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

2020-05-09 13:43宋南平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20年2期
关键词:科学素质

摘 要 从科技传播的角度,探讨如何营造科学文化、培养科学精神。想要营造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就必须提高对科学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就必须倡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就必须探讨科学对大众文化的影响以及媒体在科技传播中的作用。

关键词 科学文化 科技传播 科学素质

1 呼吁科学文化

前不久,我去上海交通大学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该馆收藏保存着61 000件珍贵文献、手稿、照片和实物,全面展示了钱老的科学成就、感人事迹和崇高品格,生动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家“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精神。我们都知道,钱学森师从加州理工学院的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那里崇尚创新精神、发扬学术民主,对钱学森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正是科学文化氛围的魅力所在。

再如,华中科技大学引力中心自1983年成立以来,一直围绕引力基础物理科学问题和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需求开展研究。在中国科学院院士罗俊的带领下,坚守防空洞改建的实验室,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环境,三十多年如一日,测出了当前最精确的牛顿万有引力常数G,实现在基础研究领域对国际一流的赶超。美国天体物理联合实验室前主任詹姆斯·E·费勒教授评价道:“这个团队的工作非常杰出,为获得准确G值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拥有罗俊和他的团队是中国的骄傲”。罗俊的事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够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冷清,坚持不懈“坐热”基础研究的“冷板凳”,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力提倡和颂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今社会迫切需要克服浮躁和功利,勇于变革、敢于创新,而营造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正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2 理解科学文化

想要营造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就必须提高对科学文化的理解和认知。简言之,科学就是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实现具体统一的实践活动。而文化则被视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与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是人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即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它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与经验升华。

我认为,科学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科学文化渗透于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与每个人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成为影响公众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新常态。

正如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韩启德所说,科学文化是由科学共同体围绕科学活动所形成的一套价值体系、制度约束、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科学文化的核心是追求真理,其精髓是崇尚理性,提倡质疑、批判、创新,寻找实证和普遍确定性规律。

科学文化氛围的营造,是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逐渐凸显的一个现实问题。前段时间发生了翟天临学术造假事件,知名男星竟涉嫌学术不端,这引发了广大群众的关注,令学术界蒙羞。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董事长杰克·韦尔奇说过:“企业的根本是战略,战略的本质是文化。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战无不胜的动力之源。”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也说过:“关于发展,三流企业靠生产,二流企业靠营销,一流企业靠文化。”一个优秀的企业需要文化氛围来支撑,同样严谨的科研工作也需要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来培育。

3 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想要营造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就必须倡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需要科技工作者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不论科学精神还是人文精神都属意识形态的范畴。科学精神是人们对科学活动本质的理解和追求;人文精神是人们对人文活动本质的理解和追求。科学精神具备人文精神的内涵,人文精神则以科学精神作为基石,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它们共同改变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认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应当和谐统一,融“真、善、美”为一体。

钱学森曾说:“一个科学家,他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人生观、宇宙观,必须掌握研究科学的科学方法!这样,他才能在任何时候都不致迷失道路。这样,他在科学研究上的一切辛勤劳动,才不会白费,才能真正对人类、对自己的祖国作出有益的贡献。”

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我们应当主动适应科学技术的概念、方法和手段向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多重渗透,适应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和实践在科学技术中的广泛应用。不论自然科学工作者,还是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要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

科技工作者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科技创新与进步的重要条件和动力。我认为,一个有科学文化素养的人,同时也是有科学理想和学术道德的人。只有德才兼备,方能大有作为。

一方面,科技工作者务必从自身做起,通过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树立正确的科学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协会团体要在制定规范上下功夫,推动学风建设,构建科技诚信监督体系,使科学道德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内在需求和自觉行动。

4 做好科技传播工作

想要營造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就必须探讨科学对大众文化的影响,以及媒体在科技传播中的作用。

我认为,科学普及的本质就是让科学走向大众,即科学大众化、大众科学化。其致力于把人类研究开发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通过多种形式传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之为公众所理解,用以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公民的科学素质是公众对科学的认知程度和应用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比科学知识更为重要。我们应当通过科普工作,在科学家与公众之间架设沟通的桥梁,促进人们行为方式的理性化,以期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2019年,中央電视台《3·15晚会》曝光了神丹牌、莲田牌“土鸡蛋”实为普通鸡蛋冒充,并在商标上玩猫腻,分别注册“鲜土”“好土”商标,造成消费者产生误解。商家利用人们“关注健康”的心理,让消费者花费比普通鸡蛋贵一倍甚至几倍的价格去购买这些所谓的“土鸡蛋”,从中谋取暴利。事实上,土鸡蛋并非“更营养”的代名词。有关机构曾对不同地域、不同品种、不同养殖方式的几十个批次鸡蛋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传统农村散养产出的鸡蛋和集中式饲养产出的鸡蛋,所含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钙、磷、铁等营养物质的含量基本一致。专家指出:“土鸡蛋和普通鸡蛋的营养价值虽各有侧重,但几乎可忽略不计。”正是由于科学文化氛围的欠缺,公众长期受虚假宣传蛊惑,从而导致了认知上的错误。

2018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表明,网络科普传媒迅速发展,使得科普工作的内容和渠道更加多元化。2018年全国共出版科普类图书1.11万种,总印数达0.86亿册;共出版科普期刊1 339种,总印数达0.68亿册;累计发行科普类报纸1.45亿份;共出版科普类音像制品3 669种;累计播放科普类电视节目77 979小时、科普类电台节目53 749小时;共建设科普类网站2 688个,创办科普类微博2 809个,发文量达90.42万篇,创办科普类微信公众号7 067个,发文量达100.87万篇。伴随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大众参与的传播能动性不断强化,媒体在科普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已经成为科技传播最有效的主要载体之一。

由此可见,营造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有助于提升公民的科学素质,增强全社会的科技意识,激活全体劳动者的创新潜能,使科技成果得以广泛应用,使科学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倡导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和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作者简介:宋南平(1949—),男,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现为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理事长。

Create a good atmosphere of science and culture// SONG Nanping

Author's Address Chinese Society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ism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build scientific culture and cultivate scientific spir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If we want to create a good atmosphere of science and culture, we must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cognition of science and culture; we must advocate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tific spirit and humanistic spirit; we must explore the impact of science on mass culture and the role of media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Keywords science and 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scientific quality

猜你喜欢
科学素质
提升新科技浪潮下记者编辑的科学素质
少数民族地区科普工作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谈初中生化学科学素质的培养
浅析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策略
深化物理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探析
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