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受内固定手术的锁骨骨折患者进行颈丛神经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研究

2020-05-14 12:27刘彩萍
当代医药论丛 2020年5期
关键词:臂丛血氧锁骨

刘彩萍

(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广西 柳州 545001)

锁骨是人体上肢与中轴骨相连结的骨骼,它起着增大上肢的活动范围和提高上肢劳动效能的作用。锁骨位于人体的浅表皮下,当其遭受到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时易发生骨折[1]。目前,临床上主要是采用“8”字石膏绷带固定法对骨折端未发生移位或发生轻度移位的锁骨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对于骨折端移位严重或合并有神经损伤的锁骨骨折患者,临床上对其主要是进行内固定手术。在对锁骨骨折患者进行内固定手术时,对其实施有效的麻醉是保障手术顺利进行的前提。本文将近年来在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进行内固定手术的32例锁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对其实施颈丛神经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案

1.1 基线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进行内固定手术的32例锁骨骨折患者。其病情均经影像学检查得到确诊,其骨折部位均存在肿胀、皮下瘀血、压痛及畸形(畸形处可触及移位的骨折断端)等症状[2],均具有进行内固定手术的指征,且其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其中,排除有锁骨手术史、发生多发性骨折、病历资料缺失及患有骨肿瘤或骨结核的患者。将这些患者按照术中麻醉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16)与对照组(n=16)。观察组患者的年龄为17~33岁,平均年龄为(24.95±3.86)岁;其中,男女分别有9例和7例。对照组患者的年龄为18~35岁,平均年龄为(25.92±3.78)岁;其中,男女分别有10例和6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相比,P>0.05。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内固定手术。术中,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单纯的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方法是:指导患者平躺在手术床上,将其头部转向健侧。为其建立静脉通路,连接心电监护仪。选择患者患侧胸锁乳突肌后缘与颈外静脉的连接处作为穿刺点。用碘伏棉球对此处皮肤进行消毒,用22号穿刺针进行穿刺。当穿刺针有突破感且回抽无血后,向此处推注4 ml的麻醉药物。麻醉药物的组成是:浓度为1%的利多卡因(生产企业:天津金耀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40071;规格:5 ml/支)+浓度为0.5%的罗哌卡因(生产企业:海南斯达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1073;规格:89.4 mg:10 ml)+生理盐水。推注麻醉药物后将针尖退至皮下,依次向锁骨后方、锁骨近端、锁骨中端及锁骨远端进针,在出现突破感后分别于上述各处推注2 ml的麻醉药物(麻醉药物的组成同上)。待麻醉起效后,开始对患者进行手术。对观察组患者进行颈丛神经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先对其进行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方法与对照组患者相同),再对其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其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方法是:将患者患侧肌间沟与环状软骨水平线的连接处作为穿刺点。用碘伏棉球对此处皮肤进行消毒,用7号头皮针(连接有20 ml的一次性无菌注射器)进行垂直穿刺。缓慢进针,当出现异感后立即停止进针,用注射器回抽无回血后向此处推注15 ml麻醉药物。麻醉药物的组成是:浓度为1%的利多卡因+浓度为0.5%的罗哌卡因+地塞米松(生产企业:国药集团容生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H41020036;规格:5 mg:1 ml )+ 生理盐水。在推注麻醉药物的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意识的变化情况。待麻醉起效后,开始对患者进行手术。

1.3 观察指标

术前及麻醉15 min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比较两组患者麻醉的效果(用优、良、可、差评估其麻醉的效果)。优:术中患者能够安静配合,无明显的躯体反射。良:术中在进行牵拉等操作时患者会出现轻微的躯体反射。可:术中在进行牵拉等操作时患者会出现中度的躯体反射。差:术中在进行牵拉等操作时患者会出现重度的躯体反射,其对手术无法耐受。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3]。比较两组患者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1.0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术前及麻醉15 min后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

术前,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相比,P>0.05。麻醉15 min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高于对照组患者,其心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麻醉15 min后,两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相比,P>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术前及麻醉15 min后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

表1 对比术前及麻醉15 min后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

组别 例数 平均动脉压(mmHg) 心率(次/min) 血氧饱和度(%)术前 麻醉15 min后 术前 麻醉15 min后 术前 麻醉15 min后观察组 16 102.37±2.18 95.89±5.86 76.54±2.38 80.23±7.10 99.35±0.36 95.15±2.95对照组 16 101.95±2.06 83.58±6.24 77.13±2.41 89.37±3.29 99.27±0.43 94.15±3.01 t值 0.560 5.752 0.697 3.507 0.571 0.949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对比两组患者麻醉的效果

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麻醉的优良率分别为93.75%与68.75%,二者相比,P<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麻醉的效果

2.3 对比两组患者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对照组患者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8.75%,其中有1例患者术后发生恶心,有1例患者术后发生呕吐,有1例患者术后发生喉返神经阻滞。观察组患者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5%,其中有2例患者术后发生恶心,有1例患者术后发生呕吐,有1例患者术后发生喉返神经阻滞。两组患者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1.071,P>0.05。

3 讨论

对锁骨骨折患者进行内固定手术时的麻醉方法有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两种方式。对此类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存在较大的风险,易导致其出现低血压、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麻醉不良反应,部分老年患者对该麻醉方法无法耐受。对接受内固定手术的锁骨骨折患者进行局部麻醉能显著降低其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其麻醉的安全性。人体锁骨部位的解剖结构较为复杂,周围的血管和神经较为丰富。因此,在对锁骨骨折患者进行内固定手术时应为其选择一种麻醉效果好、安全性高的局麻方式[4]。临床实践证实,在对锁骨骨折患者进行内固定手术时,与对其实施单纯的颈丛神经阻滞麻醉相比,对其实施颈丛神经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更好,能有效地减轻其术中的疼痛感,避免其生命体征出现大幅度的波动,且不会增加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麻醉的安全性较高[5]。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对接受内固定手术的锁骨骨折患者进行颈丛神经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保障其术中生命体征的平稳,提高其麻醉的效果,且麻醉的安全性较高。

猜你喜欢
臂丛血氧锁骨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临床研究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结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的价值
臂丛阻滞时的入路选择和注意事项知多少
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在胸外科中的应用
基于无线技术的医用血氧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无创呼吸机应用于治疗ICU病房重症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研究
3D臂丛解剖动画在麻醉解剖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锁骨
呵护锁骨皮肤
基于STM32血氧心率检测仪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