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突围

2020-05-12 00:35沈恬
关键词:胡夫古埃及连续性

沈恬

摘要:非连续性文本虽不具有完整的故事性,但它能够简洁、系统地呈现文本的关键信息,其阅读具有短、简、快的特点。对于初次接触此类型文本的五年级学生,教学策略有:关注全貌,概括文本内容;整合批注,筛选有效信息;搜集资料,设计个性介绍。如此,细化阅读,深入阅读,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实现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突围。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阅读体验

非连续性文本也被称为“间断性文本”,是由逻辑、语感不严密的段落层次构成的阅读文本。其形式一般包括图表、图解文字、目录、说明书、广告、地图、索引等。非连续性文本虽不具有完整的故事性,但它能够简洁、系统地呈现文本的关键信息,其阅读具有短、简、快的特点。

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出现了整套教材中第一篇包含非连续性文本的课文——《金字塔》。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由《金字塔夕照》和《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两篇文本组成,后者就是典型的非连续性文本。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足下万里,移步换景,寰宇纷呈万花筒”,语文要素是“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金字塔》一课通过两篇文本,展现了描写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方式。其中,《不可思议的金字塔》的描写方式,值得深入探究。教学这一课,笔者通过概括文本内容、筛选有效信息、设计个性介绍等策略,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实现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突围。

一、關注全貌,概括文本内容

《不可思议的金字塔》的画面比较丰富,内容也较为分散。因此,要了解文本介绍了金字塔的什么内容,需从全貌出发。

(一)着眼标题,直击文本主题

一般而言,文本除了大标题(课题)外,还有小标题。小标题是用简洁的语言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概括,让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一目了然。抓住小标题,就能清楚地了解文本表达了几层意思。

《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一文,除了标题“不可思议的金字塔”,还有两行显眼的黑体文字(即小标题),分别是“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和“建造金字塔时的古埃及”,文本内容自然也是由介绍胡夫金字塔和当时的古埃及两个方面组成。

(二)细品文字,发掘内容要点

非连续性文本中的“文字”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不可思议的金字塔》文本中出现的文字不是很多,有些还需要将图片、图示等结合起来看,更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如“建于公元前2600年左右。建成几千年后,世界上才出现比它更高的建筑”,一方面直接揭示了胡夫金字塔建造的时间,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在胡夫金字塔建成后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没有出现过比胡夫金字塔更高的建筑物,足见它建造技术的伟大。因此,品读文字,能在其背后发掘出内容所要表达的要点,升华意向。

(三)读懂图示,厘清表达意图

图示往往以图片和文字结合的形式出现,它以直观的表达传递信息,具有概括性强、醒目、简洁等特点,在非连续性文本中出现的频率也较高。也因为概括、简洁的表达样式,阅读图示更需要图文结合,思考其所要表达的意图。

文本中胡夫金字塔的立体模型图示就清晰、形象地展现了塔底边长和塔高两个数据,轻松解决了学生在阅读中可能会出现的“什么是塔底边长?”“什么是塔高?”的疑问。同时,配合图示下方的一段文字“因年久风化,塔现高约137米,塔基现边长约227米”一起理解,就会感受到随着时间的迁移,胡夫金字塔慢慢风化,正在变矮、变小,从而真正厘清这一图示的表达意图。

(四)深究图片,挖掘隐秘信息

非连续性文本中的图片往往隐藏着一些重要的信息,有助于阅读理解,需要去努力挖掘。

《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一文,就出现了3张图(见图1—图3),笔者对这3张图进行了深度研究,梳理了每一张图片所隐含的信息。图1的隐含信息是:胡夫金字塔的位置在开罗郊外。图2的隐含信息是:石料堆叠时,石块之间没有任何黏着物,仅靠石块的相互叠压和咬合垒成。图3的隐含信息是:哈夫拉金字塔前象征法老权力与尊严的狮身人面像;拉美西斯二世建造的阿布辛贝神庙;古埃及金字塔壁画中展示天平的使用;孕育古埃及文明的尼罗河。

二、整合批注,筛选有效信息

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解决“泡泡语”中的问题——“金字塔是如何建成的?我能借助课文内容,大胆推测”,笔者采用文本结合批注协同阅读的方式。

(一)筛选提取文中批注,锁定目标

教材编者在文本旁批注了一些内容,来帮助阅读、辅助理解。比如,在写胡夫金字塔建造时间的文字边上,就有批注:“为什么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出现比它更高的建筑呢?”再如,在描写胡夫金字塔由多少石头建成、有多大的文字边上,就有批注:“当时的人们是怎么修建金字塔的呢?”

这些批注,有一部分已经直截了当地指向了“泡泡语”中关于金字塔建造的问题,如“如此精湛的工艺,几千年前的工匠们是怎么实现的呢?”“金字塔为什么要建在尼罗河的附近?”等。这些批注都能帮助我们锁定“金字塔是如何建成的?”这一问题目标,并通过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发深入的思考与联想,从而探究出金字塔的建造过程。

(二)合并归纳个性标签,提炼补充

在四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试着在阅读中运用符号圈画或者用文字标注的形式在文本旁进行批注。因此,《不可思议的金字塔》的学习,学生也可以用个性化标签补充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试着提炼出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的可能过程。

如通过对图2的深入研究,学生就会发现石料堆叠时,石块之间没有任何黏着物,仅靠石块的相互叠压和咬合垒成。在发现这一情况后,就可以用文字在图片的旁边进行注解,帮助补充信息,方便理解。同样,对这些能帮助我们解决“金字塔是如何建成的?”这一问题的内容,可以用“☆”或者“△”等符号在旁边标注,有利于随后归纳总结。

(三)依据线索大胆推测,畅想描绘

有了对文中批注的筛选和个性标注的归纳、提炼,学生对于“金字塔是如何建成的?”这一问题已经有了大概的答案。接下来,就需要借助已知内容,进行有依据的大胆推测了。

如根据文中“古埃及人掌握了精湛的造船技术”“在尼罗河的上游,考古学家发现了古埃及人的采石场遗迹”等线索,就能大胆推测当时人们在尼罗河上游的采石场采集巨石石料,借助木船沿着尼罗河运到金字塔所在位置的岸边。这样一来,建造金字塔的过程在有依据的推测(图4是推测所得的金字塔建造流程图)中,被描绘得更加清楚、明白,也更加丰富了。

三、搜集资料,设计个性介绍

通过以上较为深入的阅读,学生对金字塔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也生发了进一步探究金字塔奥秘的欲望。根据“学习提示”和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指向,在广泛阅读和搜集相关资料帮助下,学生还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个性化地介绍金字塔。

(一)于感兴趣处,多渠道收集资料

古埃及文明源远流长,关于金字塔的传说也充满了奇幻的色彩,种种描写金字塔的文本,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比如,金字塔的名字因何而来?如此庞大的建筑到底花了多少时间,用了多少人力、物力?那些神奇的数字究竟是巧合还是古埃及人的智慧结晶?相信读完之后,学生也会有各自感兴趣的地方。教师不妨引导学生顺着自己感兴趣的部分,通过网络搜索、书籍查询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材料,为个性介绍做准备。

(二)在有特长处,个性化设计介绍

每位学生的兴趣点各不相同,擅长的表达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擅长绘画,可以采用文字配以绘画的形式来展现;有的比较理性,可以用图表或数据的形式来展现古埃及人的智慧;还有的精通地理,善于分析地质地貌,不妨借用地图等样式帮助理解金字塔建造位置之谜;等等。不同特长的学生,可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个性化的介绍,如旅游攻略、网站介绍、资料印刷、图文游记等形式。学生完成的作品要及时在教室中展出,以资鼓励。

猜你喜欢
胡夫古埃及连续性
非连续性文本之图文转化题阅读摭谈
古埃及艺术
Super Science走进科学
浅谈连续函数的四则运算的连续性
小学中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初探
源于“古埃及三角形”,终于“黄金比”
连续性
吉萨金字塔群
海底金字塔
古埃及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