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田园”理念下粤北山区龙咀村规划策略研究*

2020-05-18 12:29赵建华冼颖婷卢丹梅
广东园林 2020年2期
关键词:粤北田园农业

赵建华 冼颖婷 卢丹梅

ZHAO Jian-hua,XIAN Ying-ting,LU Dan-mei*

粤北山区地处粤、赣、湘、桂交界,即广东省北部南岭山脉南麓地区,生态资源极为丰富,连州、乐昌、南雄等多个市(县)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1]。但受生态环境保护的制约,加之对外交通条件的限制,长期以来粤北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是广东省贫困村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

“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和“农民老龄化”是制约我国乡村振兴的主要瓶颈[2],而近些年出现的以资源共享为特征的新型农业经济模式为落后的粤北山区乡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契机[3]。本文从国内外共享经济及共享农业相关研究着手,分析我国共享农业发展的可行性和必然性,以粤北山区一个普通乡村—连州市连州镇龙咀村为例,通过共享农业的规划实践,探索“共享田园”理念下我国乡村特色化发展和脱贫致富的发展路径。

1 共享农业的发展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食物安全、生态污染及生活压力等问题使人们重新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农业生产和生活模式所蕴含的经济、生态、人文多元价值被重新审视[4]。以“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为代表的共享农业活动在瑞士、日本、法国、美国等多地逐渐活跃起来。针对不同服务对象和功能,有“社区农园”“市民农园”“学童农园”“银发农园”等多种形式[5]。通过消费者与农民互相支持和利益分享,社区支持农业为社区居民提供休闲观光、自然教育、情感交流、康养身心的农业活动场所,以实现健康农作、永续发展的绿色生活理念。

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移动支付和现代物流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城市居民对高品质农产品和田园生活的向往,我国共享经济发展快速。近年来以“互联网+农业”为代表的共享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领域的新热点[6],如以定制共享为主的“艾米农场”,以农资和农业信息服务为主的“云农场”“滴滴农服”,及海南省的“共享农庄”行动等。这些新的农业经济活动以新理念、新技术为支撑[7],依托农业共享平台系统,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分享涉农资源,通过农地分享、教育分享和农业信息技术共享等运用,以更低的边际成本和更高的边际效率对农业资源进行重新分配,从而实现多方效益的最大化[6]。

由此可知,共享农业已成为培育我国农村内生动能的重要实现方式[8],不仅解决了城乡供给与需求的信息不对等问题,更有利于搭建城乡平台,发展城乡融合的新经济模式,满足城乡居民日益提升的多样化需求。

2 龙咀村现状

2.1 概况

龙咀村位于广东省连州市连州镇西南部,西与连南自治县接壤,距连州市市区约5.8 km,是粤北山区典型的传统农业村。全村占地面积约917 hm2,村内户籍人口共计4 377人。下辖三合塘、大布坪、塘湾村、塘湾肚村、水岩村、坭潭二、坭潭三、湟白水村、小溪冲、新立寨、月光岭11 个自然村,其中三合塘、坭潭二、坭潭三自然村人口分布较为集中。

龙咀村始建于清代,四面群山环抱,三江河流经村东,属于粤北地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山地面积占58.20%,丘陵占13.30%。村庄依山就势,呈分散式布局,群峰延绵,阡陌交错,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国道323 从龙咀村东部穿过,对外交通较为便捷(图1~2)。

2.2 现存问题

粤北山区是广东省经济发展较落后地区,龙咀村是广东省省定贫困村之一。村庄以自给自足的传统农耕为主,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但经济发展迟缓,面临产业单一、资源利用率低、村庄空心化等问题。

2.2.1 产业单一

龙咀村产业主要为传统农林业、养殖业,现有耕地约159 hm2,人均耕地面积仅0.036 hm2。村中农业种植结构单一,多种植水稻Oryza sativa、玉米Zea mays等粮食作物,兼有少量的花生Arachis hypogaea等经济作物;以粗放式耕作为主,导致农业生产低产低效。同时,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靠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农田闲置、弃耕现象时有发生,乡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如何通过规划使乡村发展回归农业生产本位,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提供空间支撑,激活农业在社会文化方面的多元价值,是粤北山区乡村规划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2.2 资源利用率低

龙咀村自然生态资源较为丰富,缺乏有效利用。粤北山区的喀斯特地貌景观,虽不及桂林山水久负盛名,但也别有一番山乡野趣。龙咀村北部的大岩山有一处延绵2 km 的天然溶洞及地下河,可进行乡村休闲旅游开发。村内农田集中分布在村中部的山谷平地和三江河沿岸,具有良好的农田生态景观基底。

村庄土地乡土特色资源利用较粗犷。进士第、祠堂、门楼等优秀历史建筑大量闲置,因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此外,粤北山区特有的“唱春牛”“舞火龙”等传统农耕风俗活动已停办多年。如何在保护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盘活闲置房地资源,传承乡村民俗文化,提高资源利用率,为乡村发展创造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空间环境,是乡村规划有待落实的问题。

2.2.3 人口老龄化

据2017 年统计,龙咀村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4.97%,约630 人,这意味着龙咀村已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①按照国际通行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时,意味着进入老龄化。郭远智在《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时空演化及乡村振兴对策》一文中根据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结合相关研究将我国农村人口年龄结构细分为5 种类型,其中7%~10%为老年型Ⅰ期,10%~14%为老年型Ⅱ期,≥14%为老年型Ⅲ期。可以判断,龙咀村已进入深度老龄化。。此外,龙咀村每年外出务工青壮年约有1 510 人,占总劳动力的56.4%,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进一步加剧了乡村老龄化问题。村民主体过快老弱化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乡村发展面临“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双重挑战[9]。村内宅基地、住房空置率较高,乡村活力渐逝,空心化现象逐步加剧。如何为乡村发展提供新动力,创造就业机会,吸引外出村民返乡就业,甚至吸引外来人口流入,提升乡村活力,是粤北乡村振兴的关键[9]。

3 “共享田园”理念解析

新时期乡村全面振兴战略背景下,激发粤北山区普通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是当前乡村发展的迫切需求。迎合共享农业发展的新契机,结合粤北乡村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研究并提出基于“共享田园”的乡村发展理念,旨在依托“互联网+”虚拟技术网络平台,整合乡村资源,规划建设城乡共享的美丽新乡村。

传统意义上的乡村被简单理解为向城市提供单一食品供给的农业生产场所,而“共享田园”理念下的乡村作为一个运行良好的生态系统,以凸显乡村在社会、经济和生态方面的多元价值为目标,通过统一规划管理,盘活乡村优质生态景观资源、农业生产景观资源和乡土生活资源,建设生产、生态、生活融为一体的乡村发展模式[10~11](图3),发挥乡村作为人类精神家园的意义。

在“共享田园”理念下,乡村产业将由传统农业单一产品经济转向综合发展的服务经济。此理念将引导乡村更积极发展“观光农业”“立体农业”“订单农业”等现代农业类型,促进农业纵向延伸;同时加强农业向二三产业的横向拓展,与休闲旅游、康体疗养、养生养老、研学教育等现代服务业充分渗透与融合,满足城市居民多元化消费需求,实现乡村的多元价值[12]。同时,这一理念突破实体空间限制,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构建乡村农业发展共享平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链接乡村供应端和城市需求,实现乡村资源的最优利用和各方利益最大化。在不改变土地承包权、经营权的前提下,采用认领、众筹的方式交易闲置资源的使用权,为城市消费者提供可自由选择、线上线下结合的多种乡村文化体验方式。通过政府的引导和宣传,企业、村集体及农户均有机会以不同规模和共享方式参与“共享田园”的规划设计和开发运营,这不仅拓宽了农民的就业领域,还增进了城乡资源要素的交流与融合,重塑了新型城乡关系。

4 “共享田园”理念下的规划策略

基于“共享田园”理念,针对上述粤北山区乡村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本文从营造共享生态景观体系、建设共享农业特色化发展平台和构建共享乡土体验居住模式3 个方面,提出共享经济下粤北乡村田园化发展的规划策略。

4.1 营造共享生态景观体系

规划充分利用乡村山水林田自然生态景观资源,设计“村围山水带、村边风景林、入村景观路、村内水稻田”,营造乡村共享生态景观体系,形成“一核、两轴、多片区”生态景观结构。以中部山谷为生态景观绿核,南北向沿中部山谷,形成以山林景观为主的自然生态景观轴;东西向串联三江河沿岸乡村居民点,形成人文生态景观轴。根据“共享田园”理念的生态、生产和生活作用,划分有机种植、农业综合服务、乡村风情体验、果林观光、森林康养、生态保育等产业功能片区(图4~5)。

以山林农田为基质,以休闲公园、公共活动场所等点状空间为斑块,以河流、林道等线性空间为廊道,形成 “斑块—廊道—基质”一体的整体生态景观格局。以五谷作物为特色发展乡村农业,融合农业观光、生态观光、康体养老、休闲垂钓等多功能的农业活动,打造稻田、花田、渔田、果林、山林不同主题的田园景观,形成具有“五谷农业链”和“四季五彩”特色的乡村生态景观(图6)。

4.2 建设共享农业特色化发展平台

共享经济属于小区域合作经济模式。因此,“共享田园”理念下乡村规划应增设具有农业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等功能的共享农业综合服务区,建设乡村共享农业特色化发展平台。

以互联网为虚拟载体,乡村为现实空间载体,直接链接消费者与生产者,以提升农业附加产值,拓宽农业产业链条,建立“消费需求—产品生产—消费实现”的共享经济产业链,实现政府、企业、农户及消费者的多方共赢。

农田、农房等闲置资源可细分为若干管理、“认养”单元,消费者在“云农场”等电子商务与信息平台在线下单,租赁田园或农房,认购相应单元的使用权或收获权。通过订制田园托管、产品“认养”、代种代管等线上服务,委托村民或农场服务运营商完成生产、加工与管养。最后,通过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和网上物流链完成配送(图7~8)。

4.3 构建共享乡土体验居住模式

在充分挖掘龙咀村田园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基础上,盘活闲置资源,通过自然科普教育、农事体验、乡村风情、民俗节庆体验,构建共享乡土体验居住模式。

结合各个自然村的资源特色和功能定位,重点打造村东坭墰村“荷塘月色”水乡组团(图9~10),以及村中部山谷两侧以梯田景观为主的三合塘、小溪冲村农家小院和湟白水溶洞探险3 个特色主题乡居组团。对现状闲置的住房,可租借、出让给服务商使用和运营,根据规划指引按照粤北山区乡土建筑风格进行修缮更新,提高居住舒适度。鼓励村民自己动手改造房前屋后空地,利用自家宅院,提供农家旅游服务。对优秀历史建筑修缮后进行功能置换,使其作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为乡村生活体验提供旅游接待服务。

原有乡村公共空间主要是祠堂前广场和街头巷尾、房前屋后的空地,较难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在规划中,注重场地的多功能复合使用,合理改造乡村公共空间,激发公共空间活力。农闲时晒谷场作为乡村节庆舞台场地,为“舞火龙”“唱春牛”等传统农耕风俗提供展演空间,同时举办春耕节、夏游节、秋收节、佳宴节等四季主题的创意农事节庆体验活动,将传统与创意相融合,丰富乡土田园生活,为城市居民提供可感知“乡愁记忆”的乡村生活场所。

5 结论

现阶段我国共享农业的发展已具有较为成熟的基础和广泛的市场需求。作为新型农业经济形态,共享农业有助于培育乡村内生发展动力,提升农村就业吸引力,缓解劳动人口外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在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下,经济发展落后地区乡村迎来了新的契机,但同时也面临着更为巨大的挑战。本文基于“共享田园”理念提出的粤北山区乡村的发展路径及规划策略,仅仅是初步的思考和探索,期望为粤北山区乡村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发。“共享田园”理念下乡村的建设有待更广泛的探索与实践。

猜你喜欢
粤北田园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谢稚柳《粤北锦江山色》
粤北文物考古工作站遗址调查培训班在梅州开班
粤北扶贫路上的青年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田园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