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人世界

2020-05-25 18:58王路阳宗萱KayoTokunaga唐能SanaeSatoZuluSade禾苗
家居廊 2020年3期
关键词:庭园植物

王路阳 宗萱  Kayo Tokunaga 唐能 Sanae Sato Zulu Sade 禾苗

尊重自然原生之美

荒野

荒野和雨后在2015年成立“荒野植物园”。分设荒野造景和植物空间美学两个核心团队。团队核心创作人员大都有设计背景,也是植物玩家。在厌倦了高强度的设计师生活后,“园艺”成为他们的生活选择。

1.2018年为大千当代艺术中心设计的室内植物造景和展会布景,使用了春羽、夹竹桃、五针松来重新解构东方审美。

2.同样在“China House Vision探索家”展览上为张永和的项目设计了室内庭院。

“从爱好出发”使荒野植物园的创作个性鲜明。最开始,他们就是在北京郊外种植植物,有3亩室内温室,以热带植物为主,和3亩户外土地,以种植适合北方气候条件的植物为主。至于植物的种类和数量,荒野说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因为太多了。就希望能有更多时间在花房里。”很长时间以来,他们就像是园丁一样,培育着这些植物,种植到足够茁壮以后才会出售。“这都是有生命的,养出了姿态,不舍得卖。”对于慕名而来的客人,荒野也要感觉到对方是真心爱植物懂植物才会把植物售于对方。

“如果把植物看作有生命的人,虽然无声无息,却蕴含能量,它可以改变我们的环境,也可以改变接近它的人。”当人们在城市生活离自然越来越远的时候,那些具有力量感、粗糙感、原始感的植物,会把人从都市氛围带到身处自然旷野的想象中。不同形态的植物,给予空间不同个性。荒野团队曾经在一个60多平米的居住空间里,根据女主人的个性,把家中的植物主题定位在“热带植物园”,把鱼骨令箭、千年木、仙人掌、琴叶榕、空气凤梨等多种形态独特的植物引入室内,还做了仙人掌植物池,生机勃勃的植物正好映衬了女主人跳脱的个性。

“我们认为植物不光是一种美学形式,还需要更多更深层的文化理解,才能更好地与生活和空间融合。”做植物设计,也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将自然之美转化成设计语言,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幸福感”。他们和设计师、艺术家、建筑师合作,提出更多可能性。在2018年,荒野植物园和MAD建筑事务所合作,设计了China House Vision探索家大展的“庭院家”景观。团队对于家的外部和内部做了两种造景尝试:用荒草营造的原野景观,放大了外部环境,给人生活在自然旷野中的想象空间;用自然“山林”景观让内部空间变得寂静,让家成为感受自然生活的歸宿。

对于要归于日常的室内植物设计,荒野建议首先要考虑环境因素,其次才是审美:认识了解空间特点,比如朝向、采光、通风情况……再针对性地选择喜欢的植物,比如龟背竹、春羽等天南星科植物有很好的耐阴性,适合大多数室内空间;考虑空间设计风格、家具特点,再针对性搭配:大叶植物的色块表现力更适合简约明快的空间,而一株造型特殊的植物更容易成为空间独特的装饰物;另外,在空间中规划出一处特定的植物区,可以营造出家中的植物园或树下阅读场所。人与植物在彼此的关照中,拥有幸福感。

“庭院家”是一个完全开放自由的空间,起居空间与植物景观相互交替。阳光可以洒进来,室内有许多植物,枝条从屋顶中间穿过,像是一个阳光房。

植物与人的良好关系

位于高档商店云集的圣巴比拉区的Woolrich旗舰店内的“Green Fingers”。在如温室般的店内,屋顶高度达4米,不仅有热带植物、多肉植物及干花,还陈列着各种精心挑选的杂货用品。面前的这个巨大吊灯上覆盖着10多种已干的绿色植物。

川本谕的个人寓所位于米兰大运河岸边,达·芬奇曾为它设计了水闸,这里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日会举办米兰大运河集市。这里曾经是米兰的中心地带,居住于此的艺术家们迫于地价的上涨不断搬迁变换,艺术氛围由来已久。今天这里同样聚集着许多来自不同领域的创作者,成为充满新鲜能量的地区。从东京到纽约,川本谕并没有满足于在日美两国所取得的成就与荣耀,两年前又将创作基地移至米兰。对他而言,这是最合适不过的地方了。

虽然有诸多来自时装、设计、建筑等领域的日本人来到这里,但“植物艺术家”实属特例。在看过他的作品和展览后,我们无法将川本谕简单归类为“园艺师”或“花匠”。事实上,他以植物为主轴,与室内装饰、时尚、艺术作品等要素进行融合,来体现其世界观的独创性,使他在纽约迅速走红,成为顶级品牌及造型师的长期合作伙伴。随后,他出任米兰Woolrich品牌的空间装饰总监,他所创办的日本园艺连锁品牌“Green Fingers”的第9间店铺也开在了该品牌全球旗舰店内。意大利全国性日报《晚邮报》将他描述为“为植物赋予最新趋势的男性”。

在洒满阳光的公寓6层,川本谕安了家。尽可能地取消了空间分割,实现了“无缝空间”,可谓是一个将多种植物大胆组合、充满个性的“角落”集合体。“我想改变人们对于植物的印象。不仅是对园艺工作的兴趣,更想让人们对植物也像对待时装、家具一样,在日常生活中近距离去欣赏和感受它,并开创自己的风格。我的使命就是去表现植物与各种各样物品的融合。”

川本谕将创作基地移至意大利的原因,并非是出于想要在时尚与设计之都进行挑战,而是想在欧洲听到对于其表现手法的真实声音。“欧美人具有日本人所没有的直率。特别是意大利人比较开放,表达方式也更丰富。这是非常刺激和有趣的。我也是一个表达者,需要经常吸取不同的表达方式。邂逅各色各样的人与物、并将其运用到个人的作品中,这应该是我日常及一生要做的工作。”

川本谕在米兰的第二间Green Fingers店铺也在去年开业了。店内的产品不仅有植物,还包括服装、家具、小物件、自行车等纯粹是他个人喜好的物品。不分国家或种类、吸收多样性文化并实现升华和进化,将是川本谕今后的兴致所在。

1.清晨弥漫着白鼠尾草香味的房间内,餐桌上除了蜡烛、小物件之外,还装饰有空气凤梨和布置在复古罐中的植物。

2.在浴室也用凳子及花架为植物进行立体造型,体现清爽的空间。

3.在餐厅一角的墙壁上,挂着从各地收集来的古董画框和镜子。

4.卧室里也有川本谕的私人装置。在配有照明设备的墙面上,为保险箱装饰吊兰和绿箩并使用镜子和聚光灯。

Green Fingers

地址:意大利米兰Corso Venezia3

营业时间:10:00-19:00(周六11:00-20:00周日11:00-19:00)

蒸馏植物

1.园内生长着约500种植物,正在摘黄瑞香花朵并闻香的江口。

2.除了酿造酒之外,江口也在研发植物茶饮、大豆蜡烛等产品。蜡燭是对酿造酒之后残留的果实渣及药草渣进行再利用的产物。

3.酿酒厂的核心蒸馏设备,是由南德的著名公司Kothe公司于1980年代后期制造的。建筑师中山英之从曾经是药草园展厅的拱门获得启发并对其进行了改造。

原以经营书籍出版为职业的江口宏志转行为蒸馏师已有三年左右的时间,而转行的契机则是去拜访了曾经经营艺术书籍出版的ChristophKeller的酿酒厂—位于德国南部的St?hlemühle。将大自然通过人类的操作而保留下一定形式的蒸馏技术吸引了江口,于是他从那里开始从头学起。“我的工作对象由书籍变为植物,这也让我注意到不少事情。如果能够配合植物的生长与收获节点,就能够亲身感受到造物主所带来的自然而然的成果。”

去年年底,St?hlemühle不再开工,如今唯一继承了其酿造方法的人就是江口宏志。如今江口在日本的房总半岛中部、千叶县大多喜町开办了Mitosaya药草园酿酒厂,使用果实及药草酿造“植物白兰地”。“不住在这里不行。最初1个月是在附近租房子,每天往返药草园,但是我发觉若将工作和生活分隔开,是完全不行的。”

江口接手了关张的千叶县立药草园后,就委托建筑师中山英之来将展厅改造为蒸馏房、将办公室改造为住处。目前一家四口都居住于此。“在任何地点都可以办公的时代,如果必须在哪里才可以工作,那么这也是一种独特的优势。”

在5000坪(约16530平方米)的土地上,生长着橙子、梅子、李子等果树以及药草、香料等大约500种植物。当地居民也会帮忙照料植物,但发酵、蒸馏等工作几乎全部由江口一人完成。一边在园内走着,江口一边介绍芬芳扑鼻的黄瑞香、试着吃一下淡紫色的花朵就会尝到萝卜味道的紫花南芥、可用作防书虫的芸香等。植物白兰地就是将水果进行发酵使糖分变为酒精并在酒精中浸泡花与药草后,进行蒸馏、提纯制造而成的。因此,江口经常面对着植物,思考该使用花、果实、根的哪一部分来酿酒。此外,酒厂名字“Mitosaya”中,也包含了“不仅使用果实(日文发音为mi),也使用在蒸馏过程中掉落的豆荚(日文发音为saya)等来进行酿造”的含义。

与大自然一同前行的江口时时处处都以自然状态示人。但他却说,“我并不是想要自给自足,我也想要享受城市的有趣与便利。”但他对植物也越发着迷了,“春天使用花朵,夏天和秋天使用果实,冬天使用叶和根。与植物相处、制造植物白兰地,每天都会有不同的发现,而且这种感觉就像是在城市里发现了某种有趣的事物。内心想着通过自己的参与,将植物的不同瞬间保留下来。同时,日常工作时按照当前的节奏,遵从大自然的指示去完成它。”

1.温室用作品酒室时,吧台是用长方形花盆堆叠而成的。桌子也是用搭建塑料大棚时所使用的钢管搭出框架并放上玻璃。均为手工制作。

2.园内的标志由高山设计事务所山野英之设计。

3.熊本縣江口农园收获的脐橙,果肉部分进行发酵,剥下的果皮也进行充分利用。

Mitosaya药草园酿酒厂

地址:日本千叶县夷隅郡大多喜町大多喜486号每月举办一次开放日,可在园内进行参观,并品尝和购买产品。

2016年为成都私人美术馆,为了展示美术馆创建人收藏的名和晃平的鹿艺术雕塑,鸣筑设计建造了鹿生活的原生景观。

闻声鸟鸣,安筑城中

成立于2010年的鸣筑景观,有着中法背景,工作以公共空间、公司或住宅环境中的垂直花园的创作设计以及建设维护为主,近年来,室内外的平面花园,也被纳入了他们的工作范围之中。主理人兼设计师白明竹和安东所创作设计的每一个作品,根据所处空间的特质,拥有着各自的特色,令人过目不忘,“追寻大自然和城市日常生活的完美融合,原创性和感受性丰富的艺术感”,是他们工作项目中特别引人瞩目的特质。艺术和诗词,无疑是鸣筑的灵感来源。李白和王维的中国古诗词,是安东所热爱的,甚至可以在鸣筑的工作室墙壁以及网页上随处可见。“万事不关心”、“明朝散发弄扁舟”……中国古人关于自然的释意和表达,让安东找到了关于现代人城市生活与大自然澎湃生命力的平衡之美。而奥地利艺术家和建筑师佛登斯列·汉德瓦萨(Friedensreich Hundertwasser)的绘画以及建筑作品中所呈现出的自然和人的关系,更为白明竹和安东展现了关于自然、城市和艺术之间无穷可能性。“他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我们的梦想,就是要在自己的工作中,将这一切可能得以展现和完成。”

而更值得一提的是,鸣筑对于植物对于自然的尊重:在鸣筑的作品中,每一棵植物都如同在自然界中一般真实生长,有着10年、20年,甚至更长的自然寿命。这种尊重是基于出色的设计理念,以及如同高级手工定制服装制作中的关于各种细节的良好把控。关于垂直花园中的每一棵植物的位置和种植方式,都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推敲以及考量。每一棵植物,大到树木,小到苔藓,都经过精心的挑选以及细致的对待。而高度的专业性,也是鸣筑的作品充满丰富之美以及澎湃生命力的源头:鸣筑在植物寻源以及育种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这些年来,他们找到了许多近乎灭绝的特别品种,并经由专属的植物学家们从欧洲和香港的种子银行引进,并在鸣筑中国和法国的专属苗圃中培育。纵观鸣筑的作品,从最早的上海瑞士科莱恩大中华总部办公空间的六种植物,到2018年澳门美高梅项目中的来自于世界十八个国家的两千多个品种,十万多株植物的无穷魅力。而即将在2023年开幕,位于法国诺曼底的世界级热带动植物园中,将负责整整2万平方米的热带温室中所有植物的创意设计和栽培维护,令人期待不已。

白明竹和安东的追求与向往,也许在这个名字上就以表达得生动清晰并富有深意。在城市建筑森林中鸣叫翱翔的小鸟,安然筑巢生活,这是一个关于城市生活和真正自然之间的相处与融合——闻声鸟鸣,安筑城中,众多的纷扰疑难,都已在自然的四季流转中释然。

鸣筑景观

白明竹:鸣筑景观工作室主理人兼设计师。中国人,出生于南京,南京大学美术系毕业,巴黎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毕业。安东(AntoineBlancher-Nerval):鸣筑景观工作室主理人兼设计师。法国人,出生于印尼,从小跟随父母在多个国家生活,因为在中国香港的生活经历,让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巴黎美术学院美术系毕业。巴黎高科农业学院环境和农业工程系毕业。

1.北京私宅游泳池,在綠植景观中犹如在清澈宁静的池塘内,被自然包围。

2.上海Bloom餐厅的野外热带植物花墙,满是各种香料植物和食用花材。

有庭有园,离尘不离城

栖山庭,约600平方米,位于深圳讯美科技广场,2019年1月竣工。位于负一层所面向的庭园,潺潺水声和自然风营造放松宁静的氛围。

图为位于四层的庭园,干净利落的石质造型充满象征意味,放松之余带来不同的感受。

人们曾经一度以为庭园消失了—从借鉴苏式园林放大比例打造的公园,到写进广告的开发商绿化面积—始终以一种模棱两可的方式闪现。现今庭园似乎有回到生活的趋势,现代人愈发需要一块能够进退从容的属地。在设计师康恒看来,庭园也许是权利的产物,也可以是清休之所或是壶中天地。不完美却真实存在,所带来的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如今充斥着图像和网络虚拟的世界里尤为珍贵。

曾经消失的不只是庭园本身,连同一起微弱下去的还有学术理论、庭园设计师、供应商与施工等紧密联系的环节,而拥有者的减少也意味着手工匠人的转行。康恒五年前回国时,十分清醒地看到国内庭园的现状,有感而发做了展览“把庭园带回中国”,并邀请有着四百年历史的日本文物级园林施工单位“植藤造园”作为展览施工的配合方,得以让更多人直观感受到成体系的管理方式、工具的实际应用、工匠的专业态度,同样引发了更多同行的重视。

康恒

康恒师从日本枯山水庭园大师枡野俊明,2014年7月回国后成立七月合作社。他希望通过现场经验及对自然的尊重,展现生命最大的魅力。七月合作社合作过包括博物馆、企业总部、酒店、寺庙等景观项目,近年来私人别墅庭园项目日益增多。

1.穿过霖雨庭长廊,回转,进入中心水景,豁然开朗至另一核心区“霖落玉盘”。黄锈石石柱经过挖空、铣槽、抛光、凿打,有着丰富的表面质感。

2.和光庭,约700平方米,为上海西郊私人庭园,2019年5月竣工。水景的水流从锥形玻璃雕塑下涌出,通过将巨石一分为二的细长水轴,注满末端圆盘后经由隐藏的空隙流走,每隔一小时周而复始。

然而,国内庭园今后发展的方向是什么?现代人需要怎样的庭园?一个单纯的动机下,在7月里,七月合作社成立,逐渐壮大的团队对现代庭园形态与互动性的探究保持着不灭的热情。康恒在继承传统技法与精神的基础上,随于时代,并将习得的工作习惯也一并带回,在他看来,图纸上的记号不能完全表达出大自然中没有规则且具有生命的素材,图纸的完成恰恰意味着工作的开始,去亲自挑选石头与植物,是理所应当的必经步骤。

“在我们的设计中,改善户外环境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希望能提供不同的空间氛围及空间感受。庭园是需要游玩和观赏的,但我不喜欢说些玄乎的诗词,每个人都有自己对自然及美的认知。希望客户多参与其中,因为庭园永远是主人的写照。”为客户提供技术支持,并邀请其走进去,毕竟庭园这件事,和园艺相关,更是和庭园的所有者相关,设计师可以针对不同程度的投入做不同的配置,用不同材料和植物组织构筑起空间,但随着时间的变化,所衍生出的表现力并非完全可控,起决定性因素的是庭园主人,他们必须去明白如何真正拥有一座庭园。

如同海德格尔所言“诗意的栖居”,越来越多人想要实现更高品位的天然属性,如同是第三自然——并非客观存在的第一自然,也非经过人类再造的第二自然。在这里应该充斥的是共生共存、充满人文艺术气息之美的景象。庭园是真实的场所,也是幻想的存在,它将成为一道与市井隔离的社会景观,尽管贪心,这也是我们离尘不离城的向往所在。

古董与植物的不期而遇

2011年日本大地震海啸以后,著名的“植物人”西畠清顺从西班牙购买了一棵千年橄榄树,运到濑户内海的小豆岛种植。这棵古树在原产地已经不再结果。经过西畠的精心护理后,古橄榄树在小豆島又一次开花结果,这件事情在日本广为流传,为大地震以后的日本人带来了极大的心灵抚慰。在北京也有这样一位用植物的力量带给人心灵抚慰的“植物达人”杨浩。

曾经专注工业复古家具的杨浩,受到日本多位“复古植人”的影响,也想将“复古”与“绿植”相结合的风格带到北京。早在2015年,他就在北京六环开了第一间古董绿植集成店,贩售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美式vintage家具,第二年搬迁至方家胡同。如今他又在北五环禧园内建造Cooper&Looper植物园。杨浩自言,五年前因为一棵仙人掌类的盆栽而开始接触植物种植、展示植物的景观园艺之路。喜欢沙漠植物“富有张力的姿态”是他开始养这类植物的初心。“本来我也和一般人理解的一样,认为这些沙漠植物不用怎么浇水、不用怎么管。其实没有那么简单。毕竟是生命,既然决定养它们了,就要花时间观察它们的变化、对应地加以养护。不能单纯的把它们作为商品卖出去,不想只做简单的搬运工!”杨浩说从养植物中,他体会到了很多乐趣。每天观察植物的变化,寻找姿态不凡的植栽单品,和植物之间的各种互动,都会花去很多时间。这些花在植物上的时间不是浪费,反而使自己得到了身心的放松。这样全神贯注和植物相处的忘我时光,缓解掉了很多城市生活的压力,这也正是植物抚慰人心力量的来源吧。

除了打理植物园,杨浩还参与许多室内空间的景观设计,在梵几新总部、amid酒吧、富翁餐厅中设计陈列绿植的角落,为热河山谷森之谷温泉馆设计大型雨林景观。设计植物景观要考虑的因素很多,“空间主题、色彩搭配、光照通风等等,没有固定模版。不过我挑选的初衷是除美感之外,选用一定还能继续生长的植物,让植物尽可能跟人相处的时间久一些。”

和植物处出感情以后,一个纯粹以养植物为目的的大棚就不能满足他的需求了。于是,他又收拾出来一个三百多平米的小植物园。这个植物园更多提供的就是人和植物相处,和植物互动的空间,也是杨浩未来希望将古董和植物结合在一起的空间雏形。为了让这个小小的植物园富有层次,他把空间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大叶的观叶植物区域,好像一片热带雨林,植物的密度比较高;另一部分是沙漠植物区,植物的密度不高,以姿态取胜。很多人来这里看植物,买植物,带着家人和朋友来共度一段和植物相伴的时光,在他们的生活中,这里是一片难得的城市绿洲。然后有些人还会从“绿洲”带回一棵植物,种在自己的家里,让“绿洲”延续到他们每天的城市生活中。

用植物链接情感

植物总是最先给人希望。一棵躲过“9.11”恐怖袭击的梨树,被人们在一堆废墟中发现,11年后的春分日,它在世贸中心的纪念广场上绽放出白色小花,树身已经是当年的4倍大小——这是超级植物公司最新的文案。

在这个冬日,太需要一些绿色,一些生机,需要在钢筋水泥中构建诗和远方。植物的“治愈功能”远比想象的更贴近人们生活。产品设计师李习斌和姚冶建立了一家可以用植物链接情感的“超级植物公司”。这是一家不卖花的奇怪“花店”,植物不用盆栽,出售的绿植基本可以不管不顾的活上1个月到半年,一根马醉木的鲜切枝就撑起一片自己的“小森林”,还有塑料感极强的充气植物系列,他们自喻为“植物经纪人”,配上“拔草”、“在树下”、“请放松”这样别具视角的创意表达的字眼,每一株植物都好像在讲述它自己的故事,每一个场景都能引起人们产生强烈的共鸣感。

两位设计师把他们工作室特有的轻松幽默气氛通过产品传递给别人,又相应地体现了都市人的情感诉求,并通过植物完成这种表达。“我们做超级植物的概念,不再仅仅是花语,而是挖掘有意思的人和植物的某种联系,把人的感情表达出来,用新的方式去介入人和植物的关系。”李习斌这样解释“超级”的概念。

自2011年创立大田作物到现在快10年的时间里,从建筑设计到空间设计再到产品设计,两位创始人一直在探索和尝试创立设计师品牌。超级植物公司成立之初,也是偶然一次为了寻找更匹配空间的植物而成立了研究植物的小组,结果发现植物的乐趣,一发不可收拾;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对于大部分生活在城市的人来说,由于不了解植物的属性,80%都是植物杀手,都市的年轻人需要容易养活且花期长的植物,超级植物公司就这么诞生了。轻松和有趣是设计团队的设计核心,比如令人忍俊不禁的永不过期的凤梨罐头“不梨不气”。不仅如此,两个设计师还把这种轻松和环保的理念乘到了各大品牌,比如喜茶的“放松茶”,MORE DESIGN的超级实验室以及in the park的“游园会”,团队甚至开发了一款根本不存在的植物:瘦参和陪你熬夜花。他们用植物做实验,不断拓展着人对植物的想象。

李习斌和姚冶

于2011年创立设计工作室大田作物,设计范围包括品牌、视觉、空间、装置等。曾与中粮集团、气味图书馆、Y餐厅、triple major买手店合作。2018年开办超级植物公司,并设有线下实体店和线上店。

猜你喜欢
庭园植物
幸福,就是人与人的联系
幸福,就是人与人的联系
幸福,就是人与人的联系
植物的防身术
把植物做成药
哦,不怕,不怕
日本庭园的物象与心境
将植物穿身上
剧本
做完与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