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要素空间配置影响流通产业结构的升级路径
——消费需求与制度变革的中介视角

2020-05-23 03:59常尚新
商业经济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高级化合理化流通

常尚新

(南昌理工学院 江西南昌 330044)

引言

流通产业是经济系统中生产与消费的纽带,流通产业的结构优化与升级关系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现阶段,流通产业结构优化面临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具有劳动力密集属性的产业发展人口红利不断削弱,二是在资源环境约束下面临产业发展中的能耗与碳排放强制性规制。在此情形下,流通产业通过创新驱动实现结构优化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张耀宇,2019)。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各级地方政府近年来也纷纷为创新要素的空间配置创造政策有利条件,并通过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推动创新效率的提升与产业结构升级。已有研究表明,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原始动力是创新合作网络的构建,以及在网络形成过程中出现的创新技术与创新知识产生的外部性溢出。那么,创新要素的空间配置与流动是否影响了创新合作网络中的溢出效应,进而促进流通产业的结构升级?在国家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本文对创新要素空间配置影响流通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进行研究不仅丰富了区域流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并且为创新要素的区际间合理配置提供客观的决策依据。

与本文研究相关的文献有两类,一是创新要素配置影响地区产业结构的机制研究。王欣亮和刘飞(2018)基于创新要素空间配置的理论机制对创新要素进行人力与资本的细分化讨论,研究发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过程和合理化过程与人力创新关系密切。向晓梅和吴伟萍(2018)基于广东省产业结构升级的视角分析了创新驱动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广东省在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中进行了创新驱动的转变,其中低成本要素与投资驱动的转型是关键。二是创新要素配置的绩效研究。邵汉华和钟琪(2018)构建SBM-DEA模型,实证分析了创新要素流动的产业协同创新效率,研究发现区域产业协同创新与创新要素流动存在均衡发展,但研发投入更高地区存在“高水平陷阱”。张营营和高煜(2019)重点研究了创新要素流动对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创新要素的流动能够倒逼产业结构转型中的制度变革。可以发现,现有文献研究的视角多从第三产业入手,对流通细分行业的研究稀少,更缺乏采用空间计量方法的实证研究。有鉴于此,本文基于2001-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误差模型,实证分析创新要素空间配置对流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并从消费需求和制度变革的中介视角检验其促进流通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

创新要素空间配置影响流通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机制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效应

现有研究表明,流通产业结构升级从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向进行,在动态调整的产业结构进程中,合理化主要是对流通产业包含的物流仓储、交通运输及批发零售等子行业和细分行业进行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及聚合质量的提升,高级化主要是对流通产业的产业属性进行转换升级,即从劳动力密集属性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属性升级(王宁,2019)。

创新要素空间配置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进程。由于流通产业下的细分行业对创新技术和创新知识的应用基础存在较大差异,例如批发零售行业与物流行业,因此创新驱动模式带来的技术外部性溢出对流通产业子行业的生产率提升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创新要素流动带来的产业利润率升级必然对原有产业的均衡状态产生冲击,导致生产要素向具有更高回报率以及高效率的子行业流动,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资源在流通产业内部更加有效配置,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升级。此外,流通产业结构合理化升级在区际间创新要素流动带来的外部性知识溢出下能够带动产业技术效率的提升,对细分行业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具有促进效果。

从创新要素空间配置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效应看,一方面创新要素在区际间的流动能够加速产业技能及知识的形成与传播,形成产业内部更加紧密的创新合作网络,这也是流通产业结构高级化升级的最根本动力。另一方面流通产业在从劳动力密集属性向资本和知识密集属性的转换中,创新要素流动能够促进区域间的产业协作与分工,有利于地区更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通过协作分工网络强化产业在区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形成强联动性的产业链和知识链,促进地区流通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优化。

(二)消费需求与制度变革的中介效应

张营营(2019)等学者在研究创新要素区际间流动形成的效率提升中发现,消费需求和制度变革是创新要素流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最关键路径。本文认为,在创新要素空间配置影响消费需求促进流通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具有高产业知识及技能的人才的消费能力较高,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对其它高附加值产品的需求也相对较高,因此该部分人群在经济系统的生产与消费中带动了消费需求的升级,进而通过消费的“鲍莫尔效应” 和“恩格尔效应”促进了流通产业结构升级。此外,创新要素流动通过改变生产性需求结构也能带来居民消费需求结构的升级,例如创新要素合理流动带来的新材料研发和新设备使用,能够诱发流通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以满足消费市场的需求。

制度经济学认为,社会分工与经济制度变革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两大因素。在创新要素流动影响制度变革促进流通产业结构升级上,创新要素在区际间的合理流动必然面临一定的行政性壁垒,同时具有高溢出特征的创新知识和创新技能能够推动低生产率的部门摆脱传统经济思想的束缚,因此创新要素的空间配置促进了区域经济制度的变革,进而影响流通产业的结构升级。另外,创新人才及资金的流动能够平衡区域产业分工中的资源配置,在生产要素追求最大化回报中促进地区人事制度及资源配置机制的完善,促进流通产业结构的升级。

创新要素空间配置影响流通产业结构升级路径的实证检验

(一)模型构建

基于创新要素中资本和人力在空间样本数据上的相关性特征,本文选择空间计量模型检验创新要素空间配置的产业升级效应。基本空间模型设立如下:

其中,yit是被解释变量;yi,t-1为被解释变量的滞后一阶项,当系数τ为0时,为非动态面板;wi`代表空间权重矩阵,wi` yi=∑nj=1wijyjt;xit为解释变量;di`xtδ代表了解释变量的空间滞后项,di`代表空间权重矩阵D的第i行元素;ui为个体效应,当ui与解释变量相关时为固定效应模型,反之为随机效应模型;γt代表时间效应;εit为随机干扰项;mi`为空间权重矩阵M的第i行元素。

根据本文研究的重点,将基本空间模型进一步转化为空间误差模型(SEM)进行创新要素空间配置的实证检验。具体表示如下:

其中,FP和FC分别表示创新人才与创新资本的空间配置;X为控制变量的集合;其它变量定义与空间基本模型一致。

(二)变量选择

被解释变量。流通产业的结构升级:具体通过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表示,其中合理化的指标量化参照徐林(2018)等研究方法,以流通产业产值与第三产业产值的比例进行测算;高级化的指标量化参照姚战琪(2019)等研究方法,以流通产业在第三产业占比的加权求和表示,具体为,其中n表示第三产业包含的门类总数,以国家统计局的第三产业统计口径为标准,并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与批发和零售业进行合并处理,因此n=14;q( j)表示流通产业在第三产业的比重。

核心解释变量。创新要素空间配置:具体通过创新人力与创新资本在区域间的流动来表示,测算中采用引力模型对创新要素流动数量进行量化。借鉴Anderson(2003)和白俊红(2015)等学者的研究思路,本文构建创新人力与创新资本的引力测算模型具体如下:

其中,FPij和FCij分别表示创新人力和创新资本从i地区到j地区的流动数量;pe和wage分别表示地区的创新人员数量和平均工资水平;K为资本存量,借鉴吴延兵(2006)提出的永续盘存法进行估算(杨森等,2019)。

控制变量。借鉴已有的相关文献,本文的控制变量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PGDP),采用人均GDP表示;外资水平(FDI),采用各省份实际利用的外资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例表示;城镇化水平(URB),采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表示。

数据来源方面,本文实证时间样本为2001-2017年;地区样本为我国大陆地区30个省级地区(西藏除外);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以及WIND数据库和中经网数据库。

表2 基准回归结果

(三)实证检验

1.基准回归。本文选择莫兰指数检验各省份的流通产业结构变量在空间上是否存在互动性,具体测算公式如下(铁瑛等,2019):

其中,xi和xj分别表示空间观测值,省份个数用n表示,空间权重矩阵为wij,空间观测值的方差为间相关性检验结果见表1所示(受篇幅所限,仅列出部分年份的计算结果)。

可以看出,样本内的合理化与高级化全局Moran"s I指数在各年份均高于期望数值,显著性水平p值均小于0.05,说明流通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升级在距离空间上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因此本文进一步通过软件Stata15.1对创新要素空间配置的空间误差模型进行检验,为避免传统OLS回归存在的内生性问题,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方法(MI)来估算创新要素空间配置的外部性溢出,并根据Hausman检验确定为固定效应模型。基准回归结果见表2所示。表2中的模型(1)和(3)分别为人力与资本要素空间配置对产业合理化的回归结果,模型(5)和(7)分别为人力与资本要素空间配置对产业高级化的回归结果,(2)(4)(6)和(8)为加入控制变量后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创新人力与资本要素空间配置在是否增加控制变量条件下对流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升级的影响系数均十分显著,反映了我国区域间流通产业结构变迁的空间效应明显,本地区的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对周边地区的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存在显著正向改善效应,这也进一步验证了本文从空间相关性角度实证分析创新要素空间配置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合理性。

基于创新要素空间配置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回归结果,创新人力要素的影响因子为1.448,增加控制变量后的影响因子为0.546,且均通过了1%置信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即创新人力要素空间配置每增长1%将提升流通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0.546%;同理,创新资本要素空间配置每增长1%将提升流通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0.212%。根据结构高级化的回归结果,创新人力和创新资本要素空间配置每增长1%将带动流通产业高级化指数提升0.125%和0.037%。可以看出,创新人力和创新资本要素空间配置均显著提升流通产业结构优化指数;流通产业结构升级无论是采用合理化指标还是高级化指标,创新要素的区际间空间配置均能够促进流通产业结构的升级。

表3 中介效应回归结果

2.消费需求与制度变革下的升级路径。基于创新要素空间配置结构升级效应的分析,本文进一步从消费需求与制度变革视角讨论创新要素空间配置促进流通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首先,将流通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指标对创新人力和创新资本空间配置进行回归;其次,将消费需求(CON)与制度变革(INS)作为中介变量对创新要素空间配置进行回归;最后,将流通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指标对创新要素空间配置,消费需求与制度变革同时进行回归。需要指出的是,在中介变量选择上以各省份的人均社会零售消费总额替代消费需求;以各省份人均财政支出与全国人均财政支出比重替代制度变革(蔡海亚等,2017;张营营等,2019)。具体回归结果见表3所示。

表3中的模型(1)和(2)分别为消费需求中介视角下的创新人力与创新资本要素空间配置回归结果,(3)和(4)为制度变革中介视角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创新人力和创新资本空间配置对流通产业结构升级的消费需求中介效应十分显著,影响因子分别为0.617和0.183,且通过了1%置信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创新要素的空间配置促进了地区消费水平的提升,进而促进了流通产业结构的升级,但是创新人力要素的中介效果明显高于创新资本要素。创新人力要素空间配置促进流通产业结构升级的制度变革中介效应为0.515,且通过了1%置信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创新资本要素空间配置对流通产业结构升级的制度变革中介效应为0.095,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本文认识,随着我国近年来金融市场体制改革的深化,创新资本要素的区际间流动“倒逼”地区经济体制改革效果明显,在不断完善的金融要素流通体制下,创新资本不断向回报率高的地区集聚,而过度集聚导致创新成本的稀缺性大大降低,并对制度变革显现“拥挤效应”,进而体现在创新资本要素空间配置对流通产业结构升级的制度变革中介效应不明显。

结论与建议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反距离的空间相关性检验发现,流通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的全局Moran"s I指数均高于期望数值,在距离空间上存在正空间相关性。通过进一步空间效应检验发现,创新人力和创新资本要素空间配置对流通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的提升效果为0.546%和0.212%,对流通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的提升效果为0.125%和0.037%。第二,消费需求与制度变革的中介效应检验发现,创新人力和创新资本要素空间配置对流通产业结构升级的消费需求中介效应分别为0.617和0.183;创新人力要素空间配置对流通产业结构升级的制度变革中介效应为0.515,而创新资本要素空间配置的制度变革中介效应不明显。

基于实证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对策以促进创新要素的空间合理配置:一方面,政府应进一步破除创新要素空间配置中的区域制度性壁垒,通过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促进创新资本的区际间流动,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创新人力的区际间流动,进而推动创新驱动中的知识与技能外部性溢出,引导流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杨茜等,2019)。另一方面,积极拓展创新要素空间配置,促进流通产业结构升级的各类渠道,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及基本公共服务来提升消费需求;同时各级政府要加快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建设,通过制度红利释放来促进创新要素合理配置对流通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

猜你喜欢
高级化合理化流通
蒙住眼,因为剁手难——为什么清代不能建立合理化的央地财政分权
关于推动机械工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指导意见
《关于推动机械工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指导意见》编制说明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机械制造工艺的合理化机械设计
基于认知合理化的会计舞弊治理:研究基础与框架策略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中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测度及效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