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CT定位引导下颅内血肿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研究

2020-05-14 12:27
当代医药论丛 2020年5期
关键词:穿刺术颅骨脑组织

严 露

(兴化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苏 兴化 225700)

高血压脑出血(HICH)是由脑内动静脉及毛细血管破裂所引起的自发性脑血管疾病。该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用常规的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该病具有创伤性较大、术中患者的出血量较多、术后其恢复的速度较慢等弊端。研究发现,用微创血肿穿刺术治疗HICH具有微创、疗效确切、出血量少、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康复的速度快等优势[1]。本文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兴化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8例HICH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用CT定位引导下颅内血肿穿刺术治疗该病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兴化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8例HICH患者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为:1)其病情经CT检查及MRI检查被确诊。2)其病情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年版)》中关于HICH的诊断标准[2]。3)有高血压病史。4)具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嗜睡、躁动及昏迷等临床表现。5)患者或其家属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其排除标准为:1)合并有其他的脑部疾病。2)合并有严重的感染性疾病。3)合并有由脑外伤所致的脑出血。4)合并有凝血功能障碍。5)存在进行颅脑手术的禁忌证。6)合并有心、肝、肾等的功能障碍。将这1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9例/组)。观察组患者中有男5例、女4例;其年龄为46~78岁,平均年龄为(57.84±6.53)岁;其高血压的病程为1~14年,平均病程为(7.58±4.36)年。对照组患者中有男6例、女3例;其年龄为47~79岁,平均年龄为(57.96±6.42)岁;其高血压的病程为2~16年,平均病程为(7.89±4.62)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常规的开颅血肿清除术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为: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沿翼点做一个长约4~5 cm的弧形切口,牵开头皮与肌肉后,在颅骨处钻孔,然后扩大并咬除颅骨,打开骨窗、剪开硬膜,钝性分离侧裂蛛网膜。借助显微镜对颅脑内出血的情况进行观察,利用低负压吸引器将血肿清除干净。为患者分层缝合头皮,常规放置引流管。采用CT定位引导下颅内血肿穿刺术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为: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对患者进行脑部CT扫描,将扫描数据传送至定位导航仪,明确其血肿的层次与结构。结合患者颅骨的损伤线与血肿的层次,明确其血肿最大层面中心点位于体表的投影,以此为中心,钻开其颅骨。在钻透颅骨及硬脑膜后,取出钻头的针芯,将其插入三通针体内,将针体逐渐平缓地推送至血肿腔。用注射器将血肿腔内的液态血抽吸干净。对于血肿腔内的半固态血,先用注射器抽取5 ml的无菌生理盐水,借助针体侧管将其快速推注至血肿腔内,然后缓慢地回抽注射器,将血肿腔内的液体吸净。对于血肿腔内的固态血,先注入适量的血肿液化剂(如尿激酶、肝素等),然后将血肿腔夹闭一段时间(≤4 h),再对血肿腔进行开放引流。术后用无菌敷料对创口进行包扎。

1.3 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血肿的消散率、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情况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在两组患者治疗后3 d、7 d,分别计算其血肿的消散率。血肿消散率=(治疗前的血肿量-残留的血肿量)/治疗前的血肿量×100%。在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估[3]。患者NIHSS的评分与其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呈正比。在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对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具体的评估内容包括躯体活动、物质生活、生理功能及精力等,分值为0~100分。患者ADL量表的评分与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呈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后不同时间两组患者血肿消散率、接受治疗前后其NIHSS评分的对比

治疗后3 d、7 d,观察组患者血肿的消散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的评分相比,P>0.05。接受治疗后,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NIHSS的评分较低,P<0.05。详见表1。

表1 治疗后不同时间两组患者血肿消散率、接受治疗前后其NIHSS评分的对比()

表1 治疗后不同时间两组患者血肿消散率、接受治疗前后其NIHSS评分的对比()

组别 例数 血肿消散率(%) NIHSS评分(分)治疗后3 d 治疗后7 d 接受治疗前 接受治疗后观察组 9 56.98±10.74 81.49±5.16 17.41±3.35 8.76±2.28对照组 9 17.75±4.23 32.45±9.68 18.16±3.24 11.54±2.43 t值 10.1958 13.4118 0.4827 2.5028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ADL量表各项目评分的对比

接受治疗后,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躯体活动、物质生活、生理功能及精力的评分均较高,P<0.05。详见表2。

表2 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ADL量表各项目评分的对比(分,)

表2 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ADL量表各项目评分的对比(分,)

组别 例数 躯体活动评分精力评分观察组 9 94.58±8.47 92.36±8.34 93.52±8.49 91.62±8.34对照组 9 85.42±8.15 82.31±8.05 85.21±8.13 82.17±8.03 t值 2.3378 2.6010 2.1208 2.4487 P值 0.0327 0.0193 0.0499 0.0262物质生活评分生理功能评分

3 讨论

HICH是神经内科常见的急症。该病患者在发病后,颅内血肿产生的占位效应可使其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损害,从而可影响其神经功能,甚至可导致其残疾或死亡。及时清除HICH患者颅内的血肿,解除血肿对其周围脑组织的压迫,及时复位其发生移位的脑组织,对于改善其局部血液循环及预后、提高其远期疗效十分重要[4]。

临床研究证实,采用CT定位引导下颅内血肿穿刺术治疗HICH可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用该手术治疗HICH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1)无需为患者开颅,可在短时间内清除其颅内的血肿,及时解除血肿对其脑组织形成的压迫,避免其脑组织因血凝块释放活性物质而发生继发性损害。2)在术中可借助CT定位观察患者颅内血肿的情况,并采用适量的尿激酶溶解其血肿腔内的血块,有利于提高其血肿的清除率[5]。3)该手术具有操作较为便捷、费用较为低廉等优点,且对医疗设备的要求较低,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4)在进行该手术的过程中,手术医师可根据患者颅内病变的情况适当地调整进针的方向,从而获得最佳的引流位置。5)该手术具有创伤性较小、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恢复的速度较快等优势。需要注意的是,在对患者进行颅脑穿刺时,应尽量避开其主要的血管分布区、额窦及重要的功能区。术后应定期对患者进行CT复查,观察其血肿的清除情况,预防其发生再出血。

综上所述,采用CT定位引导下颅内血肿穿刺术对HICH患者进行治疗可显著提高其血肿的消散率,减轻其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猜你喜欢
穿刺术颅骨脑组织
电针对慢性社交挫败抑郁模型小鼠行为学及脑组织p11、5-HTR4表达的影响
关于小儿颅骨缺损修补的认识
When weird weather strikes 当怪天气来临时
产前诊断羊膜腔穿刺术改期的原因分析
山楂叶总黄酮对大鼠缺血脑组织p38蛋白表达的影响
More gum disease today than 2,000 years ago
山楂叶总黄酮对2型糖尿病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张震东前房穿刺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在28例高血压脑出血中的应用
高原习服黄牛脑组织不同部位SLC25A6 mRNA绝对定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