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问,让语文阅读教学更精彩

2020-05-11 05:54谢凤君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探索性发散思维有效提问

谢凤君

摘 要 提问是帮助学生真正读懂文本最有效的办法。一个巧妙的问题往往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继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探究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同时备课时注意根据文本精心设计一些相关问题,发散学生思维,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和能力,而有效提问是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以下几点是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的一些尝试。

关键词 有效提问 探索性 阅读教学 发散思维

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提出问题是思考问题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让学生学会怎样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使学生亲身经历丰富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更好的理解力。但同时要注意不能让学生的提问流于形式,努力创造一个让学生在轻松环境中自主探究的好氛围。学生教师要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实际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积极调动学生思维,从而深刻理解文本。

1巧用题眼质疑,增强提问的针对性

在阅读过程中,要有收获,首先就有疑问。通过品读课题让学生产生疑问,再指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进而让学生深一层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

课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是启动思维的窗口,在理解课题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运用自我提问引导的思维策略,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在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在学生初读了课题之后,我就对同学们说:“大家仔细观察题目,你们有什么发现吗?”于是,同学们围绕题目分别提出:(1)为什么题目就有两个双引号?(2)题目中双引号那一对意思相反的话到底是谁说的?(3)作者听了这两句话后会有什么反应呢?然后,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接着从“精彩极了、糟糕透了”两个方面让学生从文中品读感悟,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整个阅读教学的思路也十分清晰了。

2提供思考角度,激发探索欲望

随着年龄一天天的增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其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也逐渐提高了,他们在课堂上并不满足研讨一些简单的问题,但由于他们独立思考思维还不太成熟,对一些思维性较强的问题不容易回答,因此,课堂上要注意问题的难易度,给学生提供角度和方向,诱发他们探索问题的欲望。如在学习《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小金花不同寻常的表现的:

师:课文写到小金花的妈妈牺牲了,她没有流泪,可是为什么她跟志愿军分别时却落泪了?

生:因为她和志愿军叔叔相处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了,他已经将志愿军叔叔当作亲人了,小金花当然是舍不得他们离开!

师:当小金花得知妈妈牺牲的噩耗后,她怎么不哭?

生:因为……她妈妈死得很冤。

师:所以就不哭了?(众笑)谁来说明?

生:因为她妈妈是死在战场上,她觉得光荣。

师:所以就不哭了?也说不通。

生:她觉得死得值得,因为救的是侦察员老王。

师:当小金花知道妈妈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时,她心情怎样?

生:伤心。

师:那么她当时想哭吗?

生:想哭。

师:但她没哭,她的眼泪流到哪里去了呢?

生:心里。

师:对,流到心里,流到心里后又变成什么了?

生:仇恨。

师:变成了仇恨,变成了一种力量。

师:妈妈牺牲时没有哭,与志愿军叔叔分别时却落泪了,为什么有两种不同表现呢?

生:小金花和志愿军相处了很长时间,她早已把志愿军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彼此感情太深了。

依据文本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小金花得知失去妈妈的噩耗后没有流泪,十分坚强,而在与志愿军分别的时候却落泪了,从这样强烈的对比中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亲情、真情和深情,让学生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指出思考问题的突破口,理清思路

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提出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后,教师要指出思考问题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围绕问题采取联系上下文、找关键词、问题迁移等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引起学生的共鸣。如在教学《竹节人》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我利用多媒体出示要求: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第17—29自然段,思考:(1)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写我们玩竹节人很痴迷的?(2)老师对竹节人的态度又有着怎样的变化?(3)看到了老师也迷上了玩竹节人,“我”和同桌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对于第1个问题,学生很快能找出关键词,通过动作、神态的描写,找到我们玩得痴迷的相关句子。而对第2个问题学生就不容易回答了,于是我又给学生指出思考问题的突破口:老师没收我们的竹节人时显得“怒气冲冲”,但在他回办公室后玩竹节人时却是“全神贯注,忘乎所以”玩竹节人,这样写会削弱老师的威信?学生经过讨论交流明白了:老师“怒气冲冲”是因为“我们”上课时没有专心听讲,并不是因为他不喜欢竹节人。这样写不会影响老师的威信,突出了一个充满童趣的老师形象。对于第3个问题学生难以找出答案,我为了启发学生马上把问题调整为:为什么“我”和同桌虽然被老师没收了竹节人,可还是“心满意足”,而且原来对老师的怨恨和沮丧早已没有了?通过我的提醒,学生利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到原来看似严厉的老师也和我们一样喜欢玩竹节人,这样的发现让“我们”很开心、自豪。这样在语文课堂上及时调整问题,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句段等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4精心设计问题,发散学生思维

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好一些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探索问题,尋找多样性解决问题的思维。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时,注意要挖掘教材的有利因素,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如在学习《触摸楚天》第2-4自然段时,我是这样通过提问发散学生思维的:

师:课文描写了盲童安静居然拢住了一只蝴蝶,大家猜想是因为她对这里的环境太熟悉了。可是大家知道其中有一点她是不熟悉的,那就是她手中拢住的那只蝴蝶扑腾翅膀的感觉。大家找找课文中是怎样具体描写这种感觉的?

生:在文中找出了句子“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

师:通过安静脸上的惊讶,你体会她的内心在想什么?

生:我拢住了一只什么?她是什么颜色的?它会咬我吗?我明明拢住的是月季花,怎么变成飞虫了?……

师:安静有这么多想法,正如作者所说——

生:“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

师:同学们,看到了眼前这突如其来一幕,我们深深体会到了安静的那时的惊喜。可是,安静还是把拢住的蝴蝶给放了,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个情景的?

生:作者是这样写的“许久她……仰起头来张望。”

师:同学们继续看课文,这时候的盲童安静到底在张望什么?她看见什么了吗?

生:我想安静看见了,在她内心深处,有一片蓝蓝的天,那只蝴蝶越飞越高,飞进了蓝天深处。

生:她看到了,看到了那只蝴蝶扑闪着翅膀仿佛在向她致谢。

生:她看到了,看到了那只蝴蝶有落在另一朵月季花上。……

师:作者看到安静放飞了蝴蝶,他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他仿佛看到了安静绚丽多彩的内心世界。

师:同学们,你们从安静放走蝴蝶中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体会到了安静是那么善良,那么热爱生命和生活。

为了让学生感悟、体验文章揭示的道理,教师要注重细节问题的设计,如深入浅出的有效提问,能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在学会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要创设情境,精心设计问题,并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思考问题,找寻问题的答案,接受熏陶感染,这样语文阅读课堂就会越来越精彩。

参考文献

[1] 卡洛·凯什兰.会问才会学习,引导学生提问的实训策略[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 孫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法宝[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探索性发散思维有效提问
心有所“属”,一“探”究竟——立体几何探索性问题的解法梳理
立体几何中探索性问题的“创新”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例谈发散性思维训练
金融新晋军的“发散思维”
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探索数列中不定方程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