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的汝阳刘毛笔

2020-05-19 15:13
科学之友 2020年5期
关键词:制笔蒙恬妙笔

蒙恬造笔刘寅传

笔的历史悠久,至今已有数千年。春秋战国时期对笔的叫法各地不一,有“笔”“聿”“拂”等多种名称,直到秦朝实行“书同文,车同轨”,才统一称作“笔”。

秦时,大将蒙恬在外征战,需要定期写战报呈送给秦王。当时,人们用竹签写字,很不方便。一次,蒙恬在巡察中突发奇想,试着用兔子尾巴上的毛制成了笔。这种笔书写起来既顺手又轻松,比用刀刻或竹签写方便多了。随后,蒙恬不断对毛笔进行改进,用动物的毛发和麻共同浸泡于石灰水中,然后用丝绳缠绕扎紧,将竹管的一端镂空,把笔头插入竹管使用,书写更加流畅。从此以后,人们就开始用“蒙恬笔”作为书写工具了。

据《项城县志》记载:“汝阳刘人劉寅曾为秦代狱吏,与秦朝大臣程邈友善,程邈获罪入狱,殚思10年创秦隶3 000字,李斯奏请始皇帝赦罪出狱任御史。斯将蒙恬之笔传于邈,邈传之刘寅,让其仿制‘恬笔,后加改进而传之后代。”此后,汝阳刘村便以盛产毛笔而闻名于世,坊间至今流传有“蒙恬造笔刘寅传”的传说。

为纪念制笔祖师蒙恬和先祖刘寅,汝阳刘村制笔艺人于1354年修建了蒙恬庙和刘寅祠。“文治毫毛安天下,武修长城定太平”是镶嵌在蒙恬庙大殿门口两侧的朱漆对联,充分表达了汝阳刘人对蒙恬的崇敬和怀念。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蒙恬的诞辰日),汝阳刘村会举办庙会,并把此日作为拜师授徒的吉日。

广受赞誉得美名

汉高祖赐名“汝阳刘”

汉高祖刘邦听闻刘寅学得一手制笔技术,所制“蒙恬笔”品质极好,于是便召见刘寅。刘寅前来觐见,刘邦发现二人是同宗后大喜,并郑重其事地对刘寅说:“卿家住在汝河(流经蒙恬墓附近的汝水)之阳,你们村就叫汝阳刘吧!”刘寅听了,急忙磕头拜谢。

刘寅辞别之时,刘邦让他每年都向朝廷进奉御笔。从此,汝阳刘毛笔被钦定为宫廷御笔,汝阳刘村的村名也一直沿袭至今。

光武帝钦封“御笔坊”

光武帝刘秀的父亲刘钦曾在南顿(今河南省项城市南顿镇)当县令,刘秀从小跟随父亲在这里长大。在南顿居住期间,刘秀结识了刘寅八世孙刘百川之子刘继恬,两人是同龄伙伴,经常一起嬉闹玩耍。刘秀有时会跑到刘氏的制笔作坊去看如何制作毛笔,刘继恬不时将家制毛笔送给刘秀,两人感情极其深厚。刘钦看刘继恬非常聪明,就邀其留下为刘秀陪读,刘秀在南顿生活七年,刘继恬便陪他读了七年书。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即汉世祖光武皇帝。公元43年,刘秀外出巡视,驾临南顿县县衙,召见了故友刘继恬。刘继恬将精制毛笔献于刘秀。刘秀大喜,赐刘继恬白银千两,布绢百匹,还封他的制笔作坊为“御笔坊”,要他每年向朝廷进奉御笔。自此,汝阳刘毛笔再度声名鹊起。

曹操称其为“神笔”

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同时也是优秀的诗人和书法家。曹操酷爱书法,自然对毛笔也有研究,有一天,他突然想到汝阳刘制笔作坊在项城境内,于是便带着军中主簿、项城人应徇前往察访。曹操仔细观看了制笔流程后惊叹道:“制笔与治国、治军无二乎!”

临别前,刘氏族人刘崇赠送曹操一支刚刚研制出来的新品种——铜管狼毫紫尖毛笔。曹操也不客气,当场挥笔赋诗,挥洒自如,得心应手,写罢大呼曰:“真乃神笔也!”从此,汝阳刘毛笔又多了一个“神笔”的称号。

王羲之赞其为“妙笔”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享有“书圣”美誉。他与政治家、军事家谢安志趣相投,情同手足。一次,谢安回老家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省亲,路过项城汝阳刘村,因早闻“御笔坊”大名,便购买了数支上乘汝阳刘毛笔,回来后送给王羲之。王羲之挥笔写下《黄庭经》,觉得此笔洒脱流畅,婉转自如,不禁称奇,连声赞道:“妙笔!妙笔!妙笔是也!”

自此,汝阳刘毛笔便有了“羲之妙笔”的美称,文人墨客对其青睐有加,很多书法家都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汝阳刘村也因此被世人誉为“妙笔之乡”。

千载传承育名师

制笔不同于一般行当,属高雅职业,历代名家不称匠而称艺师。历史上,汝阳刘村的刘氏家族制笔门户林立,名师辈出。历经千年的承袭、发扬,到了清朝,汝阳刘毛笔在制作技艺上更臻于炉火纯青,出现了许多制笔业的佼佼者,如刘腾龙、刘占奎、刘占元、刘自川、刘聚文、刘鸿彦等都是晚清一代的名师。

刘占奎百年老字号是清嘉庆时期刘嵩山所创,制笔过程严谨有序,采用传统技术精心制作,所制小楷笔质量上乘、经久耐用。刘腾龙百年老字号则以继承和改造汝阳刘传统小楷笔技艺为主,尤以羊毫毛笔独具风格。

在刘自川百年老字号门下,有一传人,名叫刘汝渊,此人生性机敏,悟性极高,垫笔技艺为汝阳刘一绝。别人垫笔千篇一律,而他却千变万化,其所垫毛笔均不重样,且单看皆有病态。对旁人的讥笑,他置若罔闻、泰然处之。在之后的工序中,他略加调整,毛笔便自然天成,笔丰体正,病态全无,用时得心应手。

作为制笔艺人,如果只会做笔而不会用笔,也就算不上“识器”,不识器,也就很难彰显“器”的长处。所以,不少制笔艺人苦练篆隶行草,在书法上登堂入室而成为书法界内行。既制笔又用笔,体悟两者在精、气、神上的相通之处,理解二者共有的修身养性之义,这是制笔艺人一生的追求。

“操千曲而知音”,制笔师在书法上达到一定的造诣,才能更有理有据地评价笔之良莠。不论是自己还是外地同行所制之笔,一经把玩书写,就能指优定劣,话短道长。制好笔,能助其把字写得更好;而练好字,能使其通笔性之健弱,改进制笔技艺时便更有针对性。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历史上,汝阳刘村有不少人既是制笔高手,又是书法名流。清末刘存仁,其书法質朴、厚重、潇洒,其后人现存有遗墨;刘汝兰,其书法文字秀丽,有魏晋遗风;刘子毅,曾考取项城秀才第一名,其欧体刚劲不俗,一生于乡间制笔;民国时期的刘家典,师唐楷书,功底深厚,作品清雅脱俗、婉转流畅,现有墨迹存世。

大力扶持创品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关心传统手工业的发展。1950年,汝阳刘村召集刘汝渊、刘家荣、刘洪德、刘冬至四位老艺人成立了老艺人制笔小组。1955年,成立了毛笔社,从业人员达100人。1958年,孙店公社办起了毛笔厂。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恢复了集体和个体毛笔生产。1969年,汝阳刘毛笔生产获得了较大发展,并组建起了汝阳刘大队毛笔厂,从业人员150人。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管理不力、经营不善、市场萎缩等原因,汝阳刘大队毛笔厂一度倒闭,生产停滞。后来经过调查研究,领导同志认为汝阳刘毛笔是历史悠久的文化产业,久负盛名,中原独秀,绝不能倒闭,必须大力扶持,尽快激活起来。于是,便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特殊的照顾和支持,使毛笔厂得到重建,并迅速恢复生产。汝阳刘笔业再次崛起,并带动周边村庄发展毛笔生产。汝阳刘一带的孙店、冯营等村庄也纷纷办起了制笔企业,在毛笔产业的带动下得到了发展。

1983年,刘好连、刘家祥、刘长德、刘好善、刘存德、刘汝玉、付存敬等制笔老艺人承包了汝阳刘大队毛笔厂,吸收湖笔、宣笔等各家之长,大胆创新,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1988年,汝阳刘大队毛笔厂易名为项城县(1993年撤县设市)汝阳刘传统笔刷厂。

往事越千年,笔业刘氏传。毛笔制作选择了汝阳刘,汝阳刘人选择了制笔业。汝阳刘毛笔不仅是属于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属于世界,属于未来。

猜你喜欢
制笔蒙恬妙笔
赴七里张家塆村采风有感
制笔巨头百乐集团专利布局分析
论笔
论笔
追白云
声名狼藉
毛笔是蒙恬发明的吗?
笔底三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