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景观活力营造策略探究

2020-05-25 20:17李静
中国科学探险 2020年6期
关键词:滨水景观

李静

摘要:2020年正值上海浦东发展30周年,让我们从坐落于浦江东岸的艺仓美术馆水岸公园来看这近30年的历史巨变。艺仓水岸的变化并不完全是由“自然因素”造成的,而是在这过去30年的城市变迁中经历的一系列状态叠加而成的产物。本文以艺仓水岸改造为例,从文化活力营造,空间活力营造以及生态活力营造三方面来探究滨水景观活力营造策略。

关键词:滨水景观;景观活力;艺仓美术馆

1    滨水空间的发展概况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以及社会的演化和变迁都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说水是人类文明的起源,那滨水空间就是文化的载体。让我们从人类历史经历的原始社会文明,农业文明,工业社会文明,生态文明这四个阶段来探究滨水空间的发展脉络。人类社会始于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文明,后来演变成铁器时代的农耕文明,在这一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处于从属自然的状态,滨水空间因靠近水源且位于利于运输的线性空间,这时候其价值更多体现为生存价值。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人类社会逐渐步入工业文明阶段,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也逐渐增强,滨水空间被迅速发展的工业厂房,仓库,码头,城市住宅以及其他的建筑物占据。这个阶段滨水空间不仅仅是生存,更关乎生产价值。在近代社会发展中,面对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指引下,滨水空间的生产价值被逐渐削弱,其生态价值得以重视。滨水空间发展图如图1。

2    上海艺仓美术馆水岸公园概况

黄浦江是上海的地标河流,被誉为“上海母亲河”的黄浦江自西南流向东北,蜿蜒曲折,形成了浦东的陆家嘴滨江,后滩以及浦西的徐汇滨江,黄浦滨江,虹口滨江等城市滨江地带。艺仓美术馆水岸公园,又名老白渡滨江绿地,原为黄浦江渡口,俗称老摆渡,因谐音老白渡而得名。它位于浦江东岸陆家嘴滨江一带,由原上海港最大的煤炭装卸区(上港七区)和上海第二十七棉纺厂的江边地域改建而成。它位于浦江东岸陆家嘴滨江一带,南起张家浜,北至张杨路杨家渡码头,岸线1018 m,总面积8.9万m2[1]。上海滨江地带区位图如图2。

艺仓水岸公园在改造过程中,接受了一轮又一轮的考验。清末时期建立的老白渡码头,在世博会之前,也就是2009年被改建成老白渡滨江绿地,并将25年前建造的煤仓改造成了观景台,而改造后的老白渡滨江绿地却鲜有问津,来此参观的市民也寥寥无几,因此在2012年7月,伴随着翡翠画廊落户于上海浦东陆家嘴,老白渡滨江绿地被重新策划成了集艺术文化与休闲时尚为一体的翡翠滨江艺术区。在2015年,基于对工业遗产价值的发现后,此区域又进行了新一轮的更新改造设计,于2017年施工完成,命名为艺仓美术馆水岸公园。老白渡码头终于在一次又一次的摸索和实践中,找准了自我定位,这也是此区域由鲜有问津变成上海文艺青年热门打卡地之一的原因。艺仓水岸发展图如图3。

3    滨水景观活力营造策略

3.1 文化活力营造——文脉传承再生

从古至今,城市滨水空间总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宜人的自然环境受到广泛关注,同时,城市滨水区也常常在城市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拥有无以伦比的历史文化价值。大量历史遗迹的沉淀,城市发展的更新换代,使得滨水区变成了传承历史和迈向未来的过渡媒介。历史的传承与再生,是针对今日城市基于现代化快速发展而造成的地域特色模糊提出的。在滨水景观营造层面,应深入挖掘地域性历史文化,保留空间原有格局,重塑空间结构,融入现代设计,并进行主题升华,确保其城市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彰显地域特色,从而创造滨水空间的文化活力。

3.1.1 区域定位与文化挖掘

黄浦江沿岸的滨水空间根据其区域发展定位,环境特质,腹地功能差异以及使用人群的需求分为五个主题区段,分别是文化长廊段,多彩画卷段,艺术生活段,创意博览段,生态休闲段。艺仓水岸的区位隶属于艺术生活段,该区位主要以“文化·生活·绿色”为核心,在项目更新改造时,要符合区域定位,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2]。黄浦江滨水空间区段图如图4。

黄浦江滨水空间是由清代乾隆年间因临水而居,择水而憩所养成的自然村落发展而来,清末外商在此兴建老摆渡码头、仓库,豪商巨富开设店铺,逐渐形成市集。老白渡码头煤仓建造于1984年,最初是作为运输煤矿和储存煤块的基础设施以提供城市使用的[3]。但随着传统工业的衰落,煤仓的储煤功能逐渐消失,厂房也随之搬迁。作为上海重要的传统工业遗址之一,它承载着上海数百年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和文化,具有浓厚的工业底蕴。场所内部遗存大量的工业厂房及工业生产运输设备,这些设施深刻地反映了场所的工业文化,见证了场所的历史时刻,这是设计过程中提取并创造工业文化景观的重要元素[4]。该设计对场地固有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对展示手法的充分考虑,是此案例因地制宜的閃光点之一。通过对昔日工业文明的追忆,在旧址上进行改造,展示上海近代工业文明的文化和历史。

艺仓水岸的改造把握住了地区的历史文化风貌,对固有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同时此次改造也结合了现代城市区域的发展定位,在一些历史元素中融入现代设计,保护和突出了城市特色景观,激发了滨水景观的文化活力。

3.1.2 工业遗迹的重生

滨水空间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城市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经常会兴建廊道、厂房、码头、仓库等建筑,这些彰显不同时代特征的建筑物以及具有特殊功能的构筑物都是历史文脉的体现。但随着传统工业的衰落以及城市的快速发展,原有的这些老建筑的功能性逐渐丧失。在有些人看来,一些无用的厂房面临荒废,但对一些人而言,它代表着一段历史,诉说着往日的光景,如果失去它们,生活也会变得不完整。这些旧建筑物承载了太多城市历史的记忆和岁月的痕迹,因此,对旧建筑物保护并根据现代需求重新赋能是一种情感上的尊重,精神上的支撑,更是对城市记忆的保留。我们在进行滨水景观设计中,应积极去寻求全新且多样的利用工业遗产的方式。

当我们把荒废的建筑,设施根据区域定位以及市民需求赋予全新的功能后,将会成为城市中独具一格的历史文化景点。在这一点上,老白渡煤仓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老白渡煤仓在2009年时就开始改造,在改造过程中,险些面临全部拆除的命运。在建筑新的功能落定之前的空置期,煤仓暂时作为2015年第一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分展“上海优秀工业建筑改造案例展”的展场,展出包括老白渡码头煤仓改造在内的八个本地近年的生产性建筑改造案例[5]。策展人将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作为主题,在部分毁坏的煤仓废墟中组织了一次题为“重新装载”的艺术与建筑相结合的空间展览,让人们能身临其境地意识到工业建筑的价值,以及将煤仓改造为公共文化空间的重要性。煤仓改造秉承保留主要煤仓空间及其结构的改造原则,把原来的画廊升级为美术馆,原本的运煤信道被改造成了高架文化走廊,老建筑的功能性改造使得工业遗迹重生。老白渡煤仓如图5,艺仓美术馆如图6。

3.2 空间活力营造——场所重新规划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空间活力的源泉。艺仓水岸在改造前鲜有问津,是因为黄浦江这样大尺度的线性水体造成了线性的滨水空间。艺仓水岸拥有漫长的滨水岸线,同大多数线性滨水空间一样,由于以下一些共性问题导致空间活力不足:(1)缺乏连续的滨水开敞空间。艺仓水岸在改造前遗留了大量仓库,厂房以及码头等历史场所,使得空间相对独立与封闭。(2)道路交通不成体系。艺仓水岸建成时间久远,缺乏连续的道路,可达性差,同时也造成了城市功能与滨水开敞空间断联。(3)滨水空间配套的服务设施不健全,滨水界面单调。艺仓水岸经历了在快速工业化时期的设施集聚,单一功能高强度的聚集使得服务功能缺失,滨水界面单调。因此,急需从景观,交通和功能等方面对滨水空间模式进行探究,提高市民在滨水空间的活动率,打造活力水岸。

3.2.1 “生产岸线”到“生活岸线”的转变

老白渡滨江绿地面临着城市滨水空间的开发建设以及生态环境的升级更新,秉承区域定位发展的核心——“文化·生活·绿色”,在未来滨水空间的营造上应实现将城市空间与滨江空间贯通,注重滨江公共空间的可达性,突显公共岸线的共享性和开放性,鼓励悠闲放松的慢行交通,使得艺仓水岸成为公众享受文化生活,休闲娱乐,放松身心,亲近自然的新场所。艺仓水岸的公共空间如图7。

艺仓水岸的改造重新规划了滨江交通系统,通过建立自行车道,跑步道,滨水休闲步道,多种连续的通行系统在满足不同人群使用需求的基础上,有效地连接了码头,轮渡站,美术馆,高架长廊和其他站点,同时也实现了后工业时期城市腹地和滨水空间的联络。本次项目的改造将独立,闭塞的空间改造成开放连续的公共空间,变生产岸线为生活岸线,增强空间的社会活力。艺仓水岸道路交通系统如图8。

3.2.2 健全服务设施

人是空间活力的源泉,人与人的交往在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在滨水景观更新改造时,我们要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分析城市的用地性质和发展方向,以明确对项目基地的定位,通过调查基地周围居民以及滨水空间的主要服务对象,按照休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特征,结合基地的规划设计,提供完整健全且富有人性化的配套服务及设施。艺仓水岸为促进滨水空间日常交往,提高空间社会活力,在改造时主要采用了以下三个手段:(1)设置观光,休闲,娱乐,餐饮,美术馆等多种设施增进都市氛围,提高对人的吸引力;(2)创造多样化的公共空间,为丰富的户外活动提供场所;(3)活动是空间得以存在的理由,也是滨水空间中最引人入胜的因素,艺仓美术馆和艺仓水岸经常定期举办一些艺术文化活动和演出。

艺仓水岸通过健全配套服务设施,吸引公众参与,使得滨水空间人口流动量增大,从而带来聚集效益。人口的聚集引发经济的聚集,经济要素的高效集中是产生经济活力的重要因素[6]。滨水空间通过给人提供交往空间让人滞留在此,使得群众的消费机会大大增加,艺仓水岸利用这一特性,创造丰富的消费模式,例如咖啡馆,餐厅,商铺,画廊等,以此来营造滨水消费空间,赋予空间经济活力。艺仓水岸服务设施如图9。

3.3 生态活力营造——生态修复设计

在生态文明的大旗下,从最早的学术界到当今的社会人群中乃至于中央政府,对生态价值的重视愈来愈高。滨水空间的生态化改造应是城市空间中最紧迫的需求。滨水空间的新价值被发现后,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实际问题。在城市建设初期,沿岸的无序建设占据了大数的水岸空间,导致滨水无绿的现象;在快速工业化时期,为了城市的高效排水泄洪,通常在水岸砌筑硬质铺装,因此造成河岸硬化,生态不再;由于水岸运输的便捷性以及取水的便利性,滨水空间受到了很多工业企业的青睐,工厂的驻扎或多或少的造成了污染以及环境破坏;滨水空间虽非常有吸引力,但水患与滨水空间相生相伴,安全问题也应该得以重视。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下,面对这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在滨水空间的营造上要有相对应的解决对策与设计思路。

3.3.1 生物多样性

艺仓水岸公园的景观绿化模式以及植物配置与城市景观有所不同。城市景觀中多为排列规整,修剪整齐的城市绿化,而艺仓水岸公园在绿化模式上,主要以再生自然之美,来恢复前工业对环境的影响。整个项目遵循的原则是不砍一棵树,以场地现有的树木为材,通过保留和移植的方式,并增加新的原生植物品种以再次释放自然的力量。大多数植物采用低维护类型,让植物自然地生长,这与速效的人工美是截然不同的。植物根据场地地形布置,如山涧里自然生长的植物般,自由自在的开放,给人营造出一副动静相间的景象。像狼尾草,芒草等草类植物和蒲苇、芦苇等滨水植物也得到了良好的恢复种植,这种“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绿化模式,极具野生美感且回归自然的绿化设计,塑造出了后工业景观的原始美感,这种独特而狂野的城市景观,看似不经雕琢,却给人带来无尽的野趣。

在植物配置上,采用分层次种植,上层本土乔木,下层灌木,地被,充分发挥了植物的个性特色,主次分明,疏落有秩。植物选择上从四维角度出发,通过营造出春季观花,夏季成荫,秋季赏叶,冬季有绿的景象,从而体现一种时间的美,让人们在不同的时间中坐观花开花落,等待草原滋长,迎接似火红叶,欣赏别样绿意,享受日出日落,感受江风徐来。

设计者把自然和色彩带回大地,把生机和活力归还水岸。在被工业破坏的艺仓水岸营造策略上,以重新铺上一片绿色为概念,让自然修复枯槁的褐色水岸,从而创建一个和谐且可持续的生态水岸。艺仓水岸植物如图10,艺仓水岸景色如图11。

3.3.2 韧性景观

景观的韧性是指景观系统在受到外部干扰的时候,能够维持景观系统的结构以及内部生命群落演替不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所能够承受并自我修复的能力[7]。

艺仓水岸在生态景观建设中,使韧性景观这个重要理念得到了整合和实施,结合基地的地形状况以及场地的绿化布置,通过下凹式绿地和雨水花园等方式收集来自大自然的雨水,通过沙土以及植物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后再次利用于景观用水当中,符合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在原本地势低洼且雨后经常积水的位置种植了本土水生植物,为了增强湿地体验,原本运煤信道被改造成钢结构的高架文化走廊,这种强烈的工业结构美感与富有野趣的植物相得益彰。在水岸的材料运用上,艺仓水岸采用回收的混凝土这种环保材料,从而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在滨水空间中,景观与防洪结合也是打造生态性景观的重要手法。通过前期设计和后期工程建设的高度配合,实现景观与防洪的结合。 艺仓水岸韧性景观如图12。

4    结论

上海市浦江东岸艺仓美术馆水岸公园的更新改造在我国滨水空间升级改造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对它进行研究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基于對艺仓水岸景观活力营造的设计研究发现,通过对历史文脉的挖掘,区域发展定位的把控,以及对场所老建筑的功能改造使得工业遗迹重生,激发了滨水景观的文化活力;通过空间及交通系统的重新规划,连接滨水空间与城市腹地,并提供健全完整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以此来吸引群众,激发社会活力,同时,借助人群的聚集效益引导经济活力的开发,从而激发空间活力;通过尊重保护自然环境,创建生态滨水景观,以此激发滨水空间的生态活力。本人对滨水景观活力营造策略仅是初步的思考和探究,给未来滨水空间的活力的塑造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同时也希望更多的城市能够关注滨水空间,重塑其水岸活力。

参考文献

[1] 徐洪涛.“工业锈带”的重生:以上海市杨浦区滨江地带的发展为例[J].华中建筑,2015,33(10):99-102.

[2] 黄斌全.城市更新中的公众参与式规划设计实践:以上海黄浦江东岸公共空间贯通规划设计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8(5):54-61.

[3] 李颖春.老白渡码头煤仓改造:一次介于未建成与建成之间的“临时建造”[J].时代建筑,2016(2):78-85.

[4] 周天云.滨江景观空间营造手法探讨:以宁波市滨江大道景观建设为例[J].福建建筑,2013(4):53-55.

[5] 柳亦春.内在的结构与外在的风景[J].时代建筑,2016(2):62-69.

[6] 柳红明,温馨.城市滨水空间活力激发策略研究:以长春市南溪湿地公园为例[J].四川水泥,2019(5):320.

[7] 王无巍.基于韧性景观理论的城镇绿色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猜你喜欢
滨水景观
海绵城市环境下的滨水景观设计探讨
滨水植物景观的设计手法浅析
沿江城市滨水生态景观设计研究
广州旧城区公共绿化空间微改造探析
滨水景观在城市生活中的应用
浅谈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
南通通吕运河市区段生态滨水景观设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