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唤醒孩子的生命

2020-05-11 05:55吴境仪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44期
关键词:危机干预心理辅导

吴境仪

【摘要】李欣欣(化名)是一名七年级的女学生,成绩处于下游水平。与父母一起生活,父母关系不和,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父母对她非常严格。因网友跳楼,欣欣受到刺激,开始自伤。通过危机干预、CBT疗法等个体心理辅导方法,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效果良好。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可以理解为一种求助信号,在伤害自己的另一端,是孩子对生命的渴望。

【关键词】危机干预;非自杀性自伤;心理辅导

一、案例介绍

1.背景资料

李欣欣,女,12岁,汉族,非深户,目前就读深圳市某中学七年级。

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父亲在工厂上班,不善言语。母亲是楼层物业员,较为强势。夫妻俩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家庭,两夫妻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要求很严格。因家里没有学习空间,孩子都在晚托班写作业,回家鲜少与家人交流,如有交流,内容也局限于学习和作业。

2.在校情况

李欣欣小学学习成绩中等,上了初中之后学习成绩呈现直线下降趋势。班级纪律性尚好,是较为内向不爱说话的学生。与同学关系相处一般,没有太多朋友,总是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

3.个人成长史

自幼与父母一起生活,因生活压力父母经常吵架,家里充斥着谩骂性语言。母亲对孩子学习要求严格,在物质上尽力满足孩子的需求,缺乏有效沟通。

4.主要问题行为概述

自殘次数一共6次,时间长达2个月。前5次集中在第一个月,频率从两天一次到后来一周一次,到最后经过干预,无自残行为。

第一次自残发生在交心的网友跳楼时,虽跳楼未遂,但李欣欣受到很大打击。后来只要与父母发生口角,就会感到烦躁不安,用小刀片割伤自己的手腕。后来,李欣欣的自残行为开始变得大胆而明显,她先在晚托班自残,后又在学校下课期间拿起刀片划自己的手部,再后来演变到在学校上课期间进行自残。

二、案例分析

1.青春期角色混乱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在这种感受的作用下,他们对人和事物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渴望社会、学校、家庭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尊重和信任。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结合李欣欣的实际情况,她正处在青少年期,是追求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期。然而,她却进入了自我同一性的早期封闭,所有的选择权由父母决定。在难以定位自我的角色情况下,李欣欣陷入了角色混乱,在人际关系上也产生了危机,于是她变得孤独,不爱与同学来往,整天闷闷不乐。

2.低自我价值感

皮亚杰认为,个体在11岁或12岁的时候,从具体运算思维向形式运算思维转变。这个阶段青少年的自我概念更加抽象,自我意识飞跃发展,他们会对自己本身做一个自我评价。而李欣欣自从上了初中,科目的增多、压力的增大让她产生了一定的适应困难,进而导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这与父母对自己强烈的期待不相符合。父母的谴责会让她失去价值感。

3.亲子关系不佳

亲子关系是家庭关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并与父母的教养方式紧密联系。结合戴安娜·鲍姆林德的研究,李欣欣父母的养育方式属于专制型父母。孩子在长期需要无条件服从父母权威的情况下变得怯懦、内向,失去了自己的独立精神,进而在学校的人际交往中也变得被动。当发现与自己相似经历的网友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她的心灵受到了刺激,这是自残行为的导火索,也是第一次尝试自残行为带来的体验性快感让她一而再再而三地继续这种行为。

4.存在感、归属感、安全感缺失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像一个三角形,父母的关系越稳定越牢固,孩子的安全感越强烈。李欣欣的父母经常吵架,那些批评、指责怪罪、谩骂甚至威胁性的语言在无形之中将整个家庭笼罩在坏情绪之中,孩子必定会受到冲击性伤害,没有存在感,没有安全感,没有归属感。而忙于生活和争吵的父母并不能看见绝望的她的情绪变化,似乎只有用伤害自己身体的方式,才能被看到和理解。自伤对欣欣而言,是能够帮助自己的最后和唯一手段,是痛苦到难以一活的生命延续下去的方式,那100多处的细小刀痕,充满了愤怒与绝望,却也充满了渴求与力量。

三、辅导过程

1.理解孩子 建立信任感

“老师,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就是很烦,划伤后我看着血一点点渗出来,我觉得很爽”“反正也没有人在乎我的死活,活着到底有什么意思”“我觉得自己站在崩溃的边缘,我被困在黑暗中,我出不来”……在心理咨询室,我认真地倾听着孩子的诉说,对她的表达表示鼓励性支持。我想知道她遇到了什么困难,她在用这种行为表达什么需求?起初,欣欣是不愿意开口的,但后来,在尊重、理解、真诚、共情的基础上,我运用具体化技术,积极倾听她的想法,发现了她自我角色混乱、自我价值感低、亲子关系不佳、人际关系较差、缺乏安全感等问题,一切归根于亲子关系。我给了孩子一个有力的拥抱,辛苦她一直以来一个人挣扎在黑暗中,不被理解。从现在起,老师理解你、倾听你、帮助你。我迅速联系了孩子的母亲,建议父母可以适当降低对孩子学习的要求,多给孩子一些爱的鼓励,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信任孩子,尊重孩子的隐私。我建议父母不要再无端地对孩子责备,冷静地与孩子交流,告诉孩子,你很心疼。自伤行为可以理解为一种求助信号,在伤害自己的另一端,是孩子对生命的渴望。

2.引导孩子 改变认知误区

这个阶段我侧重运用CBT对孩子进行认知治疗,对于她自我价值感低的困境,我开始鼓励她说出自己的优点。在困难的陈述过程中,她一步步发现自己的价值,同时与我签订《不自伤协议》,并定时与我联系。我给孩子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每天晚上睡前阅读《自尊宣言》。后来几天我出差了,但能感受到她一点点在向我靠近,一点点在走出心理困境。同时,每一天我都会定时与孩子家长联系,一方面是询问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另一方面也是把控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最后我会把所有的情况做一个总结,分享给班主任和上级领导,以便班主任在班级里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对于孩子的自伤行为,我表示理解,希望她能够改变。“也许你觉得别无选择,但或许有其他的方式来代替自伤,比如可以尝试一下听听歌、跑跑步、打打球、抱抱玩偶、洗个热水澡、和老师朋友聊聊呢?也许你用疼痛和血液来减少自己的空虚和不真实感,那如果握一块冰块在自己手里呢?用红色的笔在身上划线条呢?”出差回深的那天晚上,刚好遇见她,她一下子冲到我面前抱住我,松开之后,我看到她的笑脸,她说:“老师我好想你,你看!”原来,她的手里握着冰块。

3.拥抱孩子 重塑自我价值

在后来的几次咨询里,我依旧重复着CBT治疗,每一次我都能发现她情绪的改善,她的笑容变多了。几乎每一节课间,她都会跑来找我。每一次见面,她都会先向我索要一个拥抱,然后我们再开始交流。她会给自己的伤口消毒,会主动把她的刀片拿来给我,会偶尔来我办公室要点零食。每一次查看她的伤口,痕迹也越来越淡了。同时,我鼓励她多参加文体活动,她也听从了我的建议,在活动中得到了他人的肯定。慢慢地,她的人际关系改善了,朋友也多了起来。经过心理辅导,李欣欣已经不再自伤,重新获得了自我价值,能与家人、朋友进行有效沟通。

四、结论

非自杀性自伤在青少年中高发,虽然动机不是自杀,却严重地威胁着孩子们身心健康,可能会伴随着心境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等问题。对于李欣欣来说,自伤是最后的也是唯一的求助方式。李欣欣发出的求助信号,是对父母的一种呼唤,因而对家长的干预也非常重要。我一边与家长沟通,一边给孩子心理辅导,慢慢地,帮助孩子回归到正常的生活轨迹,进而避免了孩子心灵的进一步伤害,挽救了一个生命。请记得告诉孩子,无论何时,你都有求助的权利。实在无法与家人和朋友开口的时候,和专业人士聊聊,他们可能会更理解你的感受,然后帮助你一点点走出心理困境。生命中难免有裂缝,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47-348.

[2]Sorkhabi Nadia ,Larzelere Robert E. Diana Blumberg Baumrind (1927-2018)[J]. 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2019,74(7).

猜你喜欢
危机干预心理辅导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社会工作者对企业职工心理问题的有效介入
校园危机干预中的哀伤辅导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定位及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
移动互联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影响及对策研究
心理辅导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认知行为疗法对医学院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实验研究
树立人本观念,铸造爱心工程
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