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针刺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法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

2020-05-14 12:38夏逸婷纪翠芳王惠国
当代医药论丛 2020年5期
关键词:痉挛性上肢例数

夏逸婷,纪翠芳,王惠国*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1.针灸科,2.康复科,江苏 无锡 214002)

脑卒中也叫中风,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该病患者可出现上肢肌张力增加、疼痛、麻木及运动受限等症状[1]。上肢痉挛性瘫痪是该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对于改善其上肢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主要是探讨用针刺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法对该病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期间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40例/组)。对照组患者中有男22例,女18例;其中年龄最小的为45岁,年龄最大的为77岁,平均年龄为(60.9±3.0)岁。观察组患者中有男20例,女20例;其中年龄最小的为47岁,年龄最大的为75岁,平均年龄为(61.2±3.3)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康复训练法进行治疗,即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护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具体的方法为:1)协助患者取侧卧位,指导其进行上肢肘部、腕部、肩部及手指关节的外展运动,充分地活动其上肢的各个关节,防止其发生关节挛缩。2)指导患者采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进行多肌群、多关节的对角斜线运动训练。进行运动训练的强度应从小到大,以患者不感到疲累为宜。3)护理人员按照从近心端到远心端的顺序为患者按摩患肢。在进行按摩时,保持力度适中,避免因按摩的力度过大而加剧患者的不适感,每日按摩1次,每次按摩15 min。4)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健侧肢体的主动运动,包括肢体伸展、肢体抬高等。患者的病情若较为严重,可指导其取抑制性体位,并采用抑制性手法及肌肉牵张技术改善其肌肉的张力。5)指导患者进行伸展性综合运动,以促进其关节功能的恢复。连续训练1个月。对观察组患者采用针刺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法(方法与对照组患者相同)进行治疗。进行针刺治疗的方法为:取秉风穴、曲池穴、尺泽穴、极泉穴、肩髃穴、八邪穴和内关穴等穴位。以直刺的手法进针,得气后留针。留针期间,以补泻手法行针2~3次。每次治疗30 min,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1周。

1.3 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上肢功能的改善情况。采用改良的Ashworth 痉挛量表对两组患者肌张力的恢复情况进行评定,依据评定结果将其临床疗效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痊愈:治疗后,患者Ashworth的评级为0级,其肌张力恢复正常。显效:治疗后,患者Ashworth的评级降低了2级或2级以上,但未恢复至0级。有效:治疗后,患者Ashworth的评级降低了1级。无效:治疗后,患者Ashworth的评级未发生改变,其仍存在受累部分肢体僵直、无法活动等现象。采用选择性功能动作评估(SFMA)量表对两组患者的上肢功能进行评估。具体的评估项目包括上肢反射运动、上肢屈肌、伸肌协同运动、上肢反射亢进情况及腕部稳定情况等,总分为36分。患者SFMA量表的评分越高,表示其上肢功能恢复得越好。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较高,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n(%)]

2.2 接受治疗前后两组患者SFMA 量表评分的对比

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SFMA量表的评分相比,P<0.05。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SFMA量表的评分均高于接受治疗前,其中观察组患者SFMA量表的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2。

表2 接受治疗前后两组患者SFMA 量表评分的对比(分,)

表2 接受治疗前后两组患者SFMA 量表评分的对比(分,)

组别 例数 接受治疗前 接受治疗后观察组 40 15.5±1.9 30.9±1.7对照组 40 15.4±1.8 20.8±1.6 t值 0.242 27.362 P值 0.405 0.000

3 讨论

中风属于临床上的常见疾病。据统计,我国每十万人中约有120~180人患有中风等脑血管疾病[2]。上肢痉挛性瘫痪是中风常见的并发症,可损害患者的神经功能,降低其生活质量。

既往临床上通常采用康复训练法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进行治疗。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医务人员可通过指导患者进行主动及被动锻炼等,改善其痉挛性瘫痪的症状。中医认为,中风患者上肢局部区域的气血瘀滞是导致其发生上肢痉挛性偏瘫的关键因素,故应以活血通络为原则对其进行治疗。中医针刺疗法可通过针刺患者病灶处的经络,改善其上肢的微循环及其上肢痉挛的症状。现代医学研究的结果表明,针刺疗法还可增强患者脊髓前角神经元的兴奋性,改善其上肢神经的传导通路,促进其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用针刺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法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进行治疗可显著提高其临床疗效,改善其上肢功能。

猜你喜欢
痉挛性上肢例数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对不同细胞类型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临床特征的分析
针刺跷脉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
盆腔灌注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无药无创纯手法调整痉挛性斜颈验案一则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卵巢囊肿蒂扭转螺旋CT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诊断价值分析
两臂血压为何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