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胃癌的超声内镜诊断及内镜下治疗效果观察

2020-05-16 04:13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抚矿总医院辽宁抚顺113008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年7期
关键词:内镜胃癌病灶

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抚矿总医院 (辽宁 抚顺 113008)

内容提要: 目的:观察早期胃癌的超声内镜诊断及内镜下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入的90例早期胃癌患者,均实施超声内镜诊断以及CT检查,以病理结果为参照,对其诊断价值进行分析。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施内镜治疗的观察组及实施开腹手术治疗的对照组各45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病理结果证实,90例早期胃癌患者T0期10例、T1期45例、T2期25例、T3期10例,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相关指标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期胃癌诊断中超声内镜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内镜治疗更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胃癌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增长速度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但发病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表现,容易被患者忽视,一经诊断时往往已经进展至严重阶段,无论是治疗效果还是预后均大幅降低。随着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胃癌的诊疗方案越发多样,使得越来越多的早期胃癌患者能够被及早检出并接受积极的治疗,预后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为观察早期胃癌的超声内镜诊断及内镜下治疗效果,本次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入的90例早期胃癌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中男33例、女12例;年龄33~64岁,平均(52.31±1.29)岁;病程时间3个月~1.2年,平均(0.80±0.12)年;肿瘤直径:1.5~3.5cm,平均(2.35±0.15)cm;TNM分期:Ⅰ期27例、Ⅱ期18例。观察组中男36例、女9例;年龄34~62岁,平均(52.44±1.36)岁;病程时间2.5个月~1.2年,平均(0.88±0.15)年;肿瘤直径:1.5~3.3cm,平均(2.39±0.17)cm;TNM分期:Ⅰ期29例、Ⅱ期16例。纳入标准:①TNM分期Ⅱ期以下(含)者;②均经术中快速病例或术后病理证实。排除标准:①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超声内镜、开放手术禁忌者;②不同意此次研究者。两组早期胃癌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可分组比对。

1.2 方法

1.2.1 诊断方法。所有早期胃癌患者均接受超声内镜诊断以及CT检查。超声内镜诊断所用仪器设备为日本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的GF-UM2000超声内窥镜,探头频率5~12MHz,叮嘱早期胃癌患者取左侧卧位,全身麻醉后将胃腔中的空气彻底抽尽后注水至彻底浸没病灶后经由口腔置入超声内窥镜进行扫描,由病灶向胃周淋巴结进行探查,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调整探头频率以获取清晰的探查结果,由具有丰富诊断经验的医师出具诊断报告[1]。CT检查所用仪器设备为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64排128层螺旋CT机,管电流170mA、管电压120kV、扫描矩阵512×512、层厚1mm、层距0.5mm,首先实施常规扫描,随后经由肘前静脉按照2.5mL/s注入80~100mL碘海醇实施增强扫描。

1.2.2 治疗方法。对照组实施开腹手术治疗,气管插管全麻,常规消毒铺巾后由腹直肌旁做一15~20cm切口,游离胃大部组织后切除,常规置管引流并关闭创口。

观察组实施内镜治疗,肿瘤位于上消化道者插管全麻,下消化道者静脉麻醉,利用染色剂对病灶进行标记后沿着病灶周围注入生理盐水100mL+靛胭脂5mL+肾上腺素注射液1mg混合液以充分抬举病灶[2]。沿着病灶边缘切开黏膜并深入至黏膜下层,切除病灶并利用止血钳、氩离子血浆凝固术止血,撤除内镜。

1.3 观察指标

取诊断符合率、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作为观察指标,其中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离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包括出血、感染、疼痛。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以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超声内镜与CT检查结果对比

病理结果证实,90例早期胃癌患者T0期10例、T1期45例、T2期25例、T3期10例,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相关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超声内镜与CT检查结果对比(n/%)

表2.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n=45,±s)

表2.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n=45,±s)

组别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离床活动时间(d)住院时间(d)对照组 165.50±5.50 178.45±2.35 2.35±0.20 10.50±0.50观察组 68.00±6.00 145.20±2.40 1.20±0.15 6.00±0.55 t 2.899 2.324 1.789 1.933 P 0.000 0.021 0.044 0.038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45,n/%)

3.讨论

早期胃癌患者多数无明显不适症状,即便是表现出来的症状也与胃炎、胃溃疡等相似,容易被患者忽视而减轻贻误治疗。超声内镜是一种将超声与内镜有机结合的医疗设备,兼具二者优点,在早期胃癌诊断中有助于取得理想的效果。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为临床中常用的内镜治疗方案,逐渐呈现出取代传统治疗方案的趋势[3]。

本次研究中病理结果证实,90例早期胃癌患者中T0期10例、T1期45例、T2期25例、T3期10例,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超声内镜取得的诊断效果优于CT检查。进一步研究显示,与开腹手术相比,内镜治疗手术相关指标更佳、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提示内镜治疗早期胃癌取得的疗效更为理想。但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内镜治疗效果理想,但若病灶难以被彻底根除或者是淋巴结转移风险高时采取开腹手术无疑更为适用。

综上所述,在早期胃癌诊断中超声内镜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内镜治疗更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猜你喜欢
内镜胃癌病灶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眼内镜的噱头
碘-125粒子调控微小RNA-193b-5p抑制胃癌的增殖和侵袭
青年胃癌的临床特征
数字化断层融合(DBT)与全视野数字X线摄影(FFDM)引导乳腺病灶定位对比
Optimal UAV deployment in downlink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system: a two-user case
能谱CT 成像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分析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CEUS与平面波超敏感血流显像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