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影响胎龄小于32周早产儿存活率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0-05-14 12:25
当代医药论丛 2020年5期
关键词:败血症胎龄存活率

李 敏

(临沂市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山东 临沂 276000)

早产儿是指在胎龄37周前出生的活产婴儿。早产儿在出生时其体重多在2500 g以下,其头围多在33 cm以内。早产儿发生呼吸衰竭、败血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颅内出血、新生儿溶血、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等并发症的风险较高。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有所提高。在本文中,笔者对近年来在临沂市妇女儿童医院NICU接受治疗的150例胎龄小于32周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影响其存活率的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临沂市妇女儿童医院NICU接受治疗的150例胎龄小于32周的早产儿。在这150例早产儿中,有男73例(占48.67%),女77例(占51.33%);其胎龄为26~31周,平均胎龄为(28.1±2.1)周;其中,经剖宫产手术出生的早产儿有74例(占49.33%),顺产出生的早产儿有76例(占50.67%);在围生期发生窒息的早产儿有51例(占34%)。详见表1。将其中死亡的22例早产儿设为死亡组,将其中存活的128例早产儿设为存活组。

表1 这150例早产儿的基础资料

1.2 方法

对两组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其性别、年龄、胎龄、出生时的体重、其母亲是否为多胎妊娠产妇、其母亲在产前是否使用激素、出生方式、在围生期是否发生窒息、是否发生败血症、肺出血、严重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 颅 内 出血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等〕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影响胎龄小于32周早产儿存活率的危险因素。参考《实用新生儿学》[1]诊断早产儿是否发生NRDS、肺出血、败血症、颅内出血及NEC。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0.0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影响胎龄小于32周早产儿存活率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的结果

在死亡组早产儿中,出生时的体重≤1000 g早产儿所占的比例、发生败血症早产儿所占的比例、发生肺出血早产儿所占的比例、在围生期发生窒息早产儿所占的比例及发生颅内出血早产儿所占的比例均高于存活组早产儿中此类早产儿所占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早产儿中,男性早产儿所占的比例、胎龄<29周早产儿所占的比例、其母亲为多胎妊娠产妇早产儿所占的比例、其母亲在产前使用激素早产儿所占的比例、经剖宫产手术出生早产儿所占的比例、发生NEC早产儿所占的比例及发生严重NRDS早产儿所占的比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对影响胎龄小于32周早产儿存活率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的结果[n(%)]

2.2 对影响胎龄小于32周早产儿存活率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

对影响胎龄小于32周早产儿存活率的相关因素(包括出生时的体重≤1000 g、发生败血症、发生肺出血、在围生期发生窒息、发生颅内出血)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这些因素均是影响其存活率的危险因素。详见表2。

3 讨论

国外的相关报道称[2-4],胎龄<24周早产儿的存活率约为24%,胎龄为24~25周早产儿的存活率约为60%,胎龄为26~27周早产儿的存活率为78%~85%,胎龄≥27周早产儿的存活率约为91%;出生体重为800~999 g早产儿的存活率约为88.3%。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有所提高[5]。姜娜等[6]研究指出,我国超未成熟儿(指出生时的体重小于1000 g或胎龄小于28周的新生儿)的存活率约为68%。本次研究中,这150例胎龄小于32周早产儿的存活率为85.33%(128/150)。本次研究中,对影响胎龄小于32周早产儿存活率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影响其存活率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其出生时的体重≤1000 g、发生败血症、发生肺出血、在围生期发生窒息及发生颅内出血。由于早产儿的各个器官发育不成熟,其在围生期易发生窒息,从而可导致其心、肺、脑、肝等多个器官的功能受损或发生衰竭。国外的报道称,在围生期发生窒息是导致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7]。近年来,随着《欧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防治共识指南》[8-9]的更新及新型激素类药物的使用,使得NRDS早产儿的存活率大大提高。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发生败血症是影响胎龄小于32周早产儿存活率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胎龄越小的早产儿接受静脉营养的时间和住院的时间越长,接受侵入性操作的次数越多,加之其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因此其发生败血症的风险越高[10]。另外,早产儿在发生败血症后其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典型,难以及早发现并及时对其进行治疗,因此易导致其死亡[11]。故当胎龄小于32周的早产儿出现呼吸困难、反应低下、喂养不耐受等临床表现时,应及时检测其白细胞、血清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原等指标,判断其是否发生败血症。在发现其罹患败血症后,应及时对其进行治疗,提高其存活率[12-14]。

综上所述,影响胎龄小于32周早产儿存活率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其出生时的体重≤1000 g、发生败血症、发生肺出血、在围生期发生窒息及发生颅内出血。临床上应对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胎龄小于32周的早产儿进行积极的治疗和干预,最大限度地降低其死亡率。

猜你喜欢
败血症胎龄存活率
低分子肝素在新生儿败血症治疗中的效果探究
探讨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早产儿医院感染败血症早期诊断意义
园林绿化施工中如何提高植树存活率
宫内生长异常新生儿胎龄、出生体重、身长及相关关系对新生儿ICD-10编码影响
日本癌症10年平均存活率为57.2%,胰腺癌最低仅5.3%
警惕:全球每五名死亡者中就有一人死于败血症
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与出生体重及胎龄关系的研究
围生期窒息新生儿脑组织损伤后血清酶变化的胎龄差异性
温度对克氏原螯虾苗种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人工扩繁异色瓢虫幼虫和蛹最适贮存条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