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建治理视角下居民违建意愿影响机理研究

2020-05-15 13:46郑生钦
工程管理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主观意愿违法

朱 敏,郑生钦

(山东建筑大学 管理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1,E-mail:742580654@qq.com)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市面貌产生了巨大的转变。与此同时,违建项目被频频曝光,某些新建小区乱搭乱建现象普遍存在,这不仅破坏了城乡规划、阻碍城乡建设与发展,更会给居民的生存空间和环境带来压力,破坏了房地产市场的秩序[1]。因此,加强对违法建筑的综合治理已经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同时也是依法治国在城乡建设中的具体体现。

目前,国外对违法建筑的控制已达到了较高水平。如新加坡违法局主要负责违建治理,并且由建设局、消防局和重建局负责违法建筑物的发现、检测和申报审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城管法规体。德国行政契约和刑罚规制两种手段治理违建,明确违法建筑的认定、监管和处罚标准,由行政执法部门依据行政法的相关规定予以执行。法国在土地开发和城市开发问题的综合治理上,用专项法律整合调整国家利益协调、城市发展政策制定、社会住宅多样化开发,在处理特定的问题上力求达到整体和谐[2]。国内学者对违法建筑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违法建筑的管控、权属及处置的问题方面,以违法建筑处置制度和如何进行有效治理的相关理论研究较多。在对违法建筑的成因及相关法律问题的研究上,陈柏峰[3]认为违建治理的主要问题是国家执法领域的能力不足;朱政[4]以控制违法建筑执法为例解释了违建执法的机制与路径;刘磊等[5]研究了违法建设谋利的形成机制,分析了违建执法的困境并指出违建执法存在的问题。在对违法建筑治理问题的研究上,李艳伟[6]提出城市更新的视角下济南市拆违的必要性,分析了拆违后存在的问题,并对拆违后的城市治理提出建议;邹晓美[7]从执法角度指出了违建执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拆违制法提出相关的改进意见。造成违建的主要主体为居民,他们或为违建的开发者、或为违建的消费者,其违建行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计划行为理论主要研究个体的行为意向和实际行为,适合研究违建治理对居民违建行为的相关影响。如马莹莹等[8]采用计划行为理论对行人闯红灯的行为决策建模;李凌方等[9]结合计划行为理论和镶嵌理论,研究认为居民参与违建受到既定制度、社会文化、经济条件和地理条件影响。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我国现有的关于违法建筑的研究大多从政府的角度分析违法建筑的成因、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方面,而从居民意愿角度研究违法建筑的相关理论较少。实际上,居民是各种违建行为的主导者,在控制违法建筑的问题上,自上而下有效的综合治理模式,会影响居民对违法建筑的看法,进而约束其行为意愿,从而提高违法建筑治理的绩效。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违建治理视角下居民的违建行为,构建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的改进的居民违建意愿模型,根据违建意愿区别控制违建行为,分析各因素影响机制,探讨违建治理与居民行为意愿的相关关系,以期发现违法建筑治理与居民行为意愿之间的关联,为违建有效治理模式的建设提出建议。

1 研究模型与假设

1.1 居民违建意愿假设模型的构建

居民违建意愿假设模型是通过对计划行为理论模型的改进获得的。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计划后的结果,态度、规范和知觉控制都会影响到人做出的行为意愿。在大规模违建治理的背景下,居民是否参与违建会受到违建治理的影响。因此,研究人的行为是社会风险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现代化的城市管理更需要居民的参与。计划行为理论对相关解释变量的加入是开放的,其他变量的加入可以对模型进行有效的预测[10],保持良好的解释能力[11]。违法建筑的严厉治理,对居民的违建意愿有着较明显的影响。居民是违法建筑的行为者,想要彻底整治违法建筑的问题,需要每个居民知法守法,降低违建意愿才能减少或杜绝违法建筑的出现。在现实中,随着大批违法建筑被严厉惩治,深刻影响着居民的违建意愿。

违建治理的力度加大以及其产生的后果会影响居民的行为信念,通过违建产生的不良后果感知到违建对自身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影响自身的行为态度;规范性信念导致社会压力或规范,违建治理产生的效果之一就是使得居民的信念趋于规范,为居民的违法行为带来一定的压力,从而影响到主观规范,违建治理带来的影响会加强居民对自身信念的控制,并对自身行为进行有效控制。

因此,本文结合违建治理给居民带来的影响,增加违建治理作为3 个原有变量的原因潜变量,对计划行为理论模型进行改进,改进后的假设模型如图1 所示。

图1 居民违建意愿假设模型

1.2 研究假设

1.2.1 违建治理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

违建治理问题主要依据城乡规划法和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不少适合治理当地违建的相关文件。刘磊等[5]认为违建治理需要法律清晰界定利益主体的法律边界和权利义务,并且法律和执法体制的完善也至关重要;杜鹏[12]认为地方政府的执法体制违建现象难以治理的主要原因。因此,政府执法对违建治理影响很大。

行为态度主要是指个人对某项行为所持的正面或负面的感觉,通过违建治理的严厉措施以及对参与违建给自身带来的不利影响,违建治理会使居民意识到参与违建的不良后果,从而影响到居民的 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是个人对某项行为的发生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强有力的违建治理效果明显、震慑作用大,如加大违建的曝光度会给违建人带来较大的压力,从而影响到自身的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是指反映个人过去的经验和预期的阻碍,当居民认为自己机会越多、阻碍越少时,对行为的感知行为控制就越强,严厉的违建治理使得违建行为的阻力加大、违建行为被发现的概率增加,因此影响到居民的行为控制。

人的行为态度受到自我预期的影响。同时,Warsame[13]认为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也会影响到行为态度。在违建治理过程中,父母、配偶以及亲戚朋友可能会给违建居民施加压力,社会风俗、舆论的压力也是主观规范作用于行为态度的重要原因。根据组织行为学的观点,行为控制对个体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14]。Kidwell[15]认为感知行为控制在个体意向形成过程中影响人的态度。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1:违建治理对行为态度有显著影响;

H2:违建治理对主观规范有显著影响;

H3:违建治理对感知行为控制有显著影响;

H4:主观规范对行为态度有显著影响;

H5:感知行为控制对行为态度有显著影响。

1.2.2 主观规范、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和违建意愿

行为态度决定行为意向,而居民的违建意愿受到其对违建行为态度的影响。Warsame[13]认为受个体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的有益影响,人的行动意愿会更为强烈。新制度经济学提出人的行为是有限理性的,还会受到规范和外部控制的影响。在违建治理中,来自周围人的压力以及舆论的压力都会影响居民的行为选择,严格、系统的违建整治管理制度会使居民预料到参与违建产生的严重后果,进而不敢进行违建行为。

主观规范影响个体对行为合法化的判断,告知个体这种行为是否可以实施。李凌方等[9]认为社会舆论压力和政府的严格监管会使居民调整自己的主观认知并重新考虑违建的成本与收益。对于违建行为而言,其主要受到政府、社会和网络的压力,还有来自朋友和家人的劝说影响,违建治理的力度不断加大使得社会治理氛围浓厚,违建治理给有违建意愿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之不敢参与违建,因此主观规范影响行为意愿。

一般来说,违建行为的感知行为控制主要包括社会规范和法律规范的控制,随着违建治理进程的加快,各地政府出台的违建政策与规范也不断完善,人们受到违建法律规范的影响,从而影响自己的行为意愿,且规范制度越严格,居民违建意愿越低。由此,在改进的模型中,提出以下假设:

H6:主观规范对违建意愿有显著影响;

H7:行为态度对违建意愿有显著影响;

H8:感知行为控制对违建意愿有显著影响。

2 研究设计

2.1 问卷设计

本研究共涉及5 个潜在变量:违建治理、主观规范、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违建意向。为保证数据的信度和效度得到有效结果,违建治理测量题项借鉴了相关的研究成果,并根据本文研究目的进行了修正,项采用专家访谈法进行确定。所有问项均采用李克特5 级量表,5 表示“非常同意”,1表示“非常不同意”。问卷制作完毕后先发放给相关专家进行预测,按照反馈意见对部分题目的设置及表述进行了更改,形成正式的调查问卷。问卷题项如表1 所示。

表1 居民违建行为意愿调查题项

2.2 数据收集

问卷数据的收集地区为济南,调研时间从2018年12 月至2019 年4 月,数据收集采用居住社区实地发放和问卷星微信转发两种方式。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71 份,包括实地发放168 份,问卷星转发203 份,最终有效问卷307 份,有效回收率82.75%,符合结构方程对样本分析的要求。

3 影响机理分析

3.1 信度分析

本文采用SPSS20.0 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信度分析结果如表2 所示。通过测量表明,各潜变量Cronbach’s α 系数均大于0.8,问卷的整体信度系数为0.975,说明问卷的信度较好,可进行效度检验。

表2 信度和收敛效度检验结果

3.2 效度分析

本文采用KMO 值和巴特莱特球形检验进行检验,由表2 得知,各潜变量的KMO 值均大于0.7,各潜变量的巴特莱特值的显著性概率均小于0.001,符合要求。运用AMOS20.0 进行AVE 值和CR 值进行区分效度检验。从表2 可以看出,各个潜变量的平均提取方差AVE 值都大于0.5,组合信度CR 值都大于0.6,因此本问卷的收敛效度较好。

通过以上分析,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均符合要求,可以进行下一步分析。

3.3 模型假设检验

通过理论假设模型的建立以及各个潜变量的测量指标,选用AMOS20.0 软件对理论模型进行首次拟合,拟合结果基本接近拟合指标,但未达到理想值。因此,根据MI 值对模型进行数次修正,修正后模型的各项指数基本达到标准,修正后的路径系数如图2 所示,模型拟合指标如表3 所示。

图2 结构方程模型路径系数图

3.4 模型结果与影响机理分析

从表4 和图3 的模型路径系数可见,8 个研究假设中6 个得到支持,2 个被拒绝。

基于居民违建意愿的影响机理来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从表4 中可以看出,违建治理对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的影响效用分别为 0.52、0.96、0.98,且显著性不同,因此假设H1、H2、H3 得到有效验证;其中违建治理对居民的感知行为控制和主观规范的影响最大,因此政府可以针对这两方面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进而影响居民的违建意愿。主观规范对行为态度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46,且影响显著,假设H4 成立;感知行为控制对行为态度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假设H5不成立,原因在于居民通过违建治理感知到的阻碍或机会能直接影响居民的违建意愿,若违建的阻碍大、机会小则不愿意违建,若阻碍小、机会大居民会愿意尝试违建;主观规范对违建意愿的影响也未达到显著水平,假设H6 不成立,主要原因可能是主观规范主要是指社会压力及周围人对自身的影响,若居民看到周围人违建,出于违建所带来的利益的考虑,首先会影响到居民对待违建的态度,居民思考后才会做出是否违建的决定,因此主观规范 不会直接影响居民的违建意愿;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对违建意愿的影响效用分别为0.24 和0.76,影响显著且显著性水平不同,因此假设H7 和H8成立。感知行为控制对违建意愿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76,对违建意愿的影响效用最大,政府决策者可以针对这一方面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

表3 模型拟合指标

表4 模型路径系数和假设检验表

图3 修正后的居民违建意愿的作用机制(标准化路径系数)

4 结语

基于居民违建意愿的调查问卷,采用结构方程实证分析了居民违建意愿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居民的违建意愿受到行为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的直接影响,主观规范通过影响居民的行为态度作用于居民的违建意愿,其中感知行为控制对居民违建意愿的影响最大,达到了0.76,说明居民感知到的阻碍及后果是影响违建意愿的主要因素。违建治理对感知行为控制和主观规范的影响最大,分别达到了0.98 和0.96。研究结果启示,有效的违建治理使居民感受到参与违建具有较强的阻力,从而选择放弃违建的行为。

要提高治理违建的有效性,政府需要采取能够给居民自身带来较大影响的相关措施,如严格落实好违建治理责任,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管机制,严厉打击政府执法人员与违建者的利益合谋行为,对违建执法人员要做到奖罚分明;利用好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监督作用。目前对违建的处罚方法主要以整改和罚款为主,且罚款金额仅占造价成本的5%~10%,因此需要加大处罚力度,提高罚款金额;违建行为对居民个人的处罚较少,且没有对违建行为人违建入刑的规定,因此需要大幅度增加对居民个人的违建处罚。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还存在着以下不足之处:一方面,问卷调查数量有限,从而造成收集到的数据存在一定的误差;另一方面,本文仅调查了济南居民对违建行为的意愿,对全国的代表性有待进一步考察,在后续的研究中可以加大样本量和增加样本地域范围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猜你喜欢
主观意愿违法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刑事违法所得追缴的两元体系构造
一起多个违法主体和多种违法行为案件引发的思考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这份土地承包合同是否违法?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如何有效查处“瞬间交通违法”
主观评述构式“很+x”认知研究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