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始于精微

2020-05-26 01:51宋辰
青年生活 2020年13期
关键词:文本细读文学史文学作品

宋辰

摘要:本文拟通过对现代文学史学习和现代文学作品阅读的对比,探讨二者关系。再通过结合当代大学生对待现代文学史学习和现代文学作品阅读的现状,论述现在大学生对文学作品阅读的忽视以及对基本文学作品知识的匮乏,最后说明细细品读经典现代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以及阅读时的要求和做法。

关键词:文学史;文学作品;文本细读

一、二者關系——“细胞先于骨骼”

在源远流长的现代文学长河中,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作家作品,现代文学的学习就是以阅读、理解这些经典作品为基础。而文学史是在对这些优秀的作品提炼、演绎、总结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理论系统。在我看来,二者可以用“细胞”和“骨骼”来形容,最最基础的一个个数量众多的经典文学作品为“细胞”,像树干一样的架构整个知识体系的是文学史,“细胞”应该先于“骨骼”而存在,文学作品才是骨骼的本质和基本组成单位,是一切的源头,如果在衡量二者重要性的天平的那一端倒向文学史,而不是文学作品,那么架构起来的“骨骼”也必定是“骨质疏松”,一碰就倒的。

所以,对于文本的阅读至关重要,我们现在往往把大量的时间用于上网,并且花费在社交软件上。阅读呈现碎片化阅读的现象,对于经典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太少。对文学史课程的学习,我们的想法是仅仅花费最少的努力来通过这门课。这种策略让自己错过了学习一生受用的技能。相反,如果我们将文学史的学习看作是获得知识、发展心智、拓展思考的新方式就必须对文学史进行更深刻、更长久的学习,并且必须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从作品本身出发,而不是从别人总结的内容出发。这就像我们亲自体验实践,所以,我们一定要亲身去体验,在缤纷斑斓的文学作品里遨游,有了这样真实的阅读体验,然后结合这些弥足珍贵的体验再去学文学史才是最为正确的选择。

二、作品细读重要性——“立足脚下仰望星空”

随着我们学业的紧张以及生活琐碎的干扰介入,在学习过程里迷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越来越多的同学眼高手低,只求好成绩,对于现代文学的学习更是只求快,不求精。不能踏踏实实脚踏实地,就导致了对文学作品这个必备基础的阅读,只想着“仰望星空”,不“立足脚下。”我们不应该缺乏对文学阅读的应有重视。在文学史的学习过程中,文学作品的选读也就成为必须要重视的学习内容。“文学作品选读不会离开对文学史的认识,我们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选读,同样能够达到对文学史的基本了解,也同样能够普及必要的文学史知识。”[1]文学教育的文学性与知识性并行不悖,而且两者兼顾,是切实地迈入文学史领域的必要台阶。唯有对文学作品进行细读,读者才会产生与作家作品深入对话,在文本细读中,读者完成的不仅是自我的多重对话,而且会触发读者深究作家作品的问题意识,由此,读者进人文学史的知识性谱系梳理,对文学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

只有多读文本,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欣赏文本。就文学史和作品选的关系而言,加强阅读在现代文学学习当中至关重要。我们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直接感知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体悟现代文学的发展规律,完成主动学习这一实践过程。学习安排偏重文学史、轻视作品选这一倾向非常不符合学习实际,也是非常不可取的。学习不能弃本而逐末,缘木而求鱼。古人常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实强调的就是文本细读这一前提。就此而言,加强阅读势在必行。

三、怎样文本细读——“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文本细读是一种能力,它可以帮助你透过文字或者文学意象,达到作品所隐蔽的精髓之地。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上,要学习蚯蚓“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精神,锲而不舍,坚持下去,能啃“硬骨头”才是学习的正途。通常来说,优秀的文学名著总是含有多层次的丰富内涵,其表层所承载的总是社会上一般流行观点的意义,但其真正的精华不能仅仅以此为目的。创作期待有的时候是作为一种无意识存在于作家的创作心理中,但是它恰是创作的最根本的动机,决定了作品的文学性因素。细读文本的任务是揭示出这些隐含在作品里的真正的动机。“尽管读者经由语言的感知能够对作品产生整体的、模糊的印象,但这种阅读还处于阅读的浅层次体验,并没有真正地进人文本世界,走入作家的内心。走入文本深处,就必须进行文本语言的分析,也就是通常意义上说的文本细读。读者通过语言分析,重建文本世界,而且,这个文本世界是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属于读者的,具有个体性的。“在阅读和分析文本 的过程中,我们被包容在作者当时的文化时空中, 被包容在作者通过文本所创造出的一个虚拟世界中,在阅读和分析文本的过程结束之后,整个文本包括我们在阅读和分析文本过程中所感受和体验到的一切,也包容在我们的文化时空中,成了我们文化时空的一个构成成分。”[2]

1.体味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进入这个经由语言编织的艺术世界,读者首先接触的是语言,是通过对语言的感受、体验来把握作品内容,理解作家心理的。但这种对语言的粗浅感受仅仅是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关于作品的整体印象,这个整体印象还是模糊的,读者只是模模糊糊地感觉到作品所要传递的信息,简略地了解故事梗概。

2.读出自我

每个人可能都是带了自己的个人的经验进入阅读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文本可以被随心所欲的剖析。因为作品一旦形成, 就有它自身的逻辑存在, 即使作家也无法完全支配作品的思想倾向和内容发展。最成功的文本细读不是研究者依据一种理论对文本作任意分析, 而是研究者将自己的阅读心得与文本的内在逻辑合二为一, 才能够达到细读所需要的主客体的和谐 。

3.用心感受

文学作品的阅读, 最直接的层次就是直接感觉。再深入下去是对技巧的分析,寻找经典,发现错误,发现缝隙。深入分析的话, 就能看出其原型。这对作家创作来说可能是无意识的, 只是文化教育和文化熏陶的结果, 它在无形中寄寓于人们的心灵。你心灵有多少东西,它都会无意间表达出来。这种细读就使阅读变得有趣,就是说,我们通过阅读可以看到的东西比这个文本本身所描写的东西要多得多。

四、结语

总之,大道始于精微,后可跨越天地。只有一定量的文学作品的阅读,才有对文学历史的感知的基础,经放置在文学历史语境中的作品,才会有更深入的理解方式。回到基础阅读,不从作品开始,“文学史”会变成一潭死水,就渐渐失去生命力了。作有基础的研究性阅读,不要凭空建构空洞的历史叙述,不要无意义的干瘪“果实”。

参考文献:

[1]陈思和.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J].河北学刊,2004.

[2]王富仁.文本分析略谈[J].语文建设,2014(3).

猜你喜欢
文本细读文学史文学作品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文学史的语言学模式与“话语”的文学史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文学作品与数学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
文学作品与数学
百年后的文学史“清算”
《文学史》丛刊
有个性的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