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2020-05-19 15:05郭朝菊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教师应

郭朝菊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每一朵花朵都有其绽放的权利,但是在我国当前的一些农村地区有一群含苞待放的花朵经历着磨难的洗礼,那就是留守儿童。小学生正处在性格养成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叶圣陶先生曾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所以,要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努力拓展教育空间,加强横向联系,把单纯的课堂教学扩大为多渠道参与的教育网络,创设全方位育人的环境,才能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下面就如何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谈一下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教师言传身教,培养低年级留守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留守儿童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让留守儿童有一个正确的辨别能力,并通过与优秀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从而和自己进行对比,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别人,以及自己不如他人的原因,让留守儿童形成共识,从而取长补短,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认真探索教学中如何对留守儿童进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规律,把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教书育人”切实记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自觉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教学。

二、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督促者。教师应把良好行为习惯教育贯穿到日常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来安排,根据留守儿童的认知情况,采取多样的形式把良好行为习惯教育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贯穿到每一堂课上。如召开文明礼仪主题班会、“讲文明、讲礼仪”演讲等,加深留守儿童对“良好行为习惯”的理解,提高留守儿童对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的认识,自觉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在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教师应坚持正面教育与引导,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在与学生家长见面沟通时,要注意文明用语,讲究接待礼仪,用优良的文明礼仪风范做学生的榜样。

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矫正留守儿童不良行为。

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家庭和社会也是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主动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扩大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以促进留守兒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校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该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首先,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老师要通过电话等形式加强联系,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与家长沟通、交流教育方法。其次,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和行为问题,教师应多和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同时,学校可以召开留守儿童的座谈会,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外出打工现象;可开展一帮一活动,让父母在家的家庭邀请留守儿童去做客,引导社会爱心人士自愿组成“代理爸爸”和“代理妈妈”,使留守儿童感受到家的温暖,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使其生理和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只有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对低年级留守儿童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才会有所成效。

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的过程伴随人的一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是不可或缺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感受遵规守法对成长的重要。因此,学校要善于与周边的社区单位取得联系,组织留守儿童进行实践体验活动,充分利用社会为我们提供的丰富教育资源,让留守儿童在实践中获得全新的感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优良品德。

总之,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一个不断强化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常抓不懈,不断探索教育新途径,才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教师应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
在活动中养成良好文明礼仪习惯
不懂礼节
文明礼仪的检阅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
生物教师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