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全脱贫记

2020-05-25 09:17孟盛龙在宇李双早
廉政瞭望·下半月 2020年4期
关键词:婚宴年收入全村

孟盛 龙在宇 李双早

“明全,开工咯。”清晨8时许,远处的喊声还带着余音,朱明全已然带着农具,哼着小调,走出自家大门。

“春节刚过,活就上门了,每天赚70元,还是一天一结算。”面对廉政瞭望记者,老朱边笑边走,指着不远处一大片等待种牧草的土地,满脸都是兴奋。

朱村沟的魔咒

南充市嘉陵区龙蟠镇朱村沟村,距离嘉陵城区。不过25公里。都说离城近,更容易发展,这套理论,却在朱村沟没走通。全村300余户人,2014年,人均年收入3200元,其中66户人连人均年收入1500元都成问题。“嫁鸡嫁狗,不嫁朱村沟。”邻村人编的一句顺口溜,让朱村沟人恨不得把头埋进地里,却又无可奈何。

“全村四面环山,多数人都住山下,要出沟,唯一的一条土路大车进不来,走路要走大半天,一下雨,就别想出沟。”朱明全见过太多人,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曾几何时,他也想走,但他只会务农,又有养家糊口重担,只得一次又一次把想法硬生生憋回肚里。前些年,朱明全的两个儿子陆续高中毕业,舍不得家里那几块地,回村务农,几年下来,全家吃着自家种的粮、种的菜,温饱不愁,却始终口袋空空。最让朱明全夫妇操心的,还是儿子的婚姻大事,自从回村,两个儿子连谈恋爱的机会都不曾有过。“嫁鸡嫁狗,不嫁朱村溝”就像一个魔咒,深深刺进了朱明全的心里,流出的是不甘的泪水。

2014年,脱贫攻坚战打响,朱村沟有了嘉陵区纪委的对口帮扶。“要致富,先修路,我们一定尽快把路给村里修通。”帮扶干部的话,说进了朱明全的心里,也让他看到了希望。随后两三年时间里,村里从1条出村路,变成5条,从没有1条硬化路,变成总里程长达23公里的通村路、通社路、通户路、产业便民路,以前出村要走大半天,如今开车只需几分钟。通户路修到自家门前那天,朱明全少有的在家摆了酒,似乎要把这几十年的苦楚一扫而空。

村里的婚宴多了

路通了,产业也愿意上门了。2017年,帮扶单位引进的鑫农种养殖合作社要在村里搞土地流转,听到土地流转后,既可以避免田地无人耕种撂荒,每年还可以土地分红,还能在合作社打工赚钱,穷了一辈子的朱明全第一个报名自家土地流转,又报名在合作社务工,更是打发两个儿子外出打工。“只要人勤奋,就能赚到钱,加上有稳定分红,家里还能穷?”帮扶干部给朱明全算了一笔账后,穷怕了的老朱死活也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

几年来,朱明全除了在家种植基本口粮外,通过在合作社务工和年终土地分红,仅靠这些收入就实现个人年收入1万余元,如今,家里搬了新居不说,还早早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因为疫情,本来对返工还有点担忧,但是合作社早就把肥料、种子都备好了,手里的活路从过完年一直排到了6月份,两个儿子前段时间也在成都复工,虽然还没耍到女朋友,但是我相信不远了,因为今年我们家的日子肯定比以往更好过。”朱明全信誓旦旦。

嘉陵区纪委监委驻朱村沟村第一书记余鑫告诉廉政瞭望记者,朱明全的脱贫路,只是该村66户脱贫户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驻村工作组除协调资金为村里修路、修塘、修蓄水池、建集中供水管道、安路灯、实施危房改造、土地挂钩项目等,持续完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外,针对村里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老人多等实际情况,大力引进优质业主,以“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就近务工”的模式,将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均纳入辐射范围,2017年底便实现村出列。为鼓励有条件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多渠道增收,全村还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家庭养殖,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后,为鼓励村民恢复家庭养殖积极性,前不久,区纪委监委制定《春季奖补农户发展养殖业实施方案》,为村民致富再入一剂“强心针”。一组数据显示,2019年,朱村沟村人均年收入9700元,脱贫户人均年收入6300元,两项数据分别达到2014年的3倍和4倍。

“以前是‘嫁鸡嫁狗,不嫁朱村沟,村里几年都没一起婚事,2019年,光是回村办的婚宴就有5起,今年过年期间为了防疫,村里居然还发文禁办婚宴。”临别时,从朱村沟人口中的话语和脸上的笑容,办不了婚宴不再是失望,而是自豪。

猜你喜欢
婚宴年收入全村
全村唯一收件人
婚宴爽约,宾客被索赔
最难成为1%人群的美国州
重税国
美国这些医疗保健岗位在2016年最热
Beams Up
游击式婚宴
那片土地 那座村庄 那个家
抽自家鱼塘救全村1400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