虽编排体例不一,但整体给学生一种中外文学简史的感觉,加之许多授课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地域色彩浓郁的地方文学引入《大学语文》课程,让学生在学习经典名篇的同时,也可以感受身边的语文带来的鲜活体验,使课程更具开放性和个性化。地方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生源多来自本地,毕业后也多留在本地就业,携带着地域经验的地方文学能让学生产生亲切感、认同感,同时富有本土气息的地方文学也能带来有别于以往学习经验陌生化的效果,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地方文学的地域特点还能为课程教学提供必要的体验平台,大大增强了实践教学的可行性和丰富性,有助于打破课程的惯常模式,推进《大学语文》的课程改革,改变目前教学内容远离生活,实践教学载体缺失等现象,提升课程特色与活力。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质

地方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分支,具备相应的教育审美功能,同时地方文学作为地方文化的载体,见证了地方的历史风貌、风土人情,反映了地方文化的内在精神。将富有地方文化特性的地方文学引入《大学语文》课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知体会中国文学的地域差异和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可以引导学生用文学的视角关注地方文化,传承地方精神,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提升,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地方,服务地方。

(三)有利于促进地方文学创作的发展

目前《大学语文》课程多使用全国通用教材,以讲授古今中外文学名篇为主,地方文学进入课堂的机会非常有限,开发利用地方文学资源,并将其融入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将大大提升师生对地方文学的关注度,也给地方高校开展地方文学研究带来契机。地方高校在开展地方文学研究方面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地方文学研究可以提高地方文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给地方作家带来更多创作信心,同时也能帮助地方作家找到创作盲区,提高创作质量,从而促进地方文学创作的发展。近年来,东莞文学创作取了不俗的成绩,但始终缺乏具有大境界的厚重作品,缺乏自己标志性的作家。

三、地方文学应用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原则

(一)地域性原则

将地方文学引入《大学语文》课程,需要考虑篇目的选取和内容的编排问题。地方文学数量众多,形式多样,应优选能深刻反映地方自然景观、民俗文化和历史变迁的文学作品,使《大学语文》教学更贴近生活,同时借助地方文学生成、流传的生态环境开展实践教学,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那些虽为本土作家创作,但地方文化特色并不明显的作品尽量不选。

(二)审美性原则

将地方文学引入《大学语文》课程,需要考虑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功能要求。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更在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因此在进行地方文学内容选取时,应充分考虑作品的审美教育功能,甄选那些能给学生带来情感熏陶和审美愉悦的文学佳作,编排时建议以人文主题为线索编排,突出人文教育的理念。

(三)适度性原则

将地方文学引入《大学语文》课程,需要考虑地方文学与文学经典的关系。文学经典名篇历经时间考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于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丰富学生内心世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引入地方文学应遵循适度性原则,不能让地方文学全盘替代文学经典,而是让地方文学与文学经典有机融合,可以根据现有教材编排体例适量融入地方文学作品,也可单独设立地方文学专题。

四、东莞文学应用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内容设计

(一)东莞文学专题一——古迹探幽

东莞历史悠久,为后世遗存了丰厚的文化古迹。虎门,中国近代史开篇地,虎门炮台、销烟旧址,映照了历史的沧桑,也升腾着民族的正气。可园,广东四大名园之一,岭南画派重要策源地,布局精巧,咫尺山林,雅意文风,处处体现园主张敬修“无可无不可”的哲学思想。金鳌洲塔,400余年前原为抗御水害而建,如今九层古塔巍然高耸,塔底碧水蜿蜒,塔周绿荫怡人,登塔远眺,繁华莞邑,尽收眼底。凤凰台,传说中曾引来凤凰的宝地,明代文人在此成立“凤凰书社”吟诗作对,被视为东莞诗脉所在,而今凤凰台已重修,并树雕塑,且在旧址建成文化宫、青少年宫等文化建筑,业已成为东莞文化的象征。大批文人墨客探访东莞古迹,留下了值得品读回味的篇章,如康有为的《过虎门》、季羡林的《虎门炮台》、陈伯陶的《虎门感事》、张其淦的《偕友观虎门炮台》、张敬修的《草草草堂序》、居巢的《可园杂咏》、汪兆镛的《可园遗稿序》、邓云霄的《金鳌洲观灯记》《凤台诗社重修记》、陈琏的《凤凰台》、刘存业的《凤凰台》等,阅读作品可一览东莞故垒雄风、可园蕴秀、金鳌塔影、凤台秋霁等文化美景,同时可借助现存古迹开展实践教学,引导学生以参观游览的方式了解东莞名胜古迹,近距离领略历史的发生,体验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感受美,记录美的能力,还可开展东莞导游词征文比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

(二)东莞文学专题二——英雄遗风

东莞被称为英雄之城。南宋名臣文天祥入广东抗元,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的千古绝唱。“东官自是英雄地,熊氏将军首建威”(屈大均《榴花村吊宋义士熊将军飞》),宋末布衣熊飞愤于国难,联络各地义士,多次抗击元军,立下赫赫战功。有“东莞岳飞”之称的明末将帅袁崇焕,在敌军压境,朝野惊恐的危机关头,主动请缨,力挽狂澜,以弱克强,却因反间计下狱,临刑前写就“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的绝命诗篇。民族英雄林则徐受命于危难,虎门销烟,震惊世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他的诗句和行为生动诠释了勇于担当的爱国精神。李文甫,从儒雅书生到起义先锋,于黄花岗之役壮烈殉国,胡汉民的《李文甫纪念碑记》依稀可见他可歌可泣的短暂一生。还有“岭南三忠”之一的张家玉,有“粤东三将”之称的邓安邦,抗日名将蒋光鼎等等,他们在反抗异族和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中展现的爱国情怀、民族血性和抗争精神,值得后世铭记。这一专题可组织学生學习关于东莞英雄的文学作品,分组搜集整理英雄事迹,还可举办以缅怀英雄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三)东莞文学专题三——风土人情

东莞的传统民俗文化别具特色,丰富多姿,许多生于斯长于斯的东莞诗人或来此地旅居、游历的诗人,目睹东莞新奇的风土人情,常用竹枝词来记录。竹枝词创自唐刘禹锡,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内容多写乡土风俗、儿女私情,诗风明快,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流传甚广。例如“黄旗结伴礼观音,背地偷将石密藏”(徐绍业)生动展现了正月初一黄旗山上拜观音“怀石求子”的习俗;“才毕农工讲武功,麒麟鼓响野田中”(邓蓉镜)写的是东莞正月舞麒麟的风俗;“灯火连街月在天,争观鱼舞卜丰年”(邓蓉镜)描绘了元宵夜灯火连街、鱼龙翻舞、观者如潮的盛景。“纸醉金迷斗巧工,民间俗尚仿深宫”(邓尔雅)写的是七夕节民间女子穿针结彩的习俗。“糖饼油堆饤饾陈,谁家巫妪惯祈神。锵锵刀剪招魂祭,千些声哀怯比邻”(邓尔雅),前两句讲东莞妇女摆贡品祈神之事,后两句讲东莞的“喊惊”习俗。“南音体例若弹词,书熟刚同饭熟时。从古稗官能化俗,家家解唱摸鱼儿”(邓尔雅),写出了莞人好唱的习性,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南音和木鱼歌广为莞人所爱。这一专题主要指导学生学习东莞竹枝词,领会竹枝词的艺术特色和东莞的独特风俗,尝试竹枝词的创作,还可开展微视频创作大赛,鼓励学生制作关于家乡风土人情的微视频。

(四)东莞文学专题四——改革之都

东莞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急剧嬗变,新事物的不断涌现,赋予了东莞社会生活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也给东莞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沃土,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精彩缩影,东莞的城乡变化具有代表性,“对它的文学描写,也因此天生具有文学史的意义”。[5]东莞这类文学作品不少,例如杨双奇的小说《春暖花开》细致描绘了改革开放以来城乡裂变的图景,刻画了主人公身处社会转型期的精神困境。胡海洋将自己在东莞二十余年的经历和体验写进小说《太阳转身》,用文学再现改革开放的城市化进程与个体命运。作为本土作家,张俏明根据亲生经历写作《童年旧事》,讲述了改革开放前后东莞人生活的变化等等。改革开放后,东莞从一个传统农业县,迅速变成世界闻名的制造业名城,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工者,外来人口占比居全国首位,是著名的“打工之都”,因此也成为打工文学的重要策源地,出现了王十月、郑小琼、塞壬、柳冬妩等重要打工文学作家。王十月以东莞打工故事创作的小说《国家订单》摘得鲁迅文学奖,郑小琼诗歌和散文直击打工现场,真实再现了工业化背景下底层生命的境遇与感悟,先后获得人民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等奖项。柳冬妩是打工文学的参与者,更是打工文学研究的标志性人物,出版的全国首部打工文学研究专著《打工文学的整体观察》,荣获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著作类二等奖。这一专题主要指导学生学习以当下东莞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以文学的视角关照社会转型、城乡变革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还可以组织学生有计划地进行社会调查,增强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冯海英.地方师范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J]. 廊 坊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社会科学版),2008,24(05):112-114.

[2] 谢建娘.地方文学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与内容设计——以武夷文学为例[J].铜仁学院学报,2016,18(03):178-180.

[3] 蒋丽云.地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探索 ——以东莞市莞邑文化为例[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1(04):74-78.

[4] 廖杏子.东莞文学成岭南文学一面旗帜[N] .东莞日报,2018-06-30(A07) .

[5] 胡磊.工业化语境下的跨族群写作——以东莞少数民族作家群落创作为例[J].民族文学研究,2015(06):25-36.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东莞文学
东莞,东莞
莞香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广东东莞荔枝收成看好
文学小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