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记者亲历的“城市保卫战”

2020-05-12 09:22杨娟娟
中国记者 2020年4期
关键词:门诊武汉新冠

2020年开年,将成为许多人铭刻一生的记忆。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席卷全球的公共卫生事件。处于“风暴眼”的武汉大体走过了三个阶段,从最初的慌乱、不知所措,到逐渐恢复社会秩序,再到不断在实践中自我修正。

我们就生活在这里,无路可退。没有预设选题,采写所有稿件的出发点都是围绕一个命题:“如何活下去”?

一、被恐慌笼罩的城市

1月20日,钟南山指出新冠肺炎存在“人传人”现象,成为疫情升级的标志性事件。

第二天开完选题会,我和同事到中南医院、同济医院探访。晚上七点多,发热门诊仍排着长队。此前不少人出现发热、咳嗽的症状,当成感冒没有重视,如今一窝蜂涌向了发热门诊,都想弄明白自己是不是新冠肺炎。

当天,我们采写了《武汉发热门诊纪实》,告诉大家发热门诊的接诊情况,医院针对疫情做了哪些准备。尽管当时扎堆就诊的现象已经很突出,但门诊秩序总体平稳。没想到接下来几天形势急转直下,医疗体系很快面临瘫痪。仿佛就在一夜之间,微信朋友圈被各种求助信息刷屏。

单位退休职工陈自谦和夫人、女儿一家三口全部感染,为求一张床位,同事们动员了一切力量。最终因病情贻误,陈自谦和夫人先后去世,当时他们的核酸检测没来得及确诊,都不在官方通报的死亡数据之中。

次生灾害的问题同样严重。2月1日,一个朋友的家人尿毒症急着做透析,但医院都被征用收治新冠肺炎患者了,没有地方能收。隔天再问,人就已经不在了。

还有各种想象不到的灾难。老人回河南探亲时突发心梗去世,子女困在武汉出不了城,心痛和焦急无以复加。高速路上,“鄂字头”司机兜兜转转跑了一个多礼拜,找不到一个卡口可以下来。一些在汉务工人员来不及撤离,又没有固定住所,只得露宿街头。

疫情笼罩下的武汉,每个人都在等待命运翻牌子。作为一名医疗战线记者,我不能退缩,但不可能不害怕。我曾问一个通讯员,“假如我在你们医院采访的过程中感染了,有没有可能被收治入院”,他给出了否定回答。其实,不光我这样的“关系户”,那时很多医护人员的家属同样住不进医院。

有医生说,抗病毒药物“阿比朵尔”在患病早期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这种药武汉已经断货。为了自救,我找遍各种渠道,终于从河南采购到200多盒“阿比朵尔”。这批药物给一线小伙伴们吃了颗定心丸,客观上也确实帮助了不少感染的同事。

二、困境中传递希望

媒体同行从全国各地赶来,感谢他们的“逆行”,让大家知道武汉这座城市正在经历什么。

我们的情况又有所不同。一方面我们无路可退,奔走在一线不只是为了职业理想,更多是求生欲驱使,要保卫我们的城市和亲人。

另一方面,在报道角度上,外地媒体更加关注“疫情是如何发生的”,本地媒体则更关注“现在该怎么办”。关注重点不同是多方面因素决定的,这不是一道孰优孰劣的命题,多角度呈现才能使疫情报道更加完整和立体。

微信朋友圈充满了末日味道,我们需要给市民一些信心。从1月20日到2月初,我和同事们做了一系列服务性报道,包括《对话桂希恩:正月十五前武汉市疫情可能出现“拐点”》《不小心感染的孕妈妈,能生下健康宝宝吗?你最关心的5个问题有答案了》《湖北首例!“人工肺”成功救治重症患者》等。包括当时有几位被感染的医生现身说法,讲述在住不进医院的情况下如何居家隔离治疗,客观上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 1 月21 日,钟南山院士证实“人传人”后,记者(右一)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发热门诊实地探访。

多年来和医生护士打交道,没想到有一天他们穿上铠甲,成了保护我们的战士。

作为一家以中医诊疗为特色的综合医院,武汉市中医医院从未出现过一下涌入这么多发热病人的情况,从各个科室调集来的医护人员,都要经过专门的培训才能上手。急诊科护士长杜蕾从疫情暴发开始,就不敢和家人接触了。她每天通过视频通话和8岁的儿子“见面”,不再催问功课完成的情况,健康平安成为头等重要的大事。

中南医院一共有4000多名职工,除了怀孕的、哺乳期的,70%都上了发热一线。在护理患者过程中感染新冠肺炎的急救中心护士郭琴,在隔离治疗15天后,重返工作岗位。还有很多“封城”前本已离开武汉的医生护士,一路辗转回到同事们身边并肩作战。

《说着说着就哭了…扛了这么多天,你们还好吗?》《染病女护士今天结束隔离重返一线》《我的武汉生病了,我要尽己所能治好她,“90后”白衣战士筑起抗疫屏障》……我们采写了很多稿件报道他们,他们却说不想当英雄,只是国难当前,不能当逃兵。

三、面对问题要“实事求是”

如此大规模的疫情暴发,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可以从容应对,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关键是要实事求是。

1月底,各医院纷纷发出征集防护物资的公告,我们集中做了几次报道。没想到一周过去,这种情况仍不见缓解,朋友圈再次被求助信息刷了屏。

1月31日,我来到武汉市第七医院实地探访,看到医护人员用透明文件夹改造成面屏。防护物资不到位,床位就无法按预期足量开放,结果就是定点医院不断增加,但还是有很多病人住不进来。

对防护物资碰到的难题,不少医护人员欲言又止,因为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积极调拨,产能跟不上是客观情况,再怎么精打细算都不够用。《调查|捐了这么多怎么还缺?一线医护这样说》按照现象、数据、原因、对策四个部分逐层深入,提出问题的同时给出了建设性意见。2月初,国家连续出台多项激励政策促生产,到2月中旬的时候,防护物资紧张的问题就有了明显缓解。

2月3日,中南医院影像科张笑春教授在朋友圈发出石破天惊的一段话:“别再迷信核酸检测了,强烈推荐CT影像作为诊断2019nCOV肺炎的主要依据。强烈建议政府征用酒店、宾馆或学生宿舍,收纳近十万之多的疑似以及大部分医学观察者,强制隔离治疗!”

两天后,国家卫健委在第五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做出调整,规定将CT影像作为临床诊断标准(仅限于湖北省)。2月13日,湖北省开始以临床诊断病例作为报告数据,显示此前一天全省新增新冠肺炎病例14840例,其中就包含了13332例CT诊断病例。

《她第一个公开质疑核酸检测可靠性:多大的事能有人命大》按照四个部分组织材料:她是如何关注到“假阴性”问题的,为什么只有她敢于说出来,她还提出了哪些建设性意见,她如何看待疫情防控中的经验与教训。稿件在长江日报微信平台推送后,阅读量很快达到10万+。

我觉得,这篇人物报道最大的意义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实事求是精神的倡导。面对一种全新未知的疾病,大家的认识都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当我们发现工作中存在某些问题,要敢于说出来,使之有机会被修正。

正如党中央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一再强调的,要实事求是做好防控工作,求真务实才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猜你喜欢
门诊武汉新冠
门诊支付之变
新冠疫苗怎么打?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宁愿死于新冠,也要自由?
武汉加油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决战武汉
汉字小门诊系列(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