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磷酰胺冲击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效果分析

2020-05-14 12:35
当代医药论丛 2020年5期
关键词:环磷酰胺风湿性关节炎甲氨蝶呤

雷 佳

(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新疆 喀什 844000)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风湿免疫性疾病。该病具有难治愈、病程长的特点。该病患者可出现多发性、对称性的关节炎症反应,其关节腔内的滑膜可发生炎性病理改变。该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1-2]。临床上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主要是进行药物治疗。环磷酰胺和甲氨蝶呤都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常用药。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讨用环磷酰胺冲击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其中,有男135例,女65例,其平均年龄为(59.21±1.22)岁。将这些患者平均分为A组和B组,其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采用环磷酰胺冲击疗法对A组患者进行治疗。方法是:取20 mg的环磷酰胺,将其加入到200 ml的生理盐水中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持续治疗20 d。然后将该药的使用频率改为每隔7 d注射1次。为B组患者采用甲氨蝶呤进行治疗。甲氨蝶呤的用法是:将15 mg的甲氨蝶呤加入到200 ml的生理盐水中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每隔7 d注射1次,共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的水平,记录其关节功能的分级,统计其病情的复发率。

1.4 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2)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3)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关节功能分级标准

1)Ⅰ级:患者全身关节的功能完好,能够自由活动。2)Ⅱ级:患者部分关节的活动轻度受限,其日常生活基本能够自理。3)Ⅲ级:患者部分关节的活动明显受限,其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帮助。4)Ⅳ级:患者全身多个关节的活动严重受限,其需要长期卧床。

1.6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A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B组患者,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的比较

治疗后,A组患者血清CRP的水平低于B组患者,P<0.05;其ESR慢于B组患者,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的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的比较()

组别 例数 CRP(mg/L) ESR(mm/h)A 组 100 20.34±1.22 40.56±1.82 B 组 100 43.45±1.83 73.24±1.91 t值 105.075 123.869 P值 0.000 0.000

2.3 两组患者关节功能分级的比较

治疗后,在A组患者中,关节功能分级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5%、32%、5%、8%;在B组患者中,关节功能分级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12%、25%、18%。治疗后,A组患者中关节功能分级为Ⅰ级、Ⅱ级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均高于B组患者中相应患者的占比,P<0.05;其中关节功能分级为Ⅲ级、Ⅳ级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均低于B组患者中相应患者的占比,P<0.05。

2.4 两组患者病情复发率的比较

治疗后,A组患者病情的复发率低于B组患者,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病情复发率的比较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风湿免疫性疾病。该病患者若未能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其全身的关节均可受累[3]。甲氨蝶呤是临床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常用药。该药可减轻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发生的炎症反应,降低炎性病变对骨骼的损害。但长期使用甲氨蝶呤进行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可出现较多的不良反应。环磷酰胺是一种免疫抑制剂,可抑制其关节的炎症反应[4-5],且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用环磷酰胺冲击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效果较为理想。

猜你喜欢
环磷酰胺风湿性关节炎甲氨蝶呤
蒙医温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蒙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应用及临床有效性分析
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疗效分析
中药联合米非司酮及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的护理干预
来那度胺联合环磷酰胺、低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探讨
桂附地黄丸对环磷酰胺致免疫抑制小鼠血常规和血清生化指标影响
环磷酰胺冲击结合激素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有效性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
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全血细胞减少不良反应分析
勘误
乳腺癌术后静点甲氨蝶呤的不良反应及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