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戏曲与广播电视融合创新不断发展

2020-05-19 03:16齐馨悦李娇
科学与财富 2020年6期
关键词:融合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广播电视

齐馨悦 李娇

摘 要:文化,是人類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一个国家乃至民族沉淀传承的文化软实力,指引人类走向文明。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流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胜枚举,因地域,风俗、生活习惯等等的不同,传统文化也形成很多地域差异,衍生出涵盖丰富的文化类别,而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也成为广播电视创作中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和创作素材,在科技手段与文化元素不断融合创新发展的今天,丰富着七彩荧屏。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戏曲;广播电视;融合创新

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之一的戏曲,为广播电视创作提供灵感来源。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而传统文化在物质层面及精神层面(思想、文字、语言、艺术等)的渗透,构成内涵丰富,多彩多样的文化元素。戏曲、医学、服饰、文学艺术等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具有代表性的各类精华,构成传统文化的多元要素。而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也成为广播电视节目中源源不断地创造源泉和创作素材,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不断与之融会贯通,协同发展,丰富着七彩荧屏。其中也不乏戏曲类文化元素。中国戏曲,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具有上千年历史的戏曲,随着广播电视技术及传播媒介的发展,逐渐从舞台走进电视荧屏,传播范围也扩大化。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电视台成立(央视前身),戏曲进入家庭荧屏,成为电视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彩色电视的普及,电视节目精工制作,以专业化团队打造,产生了各类戏曲文化节目,1991年《曲苑杂坛》开播,1994年河南卫视《梨园春》,1999年安徽卫视《相约在戏楼》山西卫视《走进大戏台》和天津卫视《国色天香》等综艺戏曲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都成为传播宣传戏曲文化的前沿阵地。【1】除此之外,戏曲电视节目也发展为“欣赏类戏曲电视节目”、“竞赛类戏曲电视节目”、“专题类戏曲电视节目”和“晚会类戏曲电视节目”【2】它们都以多元化的创作方向对戏曲文化进行创新创作。以秦腔节目为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陕西秦腔戏曲节目曾一度成为众多广播电视节目的一枝独秀,陕西电视台1979年开播的《秦之声》,2006陕西戏曲广播的开播,再到2012年娱乐竞赛类戏曲节目《秦声飞扬》粉墨登场,鸣锣开唱,广播电视制作人也在不断探寻和挖掘观众喜闻乐见的戏曲节目,各剧种戏曲选段、名家唱段及戏曲人物和故事,纷纷成为电视节目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

二、广播电视传播的影响力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戏曲

现如今,戏曲广播节目形态分别有:“戏曲组合”“戏曲评说”和“戏曲故事”三种【3】,鉴于广播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成本低、针对性强的特点,各地域内戏曲广播都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日渐发展起的各地广播戏曲人,还组建起了全国戏曲广播联盟,发挥平台优势,举办了多次戏曲类联合直播活动,以2010年联盟全国10家电台同步直播与分享的《世博会?戏博会》大型戏曲直播节目为例,节目中不仅有各地特色唱腔,还有专门为世博制作的《八仙迎世博》唱段,让各地听众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多元面貌和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电视节目,是视听相结合的艺术,电视较广播能让受众更直观也更原原本本地还原戏曲这门舞台艺术,且不受时间、地点、演出场次地限制,在电视媒介上广泛传播。传统戏曲是舞台艺术,广播电视是大众传播媒介,从舞台艺术到大众传播,拓宽了传统戏曲的发展道路。【4】2001年,为了弘扬和发展我国优秀的戏曲艺术,CCTV11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开播,自此,戏曲电视传播向专业化频道的方向迈进,而戏曲节目的表现形式也不断推陈出新,竞赛类《梨园擂台》、影视大戏类《九州大戏台》、知识科普类《戏曲风采》、访谈类《戏苑百家》,儿童类戏曲综艺《快乐戏苑》以及戏曲专题类纪录片,他们大都打破传统,不分年龄、地域,融趣味性、观赏性于一体,弘扬民族瑰宝,展示多彩曲种,普及曲艺知识,为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戏曲与广播电视融合创新不断发展

科技的进步,让传统舞台艺术与广播电视彼此交融,时代的发展,让传统舞台艺术与广播电视创新发展。戏曲文化的传承需要借助广播电视的优势来展现和传播。

戏曲广播节目,受众只能通过听来欣赏,因此,如何“抓住”听众,至关重要。在广播电视节目二度创作过程中,创作人通过多种手段及内容编排去精心策划呈现包括全剧、选段、唱腔欣赏、录音剪辑、折子戏、戏曲故事等形式在内的戏曲广播节目。再加上戏曲节目主持人对整体节目定位、创作内容、受众群体的把控,如何去粗取精,创新发展节目形态,被听众喜闻乐见,成为业内普遍思考和探寻解决的问题。郑州人民广播电台文娱广播的《戏迷天地》节目与戏曲出版网合作,将艺术家请到直播间,录制每期的《戏曲跟我学》视频,使得现在的广播节目不但可以听而且可以看,弥补广播媒体的劣势【5】。

就电视戏曲节目而言,随着时代的进步,舞台声、光、电技术的广泛应用,实况直播、剪辑手段、后期包装等技术的成熟推广,让戏曲表现愈加完美多元和“吸睛”。多种内容创新的真人秀、PK赛等节目形式精彩纷呈,线上线下活动同步运行,节目形态既娱乐又科普。2014年,由天津卫视原创的一档真人秀戏曲节目,对完全没有接触过戏曲曲艺的明星进行专业训练,然后相互竞赛。京剧版《千里之外》、豫剧版《飞得更高》、评剧版《爱情买卖》都令人耳目一新,《国色天香》的出现,打破传统戏曲节目的模式,呈现出一道与众不同的风景,刮起了一阵"中国风"【6】。

随着网络直播自媒体的快速崛起,广播电视戏曲节目也创新思路,通过抖音、喜马拉雅、爱奇艺等软件平台,收获大量粉丝群体,正走上一条融媒体发展的道路。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戏曲与广播电视在其发展过程当中相互影响促进,他们彼此不断创新,融合发展。广播电视在戏曲的海洋中不断挖掘文化宝藏,用新思想、新技术,大胆实践,不断创新节目形态,探索出与时俱进的“新路子”和“新模式”。

而传统文化元素戏曲,也因为新时代的影响,改良性地发展传承,诞生了许多精品剧目及戏曲节目,也让中国戏曲以千姿百态的节目形态被更多的观众所了解、接受和喜爱。更因为与广播电视宣传平台的

融合创新,撒下了一张戏曲科普、提高审美素养、传承戏曲文化的美育之“网”,形成从戏曲名家到后起之秀再到新声代戏童,不断带断层的戏曲纽带,将戏曲精魂代代传承,也成就了戏曲发展和广播电视史上一段跨越式发展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杨燕.董琳.《中国电视戏曲栏目的发展现状与分析》【G】2012年01期

[2]王玉坤.《戏曲电视节目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P33、P48

[3]宋维权,邱诰元,王晨.《戏曲广播的三种表现形式》【J】.

[4]陈欣.《试论广播电视戏曲节目的发展轨迹和传播优势》【J】2015年03期

[5]《试论广播中戏曲节目的创新和发展》

[6]沈毅玲《我国电视戏曲真人秀节目发展的观察与思考》,《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03期

猜你喜欢
融合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广播电视
试论融合创新思想对新时期图书策划和营销的指导作用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建筑设计内在的文化反思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东西方人本管理思想的比较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