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渗透策略

2020-05-13 14:14陈宇
安徽教育科研 2020年5期
关键词:史料实证渗透策略高中历史

陈宇

摘要:新课改的实施,使我国学校教育由知识核心教育朝核心素养教育不断转变。在新课改背景下,核心素养教学也成为各学科教学关注的重点。史料实证素养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事求是的实证态度和积极的精神状态。为此,文章从高中历史教学视角出发,以史料实证素养教学为例,探讨、分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史料实证;渗透策略

简单来说,历史史料实证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史料得出历史结论、评判历史的能力和素养。新课改主张在历史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多种呈现方式,提高学生的解读、观察能力,使学生对历史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而史料实证素养就是学生历史理解、阅读和解释能力的基础。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呢?笔者结合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现状,提出以下策略。

一、更新教学理念,重视史料实证教学

教师是知识的使者。教师只有给予核心素养教育以重视,以核心素养教学倡导者的身份来教学,才能确保历史核心素养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过去,许多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只关注历史知识教学,即便会在历史课堂上用到历史资料,大多数时候也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来教學,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史料分析,史料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新课改实施后,高中历史教学中增加了许多新的史料,新课改也要求高中历史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性。在此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历史教学培训和研讨活动,向同行请教、学习,提高自己的史学素养,树立史料实证意识,在教学中灵活利用史料来教学,并采取有效手段引导学生参与史料分析、论证和探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史料的效能、作用最大化。如“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这一课,结合教学内容选用历史地理图片来教学时,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侵华后,中国地理版图发生的变化,了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渗透状况,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的影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选择合适的史料,凸显教学的针对性

史料是知识的载体,也是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工具。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庞大,教学内容丰富。在历史教学中,可以用到课堂教学中的史料非常多,有图片、数据资料、影像资料等。不过,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史料运用要真实、有效、适宜。进一步来说,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特点,选择适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史料,要确保史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学生借助于史料阅读、观察和分析提高认识,掌握历史知识。如“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这一课,教师在选用史料时,要明确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体会传统书画和戏曲艺术所蕴含的民族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结合教学目标,有的教师可能会主张在课堂上播放一段黄梅戏、京剧,让学生品味地方戏曲艺术。但是,在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戏曲会占用一定的时间,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所以,不主张让学生在课堂上听戏。教师可以少讲精讲,以历史上著名的书画作品为例,借助于多媒体,讲述中国传统书画创作理论,简单讲述传统书画艺术的特点。这样既可以为课堂注入活力,又不占用太多的时间,更有利于教学目标完成。

三、有效运用史料,让学生深入解读史料

历史是一门以时间为线的学科,讲述的都是过去发生的事。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使学生形成对历史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在运用史料来教学时,不让学生参与到史料分析中,不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以深化学生的理解和认识。问题是思考的开端,问题教学法在教学氛围渲染、兴趣激发方面有着独特的效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问题为引领,让学生深入史料中去,全方位解读史料。如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将《美国侵华史》中,美国公使向国务院的报告用到课堂上去,让学生阅读材料。“他们(太平军)已创立一种新宗教,可以称之为一种伪教的启示……几乎完全由内地的无知识的、没有思想的群众组成……对一切拥有财产的人恨入骨髓……天王兄弟及其臣下,当他们成为这个中华帝国的主人后,是不是会承认清政府与英、美、法三国相约的义务呢?这是极不可能的。”分析材料的内容,讨论美国公使仇视太平天国运动的理由。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中外反动势力共同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结论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四、学以致用,让学生用史料解决问题

在历史核心素养中,史料实证素养与历史解释素养的关系最为密切。其实,历史史料实证属于历史解释的范畴,史料实证是合理做出历史解释的基础。要想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必须遵守一定的历史观、原理和方法,让学生对历史现象、事件的原因等进行深入讨论和分析,使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吸收营养。将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让学生借助于史料去分析、解决问题,可以强化历史核心素养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让学生用史料进行历史解释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发掘史料的现实意义,实现史料的古为今用。如在学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课时,结合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史料,然后让学生结合史料,讨论“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意义,并让学生结合当前的国情,就如何推动现代文学艺术发展提出几点建议。这样立足史料解读让学生去解决问题,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五、开展学习活动,培养史料收集能力

新课改提倡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独立发现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所以,在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合作创设机会,以锻炼学生的能力。具体到史料实证素养教学中,教师要将课内外结合起来,让学生依托教材,收集可用的史料,借助于史料去解释、学习历史知识和结论。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环节利用网络搜集与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有关的史料,如甲午中日战争时的中国地理版图,八国联军侵华时外国士兵的传记、笔录,等等,让学生先辨别史料的真伪,概括史料的要点,再提取史料中的有用信息,用史料去验证、推断历史结论,以锻炼学的历史思维和史料实证能力。

综上所述,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史料实证意识,通过史料收集、分析锻炼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华春.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策略[J]. 西部素质教育,2019(1):6465.

[2]李金城. 高中历史活动课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策略探究[J]. 教育现代化,2019(15):106109.

[3]霍林. 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J]. 教书育人,2019(4):54.

责任编辑:陆晨阳

猜你喜欢
史料实证渗透策略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
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