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限塑”到“禁限”塑料是否真的限得住

2020-05-19 15:13史志鹏彭训文
科学之友 2020年5期
关键词:塑令塑料制品塑料袋

史志鹏 彭训文

在公司加班叫一份外卖,商家告知不再提供一次性餐具,餐盒要回收 ;下班路过饮品店买杯饮料时,发现一次性吸管变成了纸管 ;去集贸市场买菜,发现拿到的塑料袋不再是又轻又薄的“三无产品”,而是可降解塑料袋……从2020年起,人们生活中的这些细小变化将会越来越多。

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2020年初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时间表”:2020年开始,率先在部分地区、领域禁限生产、销售和使用部分塑料制品;到2022年,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到2025年,塑料制品全环节管理制度建立,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这份《意见》被视为2008年“限塑令”的升级版,摆脱了以往“价格杠杆”的依赖,禁令覆盖范围更大、可操作性更强。专家表示,治理塑料污染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课题。从“限塑”到强化“禁限”,治理塑料污染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消费者:对便宜、方便的塑料制品养成了使用习惯

在超市采购货物,我们常常会发现为保证新鲜,很多菜品和水果被塑料袋、塑料膜包裹起来。成卷的手撕袋被摆在显眼位置,供人们随意取用,很多人随手一撕就是好几个。

在某超市的结账柜台,半小时时间里,有记者观察到在15名结账顾客中主动提出购买塑料袋的有10人,自带塑料袋的3人,自带帆布袋的1人,推拉杆车的1人。家住该超市附近的张大妈的拉杆车里装满了蔬菜。

“家里备着布袋,拉着车省力点。”她说,偶尔应急時也会购买塑料袋。

有的顾客将每样菜品都用手撕袋包好,然后装入购买的大塑料袋中。算下来,一个顾客买一次菜,使用的塑料袋就将近10个。

在一些农贸市场和小商店,使用违规塑料袋的情况更普遍。北京市朝阳区东五环附近一家农贸市场里,塑料袋虽然收费,但没有任何标识。一些商贩为了好做生意,主动使用或免费提供低质塑料袋。

塑料制品还广泛出现在一些新兴行业中,比如外卖。据调查,一单外卖一般会包含2~3个塑料餐盒、1~2个塑料包装袋、1~2双一次性筷子,此外还包括塑料汤匙、吸管等。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中国使用网上外卖的用户规模达4.21亿。外卖餐盒与包装袋加在一起,塑料制品消耗量惊人。

再比如快递。一个快递包裹一般会用到编织袋、塑料包装袋,再用胶带、胶条等捆牢。据统计,2018年中国快递业共消耗编织袋约53亿个、塑料袋约245亿个,国内使用的包装胶带一年可缠绕地球1 077圈。

此外,随着奶茶、咖啡等饮品销售额直线上升,塑料杯、塑料吸管、吸管包装袋等塑料制品的消耗量也不断增加。

很多消费者表示,其实现在人们的环保意识已经大幅提升,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不浪费、减少使用、循环利用塑料袋等。但是由于塑料制品便宜、方便,很多人逐渐养成了使用习惯。

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发布的《有关塑料的十大事实与再生塑料产业绿色发展建议》显示:中国每年塑料制品产量逾7 500万吨,回收率为23%~29%,高于日本、欧洲及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由于具有易受污染、种类复杂等特性,人类生产的绝大部分塑料并没有被持续循环利用,而是被废弃、焚烧或者填埋。

“这不仅导致可再生塑料资源的巨大浪费,还将对城市固体废物管理系统和自然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甚至可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专家表示。

政府:为公众提供绿色健康的包装替代品是环保趋势

为减少塑料制品使用,中国早在2008年就开始施行“限塑令”,希望通过“价格杠杆”提高塑料袋使用成本。“限塑令”执行之初,成效相当显著。很多人养成了自带购物袋、小推车的习惯。但近些年,随着快递、外卖等新业态兴起,“限塑令”不断遭遇新难题。在一些店面,“限塑令”还被简化执行为“卖塑令”。

“禁止生产和销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到2020年底,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禁止生产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相比12年前发布的“限塑令”,这次《意见》中禁止生产和销售的塑料制品大幅增加。其他陆续分步骤、分领域禁止或限制使用的塑料制品,包括不可降解塑料袋、宾馆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快递塑料包装等。

为降低禁限部分塑料制品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意见》提出,推广应用替代产品和模式。比如,推广使用环保布袋、纸袋等非塑料制品和可降解购物袋,鼓励设置自助式、智慧化投放装置等。

其实,部分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对设计精美的环保产品更为青睐。北京某企业员工王丽是一个“90后”,平时喜欢收集环保袋。

“用环保袋是一种时尚。”王丽说她喜欢过精致的生活,当看到环保袋上各式各样的精美设计后,就喜欢上了使用环保袋。

一些企业、购物平台也在积极改变经营思路,践行环保意识。有咖啡馆为减少塑料消耗,使用直饮杯盖、纸质吸管,对顾客自带杯给予打折,有时还免费。有消费者看到在一款外卖App上,在确认支付页面上有“餐具份数”一栏,里面有“无需餐具”选项。如果勾选此项,可获得平台提供的奖励。

江苏某高校的菜鸟驿站在校园里设置了绿色回收台,老师和学生把包装袋(箱)按照尺寸整理存放,供大家重复使用。这种环保举动,吸引了越来越多老师、学生参与其中。

有学者认为,包装绿色化不仅代表着一种环保趋势,同时也是确保《意见》落到实处的重要前提。只有为公众提供更加绿色健康的包装替代品,满足公众的基本需求,《意见》执行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企业:克服现实难题实现塑料产业链转型升级

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和处置,是解决塑料污染问题的重要环节。作为塑料循环利用的主力,塑料回收行业面临着一些现实难题。

“从业者应该思考构建一个新的价值链。”业内人士表示,由于人力成本上涨、原油价格持续走低、化工行业产能增加等原因,再生塑料和原生塑料价格倒置,导致再生塑料产业失去利润空间。

“上游产品制造环节给塑料回收也带来很大困难。”业内人士表示,很多产品为满足功能性需求,由多种材料复合而成。比如食品保鲜包装、服装的化纤材料、种类迥异的塑料瓶,这些塑料制品的复杂性使回收环节变得困难。

“这提示我们,塑料回收是一个全产业链都要参与的问题。塑料从产生到回收,整个流通体系都应该管起来。”专家建议,塑料行业设计、生产端应发展智能管理体系,实现“谁生产谁处理,谁购买谁交回,谁销售谁收集”的管理模式;投放端應结合“互联网+回收”方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押金制回收体系,大力宣传垃圾分类知识,提升废旧塑料的回收率。

此外,加强替代产品应用也存在一些难点。环保人士表示,比如替代产品和相应体系还不成熟,替代成本较高。以聚乳酸可降解塑料袋为例,成本大约是传统聚乙烯塑料袋的2~3倍,此外其对温度、湿度要求较高。

“其实塑料问题,最终会归结到消费问题上来。人们消费行为的改变最终能让产业发生巨变。”专家表示,消费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生活的关键要素,消费者需要提升环保意识,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最终倒逼塑料产业链转型升级。

对我们公众来说,践行“绿色生活”,需要改变生活习惯。比如外出购物尽量自带环保购物袋,重拾布袋子、菜篮子、小推车;尽量选择符合绿色环保要求的产品,自觉抵制产品过度包装;在外就餐积极实施“光盘行动”,避免打包;网购时主动选择可共享、循环使用的快递包装物;自觉对消费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促进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等。

治理塑料污染还得大家一起来。从塑料产生到回收,只要每一个环节都切实行动起来,积极践行塑料制品源头减量、重复使用和妥善回收原则,我们就一定能够创造一个没有“白色污染”的世界。

延伸阅读 各国出招积极应对塑料污染

现在已经有很多国家意识到了塑料污染的严重性,纷纷给出了自己的对策。

尼泊尔颁布珠峰“禁塑令”

据统计,近年来尼泊尔一侧的珠穆朗玛峰地区每年要接待包括登山者和徒步旅行者在内的5万多名游客。游客增多导致珠峰登山线路上遍布塑料垃圾。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当地政府发表声明,规定从2020年起,禁止进入这一地区的游客携带和使用任何厚度小于30微米的塑料制品,一次性塑料包装、塑料瓶装饮料等均在禁止范围内。

美国旧金山国际机场禁售塑料瓶装水

为了降低机场碳排放和能源使用,自2019年8月20日开始,美国旧金山国际机场将全面禁售塑料瓶装水,旧金山国际机场成为美国主要机场中第一个禁售机场。据美国媒体报道,该禁令将适用于机场的所有区域,包括商店、餐馆、咖啡馆和自动售货机,都不得出售或免费提供塑料瓶装水,但不包括在飞机上。乘客可以自行携带一次性空塑料水瓶或者其他水瓶来补充水。美国旧金山国际机场设有超过100多部饮水机,未来还会增设,机场的目标是到2021年成为全球首个没有塑料垃圾的机场。

英国某超市尝试“裸卖”

说到禁售塑料包装制品,还要提到一个概念——“裸卖”。“裸卖”就是将水果、蔬菜、谷物、饮品等常见食品用纸袋、玻璃瓶等可重复利用或可降解的容器盛放,也可以直接由顾客自己携带容器分装。英国的一家大型连锁超市尝试打造“裸卖区”,将160种食品和饮品进行了为期10周的“裸卖”测试,这种尝试有效地推动了绿色生态理念的传播。

猜你喜欢
塑令塑料制品塑料袋
废弃塑料制品改性沥青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别让新版“限塑令”沦为“口号令”
喷“塑”龙
“限塑令”沦为“卖塑令”
欧几里得和塑料袋
“限塑令”之尴尬,如何化解
“限”塑令
有些塑料袋不能装食品
看,塑料制品是这么加工来的
2013年中国橡胶和塑料制品利润增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