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进行院内转运的急诊科危重症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的效果观察

2020-05-14 12:39周成莉
当代医药论丛 2020年5期
关键词:危重症急诊科科室

周成莉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泸州 646000)

急诊科收治的患者多为危重症患者,其病情复杂且变化快。在对急诊科的危重症患者进行初步的急救后,需将其转至院内的相关科室进行进一步的检查、诊断和治疗。在对此类患者进行院内转运的过程中,其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气道堵塞、输液中断或供氧中断等不良事件,严重者可出现心搏骤停或呼吸骤停等情况[1]。有文献报道,约有28.2%的急诊科危重症患者需要进行2~4次的院内转运,其在进行院内转运的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的几率高达71%[2]。因此,临床上在对急诊科的危重症患者进行院内转运时应加强对其进行护理干预,最大限度地降低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本文将近年来在四川省某三甲医院急诊科进行院内转运的96例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对其实施预见性护理的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期间在四川省某三甲医院急诊科进行院内转运的96例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转入的科室为CT室、手术室、骨科、外科和内科,且其家属均自愿让其参与本次研究。其中,排除患有精神疾病、在入院后的2 h内死亡及转入ICU的患者。将这些患者按照入院顺序的单双号分为观察组(n=48)与对照组(n=48)。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25例,女23例;其年龄为22~69岁,平均年龄为(47.88±3.10)岁;其中,颅脑外伤患者有16例,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有12例,多发性骨折患者有9例,急性中毒患者有6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有2例,其他危重症患者有3例。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27例,女21例;其年龄为24~67岁,平均年龄为(48.17±3.38岁;其中,颅脑外伤患者有14例,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有11例,多发性骨折患者有10例,急性中毒患者有6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有3例,其他危重症患者有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

1.2 方法

在进行院内转运的过程中,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方法是:在转运前,对患者的的病情进行评估,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告知患者家属进行院内转运的风险并让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在转运前5 min左右,与即将转入的科室取得联系,让其做好接收患者的准备。在转运的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并注意对其进行保护[3]。在进行院内转运的过程中,对观察组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方法是:1)转运前的护理。(1)在转运前,对患者进行科学、系统、准确的评估,评估的内容不仅包括其病情、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还要对转运过程中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的结果对其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2)对于神志清醒的患者,告知其进行院内转运的原因、目的及所要转入的科室,使其能够配合转运工作。对于神志不清的患者,与其家属进行沟通,向其讲解进行院内转运的注意事项,并让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若患者存在躁动的情况,应遵医嘱为其应用镇静剂,并用约束带对其肢体进行约束。(3)妥善标记并固定患者身上的各类管道(如吸氧管、静脉输液管等),确保各个管道通畅。吸净患者口腔和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并将其头部偏向一侧,以防其发生误吸。准备好便携式心电监护仪、吸氧装置(氧气袋 、氧气瓶、人工呼吸气囊等)、吸痰器、除颤仪及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等急救设备和药物。在转运前,与即将转入的科室进行电话沟通,向其说明患者的基本情况,使其够有计划地接收患者。2)转运时的护理。在对患者进行院内转运的过程中,将其床上的护栏抬起,协助其保持舒适、安全的转运体位。若患者神志清醒,可让其抓紧床上的扶手。在推动转运床时,要保证动作轻稳,避免出现颠簸、急转弯或急停等情况。注意对患者身上的各类管道进行保护。在转运的过程中,转运护士要始终站在患者的头侧,严密观察其意识、瞳孔、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进行处理。若患者在转运的途中发生呼吸骤停或心跳骤停,应就地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抢救。3)到达目的地后的护理。在达到目的地后,转运护士与病房护士一同将患者搬至病床上,并与病房护士做好口头交接和书面交接工作(交接的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已经做完的检查项目和化验项目、用药情况、置管情况、伤口情况、皮肤情况等)。

1.3 观察指标

护理后,比较对两组患者进行院内转运的用时及在转运的过程中其发生不良事件(如输液管脱落、供氧中断、气道堵塞、坠床等)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0.0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护理后两组患者进行院内转运的用时

护理后,对观察组患者进行院内转运的平均用时为(17.59±3.52)min,对对照组患者进行院内转运的平均用时为(25.86±2.49)min,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641,P=0.007。

2.2 对比护理后两组患者在转运的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的情况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在转运的过程中发生气道堵塞、供氧中断和输液管脱落的患者分别有1例、1例和2例,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8.33%;对照组患者在转运的过程中发生气道堵塞、供氧中断、输液管脱落和坠床的患者分别有2例、2例、5例和1例,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20.83%。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护理后两组患者在转运的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的情况

3 讨论

危重症患者在急诊科接受初步的救治后,需转入其他科室进行下一步的诊治。急诊科的危重症患者在进行院内转运的过程中易受到多种因素(如病情加重、急救药品或设备准备不充分、转运人员的急救能力不足、外界环境因素等)的影响而出现不良事件,严重时可危及其生命[1,4]。有文献报道称,进行院内转运的危重症患者其死亡率较未进行院内转运的危重症患者高9.6%左右[5]。因此,临床上在对急诊科的危重症患者进行院内转运时应加强对其进行护理干预,最大限度地降低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预见性护理是指护理人员依据自身的工作经验并结合已有的文献资料,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评估,对其可能发生的不良事情进行有效的预判,并做好防护工作的一种护理模式。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对进行院内转运的急诊科危重症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能显著缩短其转运的用时,降低其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猜你喜欢
危重症急诊科科室
超声技能提升对急诊科住院医师能力提高的影响
危重症患者镇静镇痛标准化护理实施效果研究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建立有效沟通的实践与探讨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体外膜肺氧合救治心脏危重症患者的研究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
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公立医院内部绩效审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