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教校园的重要性

2020-05-26 01:51饶海纳
青年生活 2020年10期
关键词:职教融入传统文化

饶海纳

摘要:现代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不仅仅是将学生训练成为未来掌握某项技能的技术工人。在人工智能席卷全球的大趋势下,技术革新的浪潮将会波及一批符合“5秒钟准则”的劳动者,也就是技能含量低,可以“熟能生巧”的职业。职业学校的莘莘学子,作为一个个承担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的基层劳动者,要实现中国梦,更需要以传统文化底蕴为基础,进行独立的学习、思考和判断,在练好技能的同時用内心的强大、丰富和温暖应对以后的生活。

关键词:传统文化;职教;融入

近几年春节时火爆全国的电视节目《诗词大会》让我记起了十几年前的一件往事。那是刚到职业学校任教时,班上的学生问我,老师,我都上了职业学校了,将来又不研究文学,你为什么还要我背什么《国殇》、《劝学》呢?难道你觉得以后我会一边修车一边背书吗?学生问得真诚又苦恼,而我,竟一时无言以对。现在我想,如果那时就有了《诗词大会》这样的电视节目,有了那么多因为热爱诗词而崭露头角的农民大姐、外卖小哥、养路工人、北斗导航设计工程师,也许我会对学生说,去看看他们吧,他们的工作都跟诗词无关,可是他们的人生却因为诗词的浸润而有了别样的风情。

在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甚至老师中,一直有这样一个认知的误区,学生到这里来,是为了学技术、学手艺的,那些人文学科都是些可有可无的课程,学不学或是学到什么程度,对学生的将来没什么影响。殊不知,即使是对于断不会从事与语文相关工作的技术工人来说,未来在纷繁芜杂的社会上安身立命、为人处世乃至享受生活,也需要深层的人文素养和底蕴。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件指出: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在职业技术院校,也要进行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的建设。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教育部下发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提出,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

在这样的纲领的指引下,也许我们可以明确一种认知:现代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不仅仅是将学生训练成为未来工作、生产过程中掌握了某一项技能的技术工人。叶圣陶先生多年前在谈及教材改革时说,教育要为全社会而设计。清末著名学者章太炎也在《教育的根本要从自国自心发出来》中写道:自国的人,施自国的教育,象水、火、柴、米一个样,不可或缺。前段时间,网上曝出一个在因在技能国赛中荣获金牌被保送至南京某大学本硕连读的中专学生的言论,他在帖子中怼天怼地怼网友,出口成脏、狂妄自大到令人咂舌。下面有个网友的评论可谓一针见血:这样的素质,即使拿了金牌,即使学成毕业,也不可能有什么大的成就。因为内心的浅薄和粗糙决定了他的境界。而想要成为大国工匠,德艺双馨四个字才是真谛。职业学校的莘莘学子,作为一个个承担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的基层劳动者,要实现中国梦,更需要以文化传统为基础,进行独立的学习、思考和判断,一边吸收文化底蕴,一边体会成长的感觉,在练好技能的同时,用内心的强大和温暖应付以后的生活。

不管什么阶段的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发展的,也终究无法脱离既定的文化背景。从某种意义上说,优秀传统文化实质上是民族文化精神的具体表现。它具备两大基本特点:一是有广泛的影响,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民,成为他们的基本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二是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2019年7月,全面推进新时代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研讨会在济南市召开。会长鲁昕作了题为《在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坚定职教文化自信》的报告。他从职业教育文化的根脉、根基、根本三个方面对职业教育以文化人进行了详细阐释,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职业教育文化的根脉。职业教育文化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中寻找“根”与“魂”,要从中华文化自信、人类科学技术进步史、大国文明传承创新、大国工艺贡献中阐释班墨匠心文化。比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敬业、勤业、乐业、守信、重义等道德意识,对职业学校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和落实有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引导学生的个人修养和品行,使其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又如,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本身就已经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文化产业,贡献了众多的凝结着一代代能工巧匠的探索和智慧的实用技术和技能。在第一季的《国家宝藏》节目中,我们看到,一千多年前中国工匠们制作云纹铜禁的失蜡法,经过改良,成为飞机发动机涡轮叶片制造中的尖端技术;而清代200多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样式雷”世家缔造的传奇更是这个行业不可复制的瑰宝;再如,作为近几年课改中最热门的词汇:中职学生核心素养,不管是其内涵、本质及实施方式,都可以在传统文化这片坚实的土壤中找到千年的依托。正如习总书记多次强调的那样: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传统。

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人工智能时代未来职业报告》中指出,技术革新的浪潮首先将会波及的是一批符合“5秒钟准则”的劳动者,也就是大部分现阶段技能含量低,可以“熟能生巧”的职业。前段时间,剑桥大学研究者的数据体系分析了 365 中职业在未来的“被淘汰概率”,从中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如果你的工作包含以下三类技能要求,你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小——社交能力、协商能力、以及人情练达的艺术;同情心,以及对他人真心实意的扶助和关切;创意和审美。让我们借用《论语》中的一段文字来寻求这些不会被淘汰的技能的发端——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同学们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一部《诗经》,在孔子的眼中就有这样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遑论博大精深、绵延上下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

今天的职校学生,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面对形形色色的流量、评测、排行榜、超话,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诱惑,就应该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抉择,更要有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中对待传统文化“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智慧,努力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知道自己的文化是什么,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在行动上主动获取知识、开拓眼界、锻造观念;在意志上坚守初心、立足脚下、放眼远方,只有这样,未来的路才会更加宽广,也才能真正享有出彩的人生,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乃至大国工匠。

参考文献:

[1]张岱年 方克立 《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版.

[2]人工智能学家《今日头条》  2019.8.3.

[3]王佩瑜 《传统艺术的复兴已然到来》《南方人物周刊》12月18日版.

基金项目:

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9年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9B126)

猜你喜欢
职教融入传统文化
新时代铁路职教工作如何满足职工培训的需求
“工匠之师”从何而来
国际输出是职教自信的具体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