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农村学生如何“逆袭”

2020-05-11 06:06李威陈中文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文化资本逆袭农村学生

李威 陈中文

摘 要:近年来,随着优质教育资源逐渐向省会城市和经济发达城市的“超级中学”集中,以黄冈为代表的县市中学教育优势不再,农村学生在这场改革大潮中愈发劣势明显。对以黄冈中学、衡水中学、华中师大一附中、成都七中等为代表的四种中学办学模式比较发现,决定学生能否进入精英学府的根源在于学生的受教育平台差异和个体文化资本差异,传统的勤奋、刻苦等学习品质的影响逐渐式微。新高考改革扩大了学生的课程选择权、考试选择权和填报志愿选择权,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代表县市级教育标杆的“黄冈教育”要想再崛起,必须在教育投入、生源选拔、课程改革等方面有所创新。

关键词:新高考;农村学生;黄冈教育;文化资本;学生发展

今天的中国教育,作为塑造社会分层的核心机制,越来越从“期许”变成“焦虑”。伴随着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面对着高考评价多元化、名校竞争严酷、标准国际化的三大张力,农村学生愈加举步维艰。

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是1977年以来我国在高考招生方面进行的第三次大的改革。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目的在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选拔水平,标志着新一轮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新高考改革的特点包括取消文理科、实行“3+1+2”或选考科目“6选3”模式、外语2次考试机会、自主招生、取消或合并录取批次等,赋予了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权。上海、浙江、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等省市相继实行新高考政策的试点改革。与学生自主选科相对应,试点地区的高中开始全面推进“走班制”教学和特色化办学。根据改革时间表,湖北、湖南、江西、广东等17个省份也于2018年启动改革方案,并将于2021年开始执行。

面对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不断变革,经济、社会和教育等制度调整都对农村生源为主的县市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抽水机”型的机制没有得到本质改善,使农村教育资源持续流向城市;农村教育的收益率相对较低,导致农村地区新“读书无用论”抬头;新高考制度调整给农村高中带来更大压力。[1] 那么,面对新高考形势,农村学生该如何实现“逆袭”?农村基础教育又该如何助推学生弥补弱势,获得与城市学生同等的升学机会?本文通过历史分析、比较研究和社会资本理论研究,多维度探讨这一问题。

一、寒门难再出贵子:农村超级中学辉煌的失落

考察欠发达地区以农村生源为主的县城或地级市高中教育现状,就会发现,优质资源正在越来越离它们远去。以湖北省黄冈市为例,在20世纪80、90年代,黄冈中学的高考成绩在湖北省独占鳌头,在全国也是独树一帜;黄冈系列的教辅资料风靡全国,有“北海淀、南黄冈”之美誉。然而21世纪以来,黄冈无论高考还是奥赛优势渐失,近20年再无学子取得省级高考状元,近12年再无获得奥赛奖牌。黄冈教育的品牌褪色,引发社会关注。

1农村超级中学的升学成绩与城市重点中学差距不断拉大

以国内两所顶级学府清华和北大的自主招生名额分布为例,2018年通过自主招生录取清华、北大的名单中,黄冈中学仅有16人,不到排名第一的人大附中的1/4,仅为同省华中师大一附中的1/3。可见,在自主招生方面,以黄冈为代表的传统农村生源为主的中学,已经无法和中心城市的“超级中学”相提并论。

另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进入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集训队的人数,这也曾是黄冈中学的强项和其赖以成名的舞台。五大竞赛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学这五个学科,而高校保送生和自主招生最认可的竞赛就是五大学科竞赛。从2019年奥林匹克国家集训队成员数量排名来看,黄冈中学仅有2人入选,排名全国中学第34位,与成都七中、上海中学、长沙雅礼中学等城市“超级中学”也差距明显。

2“新黄冈现象”背后是我国城乡教育差距的不断扩大

在遭遇社会结构分化、区域贫富差距巨大以及知识社会知识诉求日趋强烈的境况时,以黄冈为代表的农村中学逐渐走向尴尬和没落。对此,有学者欢欣鼓舞于“新黄冈现象”,认为“黄冈”神话破灭是好事,这是教育均衡与公平的最佳隐喻;[2]然而,也有学者认为,教育均衡不应是打破旧“神校”、建立新“神校”的均衡,县市级重点中学的“坍塌”换来的是经济发达区域中学的异军突起,这对于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社会愿景而言是一种更大的不幸。[3] 综合以上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教育均衡、教育公平强调的是一种权利的诉求、制度的公平,基础应该是受教育机会的公平,而非对于受教育者个人努力的抹杀。黄冈中学的教育理念是在应试教育框架下尽力实行素质教育,而非靠对学生的压榨实现高升学业绩。这样标杆性的中学没落,对于广大的农村学子来说绝非福音。

二、教育资源的缺乏:农村超级中学难以承载之痛

回顾过往,孕育于经济社会欠发达而文化底蕴厚重地区的黄冈基础教育,在产出教育质量成就的同时,创造和累积了优质教育资源, 造就了以“质量与资源并优”著称的“黄冈教育现象”。[4] 而今,“黄冈神话”之所以破灭,原因是黄冈中学在新高考改革的过程中失去了优势,而省会的“超级中学”在生源、师资力量、交通、国家财政投入等各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形成“马太效应”和良性循环。

1新高考改革中农村学生所处学校的教育资源相对不足

中国经济的发展,要求院校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因而有了大学扩招政策。大學扩招,对于渴望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农村学子来说无疑是一个消极暗示。另一方面,高考改革、分省命题后,具有出题权的省会“超级中学”近水楼台先得月,而那些曾经辉煌的县市中学,逐渐让位于大学附中;与此同时,奥赛的培训越来越依托于位于中心城市的校外培训机构,农村学生参与培训的机会较少,且获奖与高考保送基本脱钩(仅进入集训队成员具有保送资格),像黄冈中学之类的县市奥赛强校失去了传统优势。“超级中学”不仅垄断了优秀生源,也垄断了优秀师资。在城市化和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经济对教育的作用趋于直接。省会和大城市的“超级中学”吸引了大部分的优秀师资和生源,欠发达地区的学校与此的差距越来越大。与地区经济实力相对应, “县中”不敌“市中”,“市中”不敌“省中”,成为普遍的事实(见表1)。

2新高考改革中农村学生的家庭文化资本相对较弱

有研究者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争是一个虚假问题,它们真正的敌人是功利主义。在功利主义的侵蚀下,无论是应试还是自主招生,都被挖掘出了各种“套路”。新的选拔方式,在功利主义面前并没有发生质变。

另一方面,以衡水中学为典型的县域“超级中学”,在办学模式层面,通过“名校”办“民校”,以超大的办学规模、跨地区对高分学生和优质教师的攫取和“垄断”,破坏了地方基础教育的生态,损害了农村学子的受教育机会,并且具有很强的营利性。[5] 但无论是哪一类“超级中学”,其对于优质升学资源的垄断引发的农村子女教育起点弱势问题愈发凸显,农村子女家庭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的缺乏,分别造成其要进入“超级中学”面临“以优择校”难、“以钱择校”很难、“以权择校”难上加难。[6]“超级中学”所折射出的基础教育治理困境是地方政府扭曲的教育政绩观,其饮鸩止渴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三、促进学生个体文化资本的提高: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农村学生的“逆袭”之路

在新高考形势下,高考评价越来越多元化,竞争的成本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学生自身持久的专注、坚定的意识、一定的天赋,也需要家长精明的眼光和昂贵的投资。在此形势下,以黄冈为代表的农村生源为主的中学传统优势在削弱,“教育资源不平衡”这一问题还在持续扩大。那么,对于那些欠发达地区的中学,没有了黄冈模式,它们该如何应对竞争?

1新高考改革对于农村学生存在诸多不利影响因素

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的巨大差距让很多寒门学子丧失了希望,如今农村盛行的“读书无用论”就来源于此。在一份大学生家庭背景的统计中,公务员和教师家庭出身的孩子占了大多数,其次为工人,农民则为最后。根据清华大学2010年的招生数据,农村生源仅占17%,而当年参加高考的农村户籍考生竟占62%;北大的农村生源也已从1990年的三成降到2005年的14.3%。[7]媒体的报道反映了社会公众对于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日益强烈的感知和不满。随着高校扩招的推行和深入,高等教育文凭本身所能传递的能力信号逐渐减弱,而差异化的人力资本及社会资本对于学生发展的影响在不断增强,这对于处于弱势社会地位的农村学生来说影响更加明显。高等教育不仅是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渠道,也是社会阶层再生产的工具。[8]根据鲍威等的研究,新高考制度之下,家庭社会经济属性依然对子代的教育获得具有重要影响,而升学信息支持则进一步扩大了阶层差距;新高考制度设计的复杂性使得传统意义上的父母参与趋于失效,催生了不断扩大的市场化升学咨询产业,其服务效用能够更为显著地转化为优势阶层的高考分数增量。 [9]这些因素都使农村学生在新高考中进一步处于不利地位。

2文化资本是农村学生提升高考竞争相对位置的唯一通道

寒门学子要想获得升迁性社会流动,最重要的突破口是接受教育,而文化资本是影响教育获得的最可能的能动因素。[10] 布迪厄触及了现代社会统治的内在逻辑及其构造形式,即根植于经济与政治权力中的必然性,转换为教育系统中“温和”且“公正”的竞争。我们认为,加强精英教育并不必然导致社会的阶层化。家庭背景之所以能影响教育获得,是因为不同家庭所拥有的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不同。出身寒门的学子,经济资本是顽固的劣势,很难改变;而文化资本却有一定的能动性,有可“逆袭”的地方。优势文化资本并无明显的阶层区隔性与排他性,寒门学子可通过重要他人或其他途径弥补家庭文化资本之不足。更关键的是,寒门情境还激发了具有寒门特征的文化资本,极大地促进了寒门学子的学业成功。寒门要想出“贵子”,贫寒家庭既要积极弥补家庭文化资本的不足,又要努力激发贫寒家庭自身的文化资本,同时国家及社会也要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四、创造培育“寒门贵子”的有利环境:农村中学的再崛起

1977年的恢复高考深刻改变了国家、民族和一代人的命运,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43年后的今天,高考制度仍是教育的“指挥棒”和社会的“稳定器”。以黄冈为代表的县市中学意欲重振雄风,关键在于探索出一套与新时代教育理念相契合的教育模式,能够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的新精英,从而再次占领教育改革发展的制高点。

1增加基礎教育投入,有效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农村基础教育是中国教育的“神经末梢”,农村教师则是农村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唯有增加基础教育投入、有效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才能让农村学生都能接受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这也是确保农村学生在新高考改革洪流中不输给城市学生的重要一环。

《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包括六大项34条。其中第一条就是“加大投入力度夯实教育发展基础”,这体现了依法治教和依法行政,是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保障中小学教育的待遇、切实改善办学条件的根本要求。培养一支高水平、留得住的骨干教师队伍是县市级中学发展的生命线,推进考核评价和分配机制改革是农村中学的必由之路。故建议将分配尽可能地与绩效挂钩,并向主要和关键岗位倾斜,构建优劳多劳、多劳多得的分配机制。

近年来,黄冈市教师待遇保障有了明显提升,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黄冈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方案》《黄冈市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委培方案》《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全方位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不断破除瓶颈制约,完善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已形成补充、激励、考核、培养、关爱教师的良好长效工作机制。从2013年开始,已将乡村教师待遇落实纳入黄冈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督查内容,重点督办各地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基本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及改革性津贴补贴、奖励性补贴等纳入财政保障范畴,乡镇教师工作补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骨干教师补助等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在未来,市政府必须增加教育投入在政府绩效中的考核权重,同时着手改革教育投入机制,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为黄冈教育的崛起提供强劲的财政支持。

2科学提高生源质量,加强农村学生升学指导

生源质量是指某个户籍所在地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质量,尤其会关注学生入学时的学业成绩。由于学生前期的学业基础和学习习惯对于后续的学段有重要影响,生源质量对于中学来说仍然至关重要。然而,在城乡差距扩大的今天,农村中学无論在生源的入口和升学的出口方面,都面临巨大压力,只有盘活现有的资源,才能找到应对新高考改革的有效对策。

在生源“入口”方面,以黄冈为例,黄冈是拥有750万人口的大市,生源的总体数量较为充足。但在生源争夺战中,黄冈中学仍然“腹背受敌”,一方面是下属的各县市区学校的强势截留,另一方面是来自武汉几所“超级中学”的生源争夺。由于与武汉距离更近,黄冈地区流向武汉的优秀学生远多于襄阳、宜昌等地。黄冈市教育局在充分征求各地意见的基础上,已制定出台了黄冈中学与县市区一中共赢发展的招生办法,严格控制优质生源流向市外,维护正常招生秩序,切实保护好黄冈的利益。然而,通过行政手段集中优质生源到黄冈中学治标不治本,关键还在于黄冈中学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实力和声誉,吸引优质生源前来就读。

同时,在“出口”方面,由于农村生源在升学方面的信息和资本弱势,高中应提供良好的升学指导和生涯教育,以发挥充足的补偿效应,避免寒门学子在升学竞争中陷入信息不完全的困境,从而缩小信息鸿沟。如近年来实行的“贫困地区专项计划”,分为国家专项、地方专项和高校专项,是国家和各省为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而开辟的渠道之一,中学在此方面需要研究相关政策,指导具备资格的农村学子在自身学业基础上充分利用好政策优势,助推他们升入一流名校。

3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提高农村学生综合素质

《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标就在于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坚持正确育人导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黄冈为代表的县市教育转型发展,首先要改变的是培养理念,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只以“分数”“成绩”为目标的应试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改革,就是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做好顶层设计。抓教学质量,关键是提高效率,而不是拼时间,拼精力,实施“题海战术”。应通过开设多样性课程,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黄冈中学从2015年开始为重振学校声誉,决定从办学理念、招生选拔、管理机制、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并把课程改革作为突破口;聚合多方资源,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逐步推进选课走班制。学校统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构建出国家课程、竞赛课程、大学先修课程、社团课程、生涯规划课程、校训课程、项目课程、海军实验课程八大课程体系,供教师开发和学生选择。通过课程改革,把学校、教师、学生的激情和理想融合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奋力拼搏、教学相长、追求卓越的教学系统,这个系统不断地运转、优化,促进了学生的学业成就提升和人格成长完善。

总之,教育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黄冈模式”的辉煌是恢复高考、改革开放之后黄冈教师和学生努力创造的奇迹。这种模式的式微,是教育发展外部环境和教育政策双重影响的结果,昭示着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但是,黄冈教育走下神坛,对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来说并非好事。唯有通过探索和创新,构建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适应经济欠发达区域、对农村学子素质提升更有帮助的基础教育模式,通过质量兴校、品牌强校,走精英内涵发展之路,才能向人们宣告教育资源的平衡、教育改革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蒋承,刘霄,戴君华,等.当前农村高中教育的发展瓶颈与应对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8,(1):56.

[2] 熊丙奇.超级中学“神话”破灭是好事[J].辽宁教育,2015,(7):18.

[3] 邓海建.别急着为黄冈中学走下神坛叫好[J].辽宁教育,2015,(7):19.

[4] 程敬宝,王伟.黄冈优质教育资源的禀赋特征[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2,(5):10.

[5] 杨东平,王帅.从“衡中模式”看基础教育治理的困境与出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4):87-93.

[6] 冯帮,李紫玲.“超级中学”准入条件下农村子女的教育起点弱势问题研究——基于布尔迪厄的资本理论视角[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2):1-11.

[7] 刘云杉,王志明,杨晓芳.精英的选拔:身份、地域与资本的视角——跨入北京大学的农家子弟(1978—2005)[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9, (5):42-59.

[8] 郭书剑,王建华.寒门贵子:高等教育中精英主义与平等主义的冲突[J].高等教育研究,2018,(10):21.

[9] 鲍威,金红昊,肖阳.阶层壁垒与信息鸿沟:新高考改革背景之下的升学信息支持[J].中国高教研究,2019,(5):39-48.

[10] 余秀兰,韩燕.寒门如何出“贵子”——基于文化资本视角的阶层突破[J].高等教育研究,2018,(2):8.

猜你喜欢
文化资本逆袭农村学生
理性浸染:农村教育方向的回归
民族旅游村寨语言景观调查研究
“Economy”汉译名变迁的文化资本解读
当农村孩子遇到语文导学案
高职院校农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解决对策研究
文化资本视阈下英国绅士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