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沉思录

2020-05-14 13:38史丰有
美文 2020年7期
关键词:防控疫情

史丰有  作家,现居西安,公务员。

鼠年春节,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几乎把每一个人的计划、节奏都改变了,打乱了。

可以说,这个春节过得郁闷、闹心、迷茫、恐慌,但同时也过的温暖、感动、万众一心、守望相助。春节期间,本是合家团圆,走亲访友,交流感情,其乐融融的时候,却因为疫情宅在家里,不敢串门,不敢聚餐,甚至不敢出门散步、上街购物,从来未出现过如此多的人集体进入郁闷的状态;宅在家里,每天除了吃饭、睡觉、看手机,不知该干些啥,想干些啥,能干些啥,心里鼠窜猫抓,情绪焦躁不安,何曾有过如此闹心;非典疫情过去的并不太远,新的疫情又肆虐神州大地,因何而起,为何扩散,何时止息,许许多多的人一头雾水,两眼迷茫;疫情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将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戴什么口罩防护效果好,用哪种消毒液能彻底杀死病毒,吃什么药能预防感染,一时口罩紧缺,消毒剂脱销,“双黄连口服液”断货,恐惧心理加剧,恐慌情绪蔓延。

在如此严重的疫情面前,党和政府、各行各业、全国人民迅速行动,挺身而出,奋起抗击,充分展示了中华儿女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优秀品格、伟大精神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多少医护人员放弃团圆、含泪抛家,奔赴湖北,驰援武汉;多少疫区同胞坚守不出,忍受煎熬,自我隔离,防止扩散;多少党员干部、防疫人员、公安民警、部队官兵不分昼夜,不惧风险,在不同的岗位上英勇奋战,严防死守,全力以赴抗击疫情;8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等一批医学专家在关键时期急赴武汉,研判形势,制定对策,指导防治;武汉前线医护人员高强度、满负荷、超极限展开医疗救治,与时间赛跑,与病毒搏斗,有人感染,有人累倒,有人牺牲,既惨且烈,既悲且壮;海外华侨以及世界友好国家和人民关注疫情,心系武汉,加油助力,捐资捐物,汇聚起了抗击疫情的强大能量和磅礴力量。这是一场人类与疾病、生命与死神、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是一场没有硝烟、规模宏大、异常激烈、不能输也输不起的战争。在这场战斗和战争中,人人难脱其身,人人都是战士,人人积极参与,人人同仇敌忾,多少个感人事迹,多少个动人场面,多少个难忘瞬间,多少个悲壮时刻!大多数宅在家里的人把少出门、不聚集、常通风、勤洗手作为坚定的信念和行动,大家相望相助,相互鼓励,忍着、闷着、憋着、挺着,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抗击疫情,等待着战胜疫情的曙光,等待阴霾散尽、春光明媚、奔走相庆的时刻!

因为现在工作岗位的原因,我只能按要求居家不出,一方面注意自身和家人的防护,一方面密切关注疫情的发展变化,心情起起伏伏,情绪涨涨落落,时而着急,时而紧张,时而揪心,刚有所平缓,又把心提到了嗓子眼。随着疫情信息及时、透明、全面的发布和公开,看到疫情防控不断取得进展和成效,焦虑躁动的心才慢慢相对沉静了下来,理性的思考也逐渐地多了起来。2003年,我作为陕西省防治非典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全过程参与了全省非典防治工作,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如在眼前,仍然惊心动魄、感慨感叹。那我就试着从宏观管理和传统文化这两个角度写一写我的想法。

“好了伤疤忘了痛”与

“吃一堑长一智”

这是两句人们常说的,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老话,看似平常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从两个侧面总结了不同的人在经历挫折后,所采取的态度和思维、行为方式,并一再警示着人们,提醒着人们,检验着不同的人。从普遍性或者从根本上说,人是容易遗忘的,是一个好了伤疤忘了疼的高级动物。小时候因为年龄、人生阅历和天性的原因,忘得更快一些、更多一些、更彻底一些,所以许多人都被长辈或者老师不止一次地批评过,他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怎么好了伤疤忘了痛呢?”其实,何止是小时候,长大后有的人好了一些,有的人依旧,有的人可能更甚,只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份地位的变化,很少有人再这样批评罢了。正因为如此,吃一堑长一智,才显得重要,而能够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减少和避免重复犯错,就更难得。孔子称赞他的得意门生颜渊“不迁怒,不贰过”,可见能够吃一堑长一智,并达到“不贰过”的境界,就接近于圣贤了。

这场疫情发生在“非典”过去的第17个年头,可以说时间不长,殷鉴不远,前车辙迹尚在,后车犹复蹈之,而且其来势之凶猛、扩散之迅速、染病之众多、病亡之数量、民众之恐慌,远超过非典。仅从这些方面看,不由使人发出悔之恨之、悲哉痛哉的感慨。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重要的、关键的一条就是,社会许多方面、许多人群、许多环节,或多或少地犯了“好了伤疤忘了痛”的错误。非典的病毒来源经过专家研究,认为可能是蝙蝠、果子狸、穿山甲等,非典疫情的发生是对人类随意捕食野生动物的残酷报复。由于非典疫情的发源地是广东,大家纷纷对广东人喜食野味的偏好予以讥讽和谴责,广东人因此也为非典背锅。再看这次疫情,开始发源于武汉的一个海鲜市场,而这个市场存在野生动物交易。科学研究基本支持蝙蝠是病毒宿主的结论,可就在2016年网上还流传旅游女主播介绍吃蝙蝠的视频。两相对比,是不是不长记性、令人无奈无语的“好了伤疤忘了痛”。

非典疫情的大面积扩散,是由于开始判断不准,预警不及时,初期防控不力造成的,如果当时对是否人传人的判断,是衣原体感染还是新型病毒感染,能作出快速准确的分析和判斷,如果对疫情的传染性、扩散性、严重性能够有充分充足的估计和应对,就不会导致快速大面积传播,更不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再看这次疫情传播,在是否人传人、及时预警和早期防控上,与非典时期又颇多相似。如果能尽早得出人传人的结论,如果把“八位武汉医生”在微信圈的提醒不是当作“谣言”而是当作疫情预警,如果把早期感染和传播能控制在华南海鲜市场的很小范围内,如果,不能再“如果”已经没有“如果”,真的希望今后少出现最好不再出现“如果”这种事后假设。两相对比,是不是事过即忘、令人痛心疾首的“好了伤疤忘了痛”。

非典疫情的防控,经历了一个不够重视、恐惧恐慌、全民参与、严防死守的过程,那种场面,那种气氛,那种严格,想必许多人仍历历在目,设卡查验、测温询问、封村封路、全面消毒、隔离观察、强制治疗,疫区回来的进不了村,外来的人不让进村,广大城乡户户设防、人人设防,才在较短的时间内战胜了疫情,并在之后的十多年再未出现疫情的死灰复燃。可就在这一次抗击疫情中,还能不时地看到不配合检查,不主动隔离,隐瞒病情和行踪,不听劝告聚集聚餐,辱骂抗疫和医务人员等方面的报道。两相对比,是不是不识时务、令人气愤叹息的“好了伤疤忘了痛”。更为可恶的是,还有人给电梯按钮抹唾液,向防疫人员吐口水,殴打一线医务人员,或者制售假冒伪劣口罩,抬高物价,发国难财,或者制造传播谣言,造成社会进一步恐慌和不同群体对立,这是不是记吃不记打、令人愤恨不己的“好了伤疤忘了痛”,又岂止是忘了痛,简直就是撕开旧疤,制造新伤,使得痛上加痛。

为了少犯错特别是少犯同样的错,有时也是恨铁不成钢,人们常常说得比较多的是“好了伤疤忘了痛”,并把这一句话作为一种批评、一种警戒。其实,“吃一堑长一智”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和规律,更是一种要求、一种期望,只不过一个是从否定的问题导向的角度上说的,一个是从肯定的激励鼓励的角度上说的。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就有不少从非典的教训中长出来的“智”,如对武汉果断采取封城措施,就有效防止了全国性的大扩散、大爆发;再如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迅速建成和投入使用,就借鉴了非典时小汤山医院的建设管理经验,使得能够快速、大规模、规范化的救治确诊患者;又如医疗资源的统一调配,疫区人员的生活保障,清晰的流行病学调查等等,或多或少都有来自非典的借鉴。特别是钟南山、李兰娟等一批曾经参与过抗击非典的專家和医护人员,成为这次疫情防控特别是医疗救治的关键力量和中流砥柱,不能不说这是抗击非典给我们留下的经验和财富,不能不说这是非典让我们吃了一堑又长了一智。

这一次疫情又使我们吃了一大“堑”,应该也能够长一大“智”。但是,“好了伤疤忘了痛”的古训告诉我们,只是言辞严厉地要求不忘,信誓旦旦地保证记住,胸脯拍个不停,口号喊得震天,而不去进行认真彻底的反思,不从源头上、治本上想办法、下功夫、花力气,即使得到的经验教训再多,长的“智”再大,时间长了就会逐渐淡化,慢慢随风飘去,仍然涛声依旧,当下一次疫情来临时依然是后悔、自责、内疚。羊从圈里跑了、丢了,不能光是叹息,最重要的是把羊圈围栏修好、扎紧、钉牢,防止再有羊只逃出、丢失。“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对疫情防控来说,这个“牢”就是把吃一堑长一智的“智”转化为制度、体制、机制、体系,真正建立起规划超前、反应灵敏、防控严密、措施有效、牢不可破、坚不可摧、平时高度戒备、疫时完胜抵御的铜墙铁壁。

“病从口入”与“祸从口出”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一直受到疾病的威胁,也一直在与疾病进化着顽强的斗争。古人通过观察发现,许多病和吃有关系,病从口入直接威胁着人的健康和生命。为什么说“火”的发现和利用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一大标志,因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它使人们的饮食从生吞活剥、茹毛饮血的生食时代,进入到烤、煮、蒸的熟食时代,不仅使食物容易消化和吸收,而且杀灭了食物中含有的许多病毒和病菌,减少了疾病发生和传播,从而使人的生存能力大为增强。后来,人们进一步发现疾病和食物是否清洗以及个人的卫生习惯有关,认识到饭前便后洗手的重要,对防止病从口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条件和卫生习惯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病从口入似乎已不再是什么问题,但由于口腹之欲的膨胀,无所禁忌地捕食野生动物,又形成了新的、后果更为严重的病从口入。这种病从口入和传统的病从口入有着很大不同,其危害也不可同日而语。过去病从口入,主要是不熟、不洁、变质食品及不良的卫生习惯,现在则是携带许多病毒的野生动物;过去病从口入主要是给本人的健康带来不利影响,现在不仅本人生病,还容易成为疫病源头,传染给更多的人,甚至发展成为危害大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公共卫生事件;过去的病从口入,主要是附着在食物上的尘土灰沫以及周围环境产生的病毒病菌,是吃进去的,现在往往是带着病毒病菌的食材,带有病毒病菌的飞沫,既有吃进去的,也有吸进去的。因此,无论是非典疫情防控还是新冠疫情防控,无论是专家强调的还是大众采用的基本防护措施,都是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可见仍然还是主要防止病从口入。这次疫情人们更加认识到戴口罩对自身防护的重要性,出现了排队买口罩,全民戴口罩的奇特景象,大家走路戴、开会戴、坐车戴、办公戴,一些在公共食堂吃饭的人,直到把食物送到嘴边的那一刻才把口罩卸下来,不得不为口、为吃网开一面,这时候身边是否有飞沫,空气中是否有病毒已经顾不上了,因为不吃饭总不行吧。

其实,古人和我们的传统文化一直对吃都是很重视的,不但重视,而且还很讲究,不然怎么会有“民以食为天”的古训,又怎么会有“食色,性也”和“人是铁饭是钢”等的说法。如《皇帝内经》中就有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果为助的饮食和养生原则,多么的简单,多么的平常,多么的朴实,又多么的实际,多么的科学,多么的丰富,把这四个“五”进行排列组合,能够烹饪出多少个色香味俱佳的饮食品种,况且,现在的食材又何止这四个“五”,这些难道还不能满足我们的口味吗?还需要把手伸向野生动物吗?从自然伦理的角度看,请注意,古人所说的四个“五”,都是经过驯化后人工栽种饲养的植物和动物,是人们的劳动果实,是人应当享用的。而野生动物是自然界自由自在之物,人类不仅没有饲养它们,还因为自身的需要挤占和压缩了它们的生存空间,因此捕食野生动物的行为不符合自然界的伦理,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

祸从口出的本义和一般人的理解上,主要是指人说话要十分谨慎,搞不好就可能给自己,甚至给社会招致祸端。《诗经》里就有“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的警句,历史上更有不少因言获罪,因言误事,因言伤人,甚至因言亡国的例子。现代社会祸从口出的含义又有了新的变化,既指言语,又不只是言语;既有不该说而说的出口之祸,也有该说而不说的闭口之祸,这个祸不仅是对本人,更主要的是对他人、对社会。民族英雄林则徐曾经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基于事实、道义和公共利益的说与不说,即使自己招祸,他人和大众却可能因此得福得利,自己的祸也会最终因祸得福,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至于那些罔顾事实,不敢担当,瞻前顾后,含糊其辞,甚至违背事实,信口雌黄,睁着眼睛说瞎话,有时就可能给他人、大众和社会带来不小的祸,带来飞来横祸,甚至灭顶之祸,也可能自己一时得利,但终将会受到大众的严厉批评和谴责,至于那些居心叵测的谣言更是为大众而唾弃。相信在这次抗击疫情中和今后随着事实真相的逐步公开,将会得到证明。

这次疫情防控也是一次全民公共卫生知识的大普及,大家都知道了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一是飞沫,二是接触,祸从口出已经不是语言这个软刀子了,而是实实在在的“病毒炮弹”。病毒从感染者的口中以飞沫形式传染给其他的人,被传染者又进一步传染给更多的人,疫情就这样快速扩散、大面积传播。因此,戴口罩、不聚集既是防止病从口入,也是防止祸从口出;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别人负责。如果每个人都能这样做,疫情的扩散蔓延就会得到有效控制。但在这次疫情防控过程中,一些人不听劝告引发多起聚集性家庭性感染,既加祸于人,又引祸于身,更有甚者隐瞒疫情病情,随处乱窜,造成多人感染,使得祸越惹越大。

今后如何防止重蹈覆辙,需要全社会、全民、全方位的反思和行动,可以说是一个庞大、系统、艰巨的工程,但对于广大民众来说,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自身做起,从日常做起,从养成卫生、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做起,首先要拒食野味,坚决不从事野生动物交易,远离和保护野生动物,这是防止病从口入,防止疫情再起的关键。其次如饭前便后、外出回来勤洗手,再如流感期间和有疫情时出门戴口罩,平时咳嗽、打喷嚏时背向人,用手或纸巾遮挡,不随地吐痰,居住和办公场所常通风,等等,且不要轻视这些小小的举动,只要人人能够坚持好,做到位,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扎紧扎牢病从口入和祸从口出的防线,取得预防疾病和防控疫情的主动权,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

“防”与“治”

应对包括疾病在内的所有人们认为不好的事情和结果, 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防,二是治,疾病尤其是如此。简单说,防,就是不让疾病发生的办法,治,就是疾病发生后通过治疗达到痊愈的措施。显然,防是前提,是基础, 是关键,是全民参与的大众化、经常性工作,而治则是防的有效弥补、坚强后盾和最后一道防线,是以医护人员为主导的专业化、应急性工作。可以说,两者是辩证的,是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的,也可以说,二者是一体的,只不过处于不同环节和阶段,其共同目的都是为了抵御疾病,保证和促进社会大众的健康。

不得不说,长期以来,整个社会存在着重治轻防的倾向,对防的问题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措施不力,氛围不浓,即使一段時期或一些地方重视了,也不能长期坚持 ,特别是在防的理念、办法,尤其是体制机制创新和群防群控体系建设上明显滞后,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和当前社会现实也是不相符合的。“ 治未病”是中医的重要理念之一,“防患于未然” 是自古流传下来的劝世箴言,孔子说:“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这些话都在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预防在先,防重于治。防就是要有锐利的眼光和灵敏的触角,特别是作为瞭望者、预警者的疾控部门,要有“狼”随时会来的危机感、紧迫感,见微知隐,见微知著,觉之于未萌,防之于未发。如果这次新冠疫情第一个人传人病例能被及时发现,如果武汉的几个医院都相继发现相同病例时就能预判疫情的严重,提早进行应对,就可能不会造成武汉封城和后期疫情大爆发,正是基于此,导致了广大网友对个别专家一再误判,和对被称为疫情“吹哨人”的李文亮医生因感染病逝的事件,产生了强烈的怨愤情绪,形成了网上舆论的高峰和漩涡。从多年来发生的包括公共卫生事件在内的突发性事件的处置情况看,我们国家从来不缺乏快速动员和强力应对的能力,而缺乏的是早发现,早预防,把事件解决在萌芽状态的敏锐、反应和办法。两者相比,显然后者的成本、代价要小得多,社会、经济和民生效果要好得多。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交通高度发达,出行方便快捷,人员流动频繁快速的情况下,防疫的地位、作用和造成的影响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和巨大,而且今后还会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巨大,防疫工作的任何一个疏漏和错误,都可能造成疫情大范围乃至全国、全球扩散。

人吃五谷生百病,生病很正常,生了病就需要治疗。在所有疾病中,能导致人传染人,对人群危害大的莫过于传染病,而在所有传染病中,传播速度最快,人们最为恐慌,能给大范围人群带来极大威胁的,莫过于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染的就像这次新冠病毒肺炎这类的重大传染病。如果防疫搞的好,传染的人少,治疗的压力就小,就能集中医疗资源进行围歼式的有效治疗。但如果防疫上出了问题,防线出现缺口乃至导致失守,病毒就会如洪水猛兽一般疯狂肆虐,感染和发病的人数就会急剧增加,治疗的压力迅速增大,现有医疗资源就陷入严重短缺、不堪重负的窘迫状态,就会造成大量病人不能及时救治和有效治疗。武汉封城后一段时间不少染病者检测排不上队,隔离没有场所,治疗没有床位,进一步加剧了紧张气氛和相互传染,反过来又加大了防控的压力和难度,短期内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目前,我国疾病防控和医疗救治属于卫生健康部门管理的两个不同的、相对独立的系统,这样的设置,有利于防和治更加专业化,更好的发挥各自专长和优势,不利的是容易出现防与治的脱节,贻误时机,形不成合力。这次新冠疫情结束后,应当对卫生健康管理特别是疫情防控体制机制进行反思和改革,如怎样才能在医疗诊治中及时发现疫情的苗头,及早进行判断预警。人生病了,去的是医院,而不是疾控中心,医院的医生应当成为疾控中心发现疫情最敏感的触角之一,并实行信息联网,数据共享。又如疾病防控这块短板怎样才能尽快补上,疾控体系和能力建设怎样加强,职能职责怎样理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内紧外松”等这些防疫的基本理念、要求和策略今后怎样落地扎根等等,都需要认真研究、大力改进和切实解决。

“最原始”与“最有效”

钟南山院士在非典防治中的非凡功勋,特别是这次抗疫中对疫情判断一锤定音、力挽狂澜的卓越贡献,使他成为广大民众最为信任的专家,防控关键时期钟院士的话成为公众的“定心丸”。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钟院士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早发现、早隔离,并一再强调这是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办法。事实上,这是人类几千年来在和疫病的斗争中总结出来、留给我们的弥足珍贵、直至今天仍然十分有效的办法。武汉疫情一开始就在这两个方面发生重大失误,既没有早发现,也没有早隔离。“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句老话,钟南山这位老专家的话,看来有关方面是没有好好去听、认真去听。现在的传染病特别是烈性传染病,古人称为瘟疫,如何战胜瘟疫,减少死亡,挽救生命,古人发现把最早发病的这些人隔离起来,就能防止传染,控制疫情,并最终战胜瘟疫。今天,现代科技的巨大发展,使我们对疫病有了更多更清晰的认识,能够采取的办法、措施和手段也更多更有效,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忽视“早发现、早隔离”这一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原始并不意味着落后和过时,其中有不少是我们的祖先最早认识世界、求得生存发展的智慧结晶。古为今用,返本开新,一直是中华民族承前启后、生生不息的秘笈之一。为什么最原始往往最有效?我觉得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最原始的往往最简单。大道至简,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都崇尚天地大道,崇尚至高无上的真理,同时又能够把深奥的玄之又玄的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用最简单、最朴素、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和展现出来,人人都能明白,易懂、易记、易行。二是最原始的往往最管用。古人采取的一切措施和办法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检验比较,好中选优,总结出许多一招制胜、屡试不爽的灵丹妙方。三是最简单的往往最真实。古人把他们看到的、经历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真实地记录下来,很少有主观因素,从近现代考古情况看,大多都印证了历史资料的真实性。大文豪苏东坡在《石钟山记》中记录了他考察《水经》中记载有“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的经历,深为感慨地说道,“古之人不余欺也!”意思是说古人没有欺骗我啊。正因为是最真实的,所以才是最可靠的。真的要感谢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这么多智慧和经验。

不仅早发现、早隔离是疫情防控最原始最有效的办法,洗手、通风,戴口罩也是疫情防控最原始最有效的办法。钟南山院士说的“最原始也最有效”这句话,可以带给我们不少反思和启示。的确,现代理论、知识、科学、技术、设备等,能够提供更好的指导、途径、手段和方法,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分析、判断更加清晰、精致和准确,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不应该因此而轻视甚至丢弃传统中那些原始、简单、管用、有效的办法,更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而需要的恰恰是把两者结合起来,各显其长,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这次疫情引发了全社会的反思和讨论,其中有不少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提出的深刻、有益、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希望能够成为今后的借鉴和改进工作的具体举措,使我们在疫情防控和相关工作上能够前进一大步,变教训为经验 ,化坏事为好事,如此则善莫大焉!

猜你喜欢
防控疫情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精准防控 同心战“疫”
疫情中的“梦境”
疫情中的我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公众通用新冠肺炎防控指引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公众通用新冠肺炎防控指引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