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抗阻运动针灸联合推拿治疗颈椎小关节错位的临床疗效探究

2020-05-23 12:00叶武汉曾伟权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错位椎体颈椎

叶武汉 曾伟权

(1.广州市增城区中医医院针灸康复科 广州 511300;2.广州市增城区中医医院骨伤科 广州 511300)

颈椎小关节错位又称为颈椎错位、颈椎小关节功能紊乱,临床症状表现为:颈部僵硬、颈部中或轻度活动出现疼痛、头痛等。颈椎CT、X线显示颈椎棘突、横突排列偏离正常位置,但未达到脱位的标准。颈椎小关节错位产生原因多由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如长期伏案、颈部肌肉劳累等导致颈椎的小关节超出正常的活动,致使滑膜切入小关节造成颈椎活动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1]。现代中医学认为颈椎小关节错位属于“筋出槽、骨错缝”范畴,是由颈部经络受阻、气滞血瘀等造成,治疗原则为舒筋活络、益气活血[2]。针灸是一种“内病外医”的中医治疗手段,具有通经功效。鉴于此,本文旨在探究抗阻运动针灸治疗颈椎小关节错位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颈椎小关节错位者共60例,选取时间为2017年7月~2018年9月,根据患者治疗方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组例数均等。入选标准:均经颈部CT、X线确诊为颈椎椎体棘突、横突排列异常,但未达到脱位标准;存在肩部疼痛、活动障碍等症状。剔除标准:存在药物使用禁忌症、针灸治疗禁忌证者;不同意参加本次实验者;严重性心、肝、肾不全者;妊娠期者;骨质疏松、脊椎畸形、椎体融合者。实验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6~53岁,平均年龄(49.58±1.69)岁;病程3~9个月,平均病程时间(6.54±0.22)个月。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5~54岁,平均年龄(49.87±1.20)岁;病程3~10个月,平均病程时间为(6.75±0.31)个月。组间差异值不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实验组基于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抗阻运动针灸治疗:用缪刺法选取健侧后溪穴,将健侧后溪穴皮肤消毒,用汉医牌一次性针灸针(0.30×50mm规格)针刺深度为4cm~4.5cm之间,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20min,留针期间术者用手掌分别抵住患者前额、后枕、双侧颞部共4个部位,嘱患者颈部用自己最大力气的30%力量分别向前、后、左、右共4个方向运动,以颈部向前用力为例:患者颈部向前用力时,术者手掌抵住患者前额,并用力与患者对抗,不让患者颈部产生位移。患者颈部向左用力时,术者手掌抵住患者左侧颞部,并用力与患者对抗,不让患者颈部产生位移。其他方向操作以此类推。1天1次,7次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各治疗7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VAS评分。采用视觉模拟法评估VAS评分,取长方形纸条,在前端标记0分表示无痛,后端标记10分表示剧烈疼痛;中间分数表示不同程度疼痛[3]。治疗后经颈椎CT、颈椎X线检查椎体后缘连线在同一平滑曲线上,无颈部活动受限、僵硬等症状则为显效;治疗后经颈椎CT、颈椎X线检查椎体后缘连线成角减少小于1°,触诊感觉错位椎体平顺,颈部活动受限、僵硬得到明显改善则为有效;如无以上情况则为无效。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为总有效率[4]。

1.4 数据统计处理方式

2 结果

2.1 VAS评分数据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有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检验值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VAS评分数据指标结果分)

2.2 临床治疗效果数据指标结果

实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63.33%,组间差异检验值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临床治疗效果数据指标结果[n(%)]

3 讨论

人体颈椎是脊椎中体积最小、小关节最多、活动频率最多的关节,患者长期不良生活、不良姿势等极易导致颈椎受力加重,进而出现颈椎退行性改变[5]。颈椎小关节错位指的是颈椎的小关节活动范围异常,导致滑膜嵌入小关节形成小关节绞锁,使颈椎活动受限,患者在进行颈部运动后马上出现颈部剧痛,任何颈部、肩部活动均可导致疼痛加剧,如打喷嚏、咳嗽等。颈椎小关节错位好发于青壮年人群,此类患者常被迫以屈伸侧卧来缓解疼痛,严重时可导致其上肢出现放射性疼痛、头晕、眼球震颤、面部麻木、眼花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6]。若得不到及时诊治,严重时可导致听力、视力出现障碍。

以往临床采用颈椎牵引、中频、西药治疗,治疗效果不佳,且治疗时间较长。现代中医学认为颈椎小关节错位属于“筋出槽、骨错缝”范畴,是由颈部经络受阻、气滞血瘀等造成,以痰瘀化火型为主要证候[7],证候表现为患者颈部僵硬、疼痛、存在咽部疼痛。原因在于小关节错位、颈椎失稳,椎体前缘刺激咽部、交感神经,导致患者经络受阻、气血失调、痰瘀互结、痰湿痹阻、血流速度下降[8],因此治疗原则为舒筋活络、化痰活血、行气止痛。针灸是我国中医学耀眼的明珠,通过对患者进行辨证后,进行针对性取穴针灸治疗,从而达到调和气血、疏经通络的效果。本研究中我院给予实验组以推拿联合抗阻运动针灸治疗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结果分析如下:

本研究中实验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效果大于对照组(P<0.05),表明抗阻运动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可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与改善血液循环。通过针刺健侧后溪穴,起到通调督脉阳气、调节颈椎、正脊椎的功效。后溪穴位于第5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八脉交会穴歌诀有云:后溪督脉内眦颈,《通玄指要赋》亦云:“头项痛,拟后溪以安然”,证明后溪治疗颈椎病有独到之处。其原因是后溪乃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颈椎后正中线正是督脉循行路线的其中一段,针刺该穴位可振奋督脉阳气,调节阴阳,促进气血运行。中医治疗颈椎疾病常用到这个穴位,治疗效果十分显著。加之针灸后对患者前额、后枕、双侧颞部进行抗阻治疗可改善颈部僵硬、受限情况。实验组临床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推拿治疗有一定的效果,但联合抗阻运动针灸治疗后可使治疗效果大大提升。其原因通过为患者针灸能够降低椎体受压力,消除压迫神经导致的刺激,缓解颈部肌肉粘连情况,加之针刺后可缓解相邻组织与颈椎组织的压力,对错位突出的组织有祛肿功效,加快病症恢复速度。

由此可见,抗阻运动针灸联合推拿治疗颈椎小关节错位有以下几种作用:促使错位颈椎小关节复位,增加颈部活动范围,减轻疼痛,能大大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总结上述,抗阻运动针灸联合推拿治疗颈椎小关节错位行之有效,能快速缓解颈部肌肉紧张感、促使错位颈椎小关节复位、促进血液循环、降低疼痛感、大大提升临床疗效,可在今后颈椎小关节错位治疗工作中广泛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错位椎体颈椎
颈椎为什么易发病
养护颈椎,守住健康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特立帕肽与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塌陷的2种手术方式的比较
有趣的错位摄影
你想不到的“椎”魁祸首之:冠心病可能与颈椎有关
失眠可能与颈椎有关
避免“错位相减,一用就错”的锦囊妙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