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高水平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0-05-09 10:41李燕张宝玉
职业时空 2020年2期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岗位计算机

李燕 张宝玉

摘要:为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高职课程教学水平,菏泽家政职业学院计算机课程组,探索了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在课程中的实践应用改革,并在项目推广的基础上开发项目课程教材,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改革教学评价,对接职业岗位需求,注重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逐渐形成了系统化、结构化的课程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高水平课程建设

一、 高水平课程建设研究的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加强课程建设正是实施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的重要工作[1]。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帮助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学习专业实际,立足岗位需求,提升职业岗位技能和职业化能力,实现教学项目与实际工作任务具有一致性。

菏泽家政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组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以职业岗位需求为目标”的高水平系统化、结构化课程体系。

二、 《计算机应用基础》高水平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一)推行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

荷泽家政职业学院积极探索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开展“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程中的应用实践性研究——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特征[2],探索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流程,形成具体的教学设计及实施案例,并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证性的研究与探索。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在本院计算机公共课中的实践研究,不仅为高职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提供实际性的参考依据,也带动了本院课程教学改革;不仅提高了计算机公共课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项目化教材的建设和推广应用

配合项目教学模式的推广,对接职业岗位需求,并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融入课程中。课程组首先在学生和企业行业中开展专业调研,并依据调研数据修订课程标准,把项目教学与计算机知识融合,先后主编、参编《计算机应用基础》等项目教材5本,制作大量基于学生情况、适应岗位需求、紧跟时代发展的案例和素材,将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和教材的知识点贯穿到项目的实施中。

教材以现代职业教育对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为原则,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技能、提高素质为一体,充分注重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注重反映近年来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成果,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基本形式,通过项目任务的完成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技能的目的。教材采用扫描二维码的形式,帮助学生在移动终端共享优质配套网络资源,实现纸媒教材和副媒体教材资源的融合,全面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材开发与建设理念。

(三)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平台搭建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应用为目的,通过专业调研、分析论证、课程设计、开发项目资源、搭建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平台,实现课程的共享共建,使学习者随时、随地、按需,利用碎片、颗粒化教学资源自主学习课程內容;课程平台也提供了丰富的拓展资源,辅助学习者提升学习[3];同时平台也实现了网上学习、网上答疑、网上讨论及网络资源共享等功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1.课程设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职业资格和专业岗位要求,重新核定课程定位、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安排,量体裁衣,为学校开设的专业创建一一对应的项目教学案例和练习素材,增强实践练习的专业针对性。依照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调研能够胜任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

2.资源建设。课程资源尽可能设计成最小学习素材,颗粒化存储,以便于用户检索和根据不同学习需求组建课程[4];利用各种媒体技术,深度开发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数字资源。坚持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相结合,特别是注重根据专业发展要求和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建设拓展资源。

3.平台建设。依托北京超星公司成熟的技术及强大的网络支持,使用普遍的建设方案,坚持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的设计原则,增强网络平台的实用性、服务性[5]。

(四)改革教学多元评价方式

多元化教学评价就是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评价,包括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分层次、分阶段地对教师的授课、科研、教学改革等影响教学质量的多方面进行评价,促进教师的成长和课程目标的实现。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行业企业评价对学生的德、技、能进行全面评价,做到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五)以实际需求为目标,注重岗位职业能力培养

为实现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与学生职业岗位需求对接,菏泽家政职业学院主动与企业沟通、合作建设课程,设计项目教学任务。学生通过企业项目任务的实践,提前熟悉企业岗位需求和工作流程,锻炼职业能力,实现学习实践相统一,学习工作相结合。教师以实际需求为目标,注重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分专业、分岗位设计课程实践项目。为对接家政、养老护理专业岗位技能,荷泽家政职业学院与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合作,根据燕达真实工作的任务情景,设定项目任务,完成的项目成果由学校和燕达联合评价;为对接学院早期教育专业岗位需求,本校与北京东方蒙特梭利信息科学研究院合作,确定高职早期教育专业计算机公共课的项目教学案例;为对接护理专业岗位需求,本校与菏泽市医院合作,确定高职护理专业计算机公共课的项目任务。

三、高水平课程建设成效

(一)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课程教学活动都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从课程的设计、实施到教学评价、课后拓展应用,每个环节都在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学生通过项目化的学习,增强了任务理解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学生在网络资源开放平台学习,可以自学或网上交流,增强了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得到促进。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参加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大赛中学生自己成功制作现场展示的PPT课件、项目视频、项目创业申报书撰写等实际项目任务,并获得了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2019年学院举行第一届大学生求职简历制作大赛,学生有了课程中“简历”项目任务的认识和理解,对参赛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和兴趣。学生设计的简历作品内容充实、全面,简历内容个性鲜明,设计版面美观大方,格式清晰,彰显了学生求职素养。

(二) 教学团队水平不断提高

教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中,不断深入企业行业调研,引进项目案例作为教学内容,把职业案例内容转化为教学资源,充实教师课堂资源,教师专业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在共享课平台建设与应用过程中,锻炼了团队成员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课程组成员在山东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中荣获高职公共组二等奖;先后获得省级“优秀教师”称号,院级“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称号;在山东省青年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在山东省高职院校微课教学比赛中获得二等奖;成员被聘请为教育部科教发展中心“高等教育信息化调研员”,当选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第九届委员会职业教育学组委员,培养了一批教学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团队。

在科研上,课程组成员先后主持省、市、院级教学、教改、社科科研课题,并荣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发表多篇和课程建设相关的科研学术论文 。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逐渐创建了自己的优秀教学团队,并代表学院申报省级教学团队,逐渐将自己打造成一支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三)课程建设水平不断增强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构建的“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与职业岗位对接”的课程教学模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中,任务小组自愿协作、相互督促完成专业岗位项目教学案例,并展示创作成果;课下,学生利用《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辅助教学平台资源,巩固提高职业岗位计算机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有效地改变了传统“讲”和“听”的课堂学习氛围,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团队协作等多样化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进行课程建设时,重新分析职业与课程内容的关系,把职业岗位需求与课程建设内容相协调,达到了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习任务与生产任务对接,职业教育與终身学习对接,使得课程资源不断丰富、提升。

(四)社会认可度高

课程建设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已出版,并在全国卫生职业院校推广使用,获得了良好的评价;《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教程》已在全省职业院校进行4年的教学实践,得到师生的一致认可,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搭建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平台,已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开放,在全院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推广使用,教师进行答疑解惑,师生进行网上讨论,提高社会对学院的认可度,对学生就业产生较好的正面反馈,带动了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和发展,推动了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促进了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

四、 下一步课程建设方向

依据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的课程标准,结合荷泽家政职业学院实际,支持教师编写与本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适应的校本教材,使课程教材向立体化教材方向发展,使课程教材建设达到较高的水平。不断更新精品资源库内容,构建动态网络精品资源课教学平台,让更多的学生能共享高水平课程建设成果,积极打造省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金课。

后续课程建设中,仍需不断更新课程教学理念,优化课程管理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搭建数字化平台,落实多元教学评价等方面继续进行实践与探索。

参考文献:

[1] 孟雅杰.“互联网+”背景下中职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分析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36(06):68-70.

[2] 张宝玉.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内涵和特征的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7(Z3):111-114.

[3] 齐晶晶,张伟伟.《煤化工生产技术》教学资源建设的探讨与具体措施[J].才智,2018(15):153

[4] 李怀珍,杨桂染,李旭,刘颖.医学类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9):45-48.

[5] 刘璐.基于泛雅网络教学平台的高职化学在线课程建设[J].河北职业教育,2019,3(01):92-94.

猜你喜欢
计算机应用基础岗位计算机
中国计算机报202007、08合刊
中国计算机报2019年48、49期合刊
中国古代的“计算机”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设计与制作实践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任务驱动和专题式相结合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我为什么不能享受事业单位八级岗位退休待遇
一体式,趋便携雅兰仕AL-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