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效果观察

2020-05-16 04:13辽宁省大连市中心医院辽宁大连116033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年7期
关键词:动脉血呼吸衰竭阻塞性

辽宁省大连市中心医院 (辽宁 大连 116033)

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的临床价值。方法:此次研究中入组人员共为120例,入院治疗时间在2017年9月~2018年12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方案为常规方案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方案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无创通气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前动脉血气、呼吸频率、心率等数据,两组差异极小,P>0.05,但是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相关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在生活质量分值方面,观察组数据也较高。结论:针对于患有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在治疗中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效果比较可观,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相关指标,提升生活质量,保证患者的健康。

众所周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生活中较为常见,其临床症状为咳嗽,主要的临床特征为气流受限,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由于该疾病的病程较长,因此在漫长的过程中,患者很容易出现呼吸衰竭,这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由于该疾病会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因此,临床秉持着及早发现和及早治疗的原则,对于传统的治疗方案,主要为气管插管,但是气管插管治疗对患者的影响较大,增加患者的痛苦,导致临床依从性较低,所以很多患者不配合治疗,而无创通气治疗对患者影响较小,患者的接受程度较高[1]。本次研究主要分析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并呼吸衰竭的临床价值,特选择120例患者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中,研究对象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并合并呼吸衰竭,入组人员共为120例,入院治疗时间在2017年9月~2018年12月。在随机分组的方式下,将12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60例,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46~80岁,平均(62.41±1.33)岁,病程5~24年,平均(18.32±2.11)年;对照组患者60例,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45~80岁,平均(62.39±1.26)岁,病程4~25年,平均(18.44±2.17)年,在统计学软件的分析下,患者的一般资料不存在差异性(P>0.05)。

1.2 方法

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的则为对照组,主要为抗感染、吸氧等,并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评估,实施针对性的治疗措施,纠正患者水电解质以及酸碱紊乱等现象。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采用无创通气治疗,选择仪器为BiPAP呼吸机,其鼻罩或者口罩的选择应符合患者的脸型,固定要牢靠,随后选择正确的通气模式,对仪器的相关参数进行设定,呼吸频率设定在20次/min,在初期设定指标中,将吸气压力为7cmH2O,呼气压为3cmH2O,随后,对患者的耐受程度进行评估,并不断调节,调节完成后,再间隔1h进行一次调节,给氧流量设定为5L/min,并根据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进行调节,让其维持在95%左右[2]。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效果评估;②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呼吸频率、心率等情况的分析;③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1.4 判定标准

①治疗效果采用显效、有效以及无效进行表示[3];②生活质量采用SF-36生活质量表进行分析。

1.5 统计学分析

在此次应研究中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

2.1 分析以上患者的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见表1。

2.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呼吸频率、心率等水平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aO2、PaCO2、呼吸、心率等指标近似,治疗后观察组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2.3 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

观察组患者的心理功能、生理功能、日常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是感染α1-抗抑蛋酶,尤其是吸烟的人群,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率较高,而呼吸衰竭则为严重的合并疾病,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应秉持着及早治疗的原则[4]。

表1. 分析以上患者的治疗效果(n=60,n)

表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呼吸频率、心率等水平(n=60,±s)

表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呼吸频率、心率等水平(n=60,±s)

?

表3. 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n=60,±s,分)

表3. 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n=60,±s,分)

组名 心理功能 生理功能 日常功能 社会功能观察组 23.15±1.31 22.47±1.67 23.62±1.59 22.93±1.37对照组 16.09±1.38 17.18±1.56 17.25±1.82 18.32±1.77 P<0.05 <0.05 <0.05 <0.05

有研究报道显示,慢阻肺的患者,均属于气道气流不可逆受限,进而会导致肺部的充气过度,引发呼吸机的异常移位,同时在胸锁乳突肌等的参与下,会增加身体的耗氧量,在这种呼吸机负荷下,长期以往,患者的呼吸肌就会疲劳,导致功能受损,出现恶性循环,导致患者体内的耗氧量不断增加。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是临床中最佳的治疗方案,其优势在于通气模式选择较多,可以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的呼吸肌负荷状态,降低耗氧量,可以加速恢复呼吸肌疲劳,改善通气功能,并且有学者也证实了这个推断[5,6]。

在本次研究结果中也不难看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前动脉血气、呼吸频率、心率等数据,两组差异极小,P>0.05,但是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相关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而在生活质量分值方面,观察组数据也较高,说明,针对于患有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在治疗中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效果比较可观,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相关指标,提升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和气管插管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保证患者的健康。

猜你喜欢
动脉血呼吸衰竭阻塞性
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颈部动脉血管中的应用
勘误声明
浅析无创呼吸机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
综合护理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患者的凝血功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与CAT评分的相关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NIPPV联合噻托溴铵吸入治疗对慢阻肺合并慢性呼衰患者肺功能以及动脉血气的临床效果分析
呼吸湿化治疗仪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序贯通气中的应用
为什么要抽动脉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