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拖延症,培养自控力

2020-05-13 14:03陈雁夏
求学·理科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成长型自控力心智

陈雁夏

生命的本质都是向上、向善的,我们都渴望自己有强大的自控力,可以抵制诱惑,管理自我,高效地投入学习当中。可是,却有很多同学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学习计划无限拖延。

一、哪些因素削弱了自控力?

1.自我意识不明确,导致自控力无处安放

“我要做”和“我不要”是自控力的两种表现,想要在需要“说不”的情况下“说不”,在“说好”的时候“说好”,还得有第三种力量:牢记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这种时候,需要思考的就不是自控力强弱的问题,而是自控力着力点的问题。

很多同学可能不知道学习的意义是什么,不清楚自己的目标、兴趣是什么,甚至连模糊的梦想都没有,迫于成绩排名和父母、老师的压力,从而被动学习,学习动机来源于外部条件。一旦脱离了学校的管控,便不知道该如何学习。

2.情绪消极,更容易使人屈服于诱惑

相信很多同学在这个因为疫情而延长的寒假里一边为不知道何时返校上课而感到焦虑,一边却轻易地被手机“俘虏”,被零食诱惑,老师布置的作业摆在书桌上却迟迟不动笔,能拖一时是一时,然后又陷入懊悔和自责,给自己增加心理压力。

压力的来源包括愤怒、悲伤、自我怀疑、焦虑等消极情绪,会使我们的大脑更容易被诱惑。因为此时大脑的“奖励中心”会释放多巴胺,这让我们产生强烈的渴望——逃避眼前困境,及时行乐。

以上是同学们自控力被削弱的两个常见原因。此外,还有自信心、人际支持等影响因素。

二、拒绝拖延、提升自控力的法则

1.挖掘内心渴望,发挥梦想的力量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本能。当一个人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热爱的事业时,他会有巅峰体验,那种幸福是无法言喻的。那么,你内心真正的渴望是什么?你现在所做的让你离梦想更近了,还是更远了?

在迷茫时,你不妨静下心来,倾听内心真实的声音,你是为了什么而学习。比如,你想通过努力考取哪一所大学,以后想从事什么行业的工作,甚至以后想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如果你还是迷茫,你就继续去做更多的探索。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那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

2.照顾自己,停止内耗

照顾自己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照顾和心灵呵护。前者要求劳逸结合,早睡早起,膳食丰富,不亏空身体打疲劳战。只有每天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才可以专注学习,完成计划,把拖延症治好。后者要求接纳自己,不苛求自己,允许自己偶尔的懈怠,停止自责和自我否定,拥抱疲惫无助的自己。在陷入焦虑而感到无助时,最糟糕的就是和情绪对抗,否定、排斥这个“充满负能量”的自己,这就是发动内部战争,自伤元气。这样只会越来越懒惰,促使自控力飞速滑坡,甚至会产生自我放弃的心理。

3.转变思维方式,“被动”变“主动”

“不想学”和“懒得学”是“被动学习”的两大特征。要想把“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思维方法是哪一种。你是相信人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还是不断成长的?这个问题对应着两种不同的心智模型:

特征 僵固型心智 成长型心智

对挑战的看法 畏惧挑战 拥抱挑战

对困难的看法 遇到困难容易放弃 遇到困难不轻言放弃

对努力的看法 认为努力并没有什么用 认为努力可以让自己获得进步

对批评的看法 漠视别人对自己的建设性批评 善于从批评意见中学习

对别人的成功的看法 视别人的成功为威胁 从别人的成功中学习或受到激励

习惯性的自我评价 “我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我表现得很聪明还是很笨?” “我是否变得更好了?”

“我是否赢得了更多的挑战?”

很显然,成长型心智的人认为人的能力是不断成长的,不断挑战自己,并且认为努力可以让自己获得进步,持这种观点的人会对自己更有掌控感,自控能力更强。而僵固型心智的人很容易被外界的事物牵制、自我否定,从而变得被动,缺乏努力的决心。

那么,如何才能转变学习思维方式呢?《精进》一书中的方法值得借鉴:改变自己的语言习惯,把封闭性、绝对化的总结性评价改为开放式、启发式的提问,比如不要说“我肯定考不上一本”,而是问“要考上一本我还有哪些努力可以做”;不要說“这道数学题我肯定解不出来”,而是问“还有没有更简便的解法可以把题目弄懂”……在不断的挑战和探索中,你会发现学习的乐趣,特别是获得进步以后。慢慢地,学习的主动性就会越来越高。

“自律者得时间,得时间者得天下”,希望同学们都能提升自控力,“甩掉”拖延,学有所得,收获更好的成绩和全新的自己。

猜你喜欢
成长型自控力心智
用“成长型思维”,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
成长型思维模式如何在校园落地生根
自控力越强智商越高
如何培养青少年的自控力
基于脑科学的成长型思维与学生学业成就提升
读《做个有自控力的小孩》有感
用成长型思维助力孩子一生
运动员心智游移特点研究:来自静息态和任务态思维取样的证据
让学生的基础心智在课堂中成长
大学生心智的二次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