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空缺理论与跨文化交际的桥接方法

2020-05-27 09:47周玲
现代交际 2020年8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摘要:我们生活在一个需要不同文化的人之间交流频率和强度日益增长的时代,而这些互动受文化空缺的影响。跨文化交流是新世纪的一个主要问题,文化冲突和沟通障碍可能导致沟通无法进行,甚至引发文化冲突。因此,要进一步了解文化空缺的表现形式,并采取音译、意译等方法策略,解决跨文化交流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空缺理论 跨文化交际 文化空缺 桥接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8-0066-02

文化之间,既有相似,也有不同。由于历史背景、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文化差异,每个民族对于某些特定的对象和概念有着特殊的认识,无法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自己的等价物或相应的表达方式。中国与英语国家在历史背景、价值体系等方面的差异,往往导致中英两国人们在交往中产生误解。这种跨文化交流的主要障碍被认为是“文化空缺”,这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和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特征,但在另一种文化中不存在。文化空缺通常是跨文化交际中口译和翻译的根源性问题,如何在日益频繁的交流下进行翻译,是当今中英文化交流中一项重要任务。

一、空缺理论的研究现状

1954年,美国语言学家霍克特在对两种语言的语法模式比较时首次提出了“空缺”的概念。他将其命名为“偶然的缺口”,并以此来描述这种语言现象。翻译理论家巴赫达罗夫在比较不同语言的词汇时,使用了“without equivalent lexemes”(无对等词汇)一词。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霍尔(Hall,1976)在探索澳大利亚原始居民的语言时注意到,这个国家的语言缺乏基本的顏色词汇,颜色词汇几乎都存在于其他语言中。他在研究论文中使用了“vacancy”(空缺)和“gap”(差异)。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俄国学者索洛金对话语和民族特征分析后提出了空缺理论,该理论由此而生。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空缺进行了不同的定义。王秉钦(1895)认为,文化空缺是一种文化现象。其他文化的人可能无法理解或接受某一特定文化的独特性,而且容易被误解,并可能导致在其他文化中的文化空缺。潘惠霞(2000)将文化空缺定义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和文化现象,它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特征,不存在于另一种语言中。

二、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空缺现象

各民族之间存在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各方面的差异,不同民族的文化由各种各样的模式组成,文化空缺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难以涵盖所有的模式,文化空缺现象如下:

1.历史发展方面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尤其是习语中,我们可以惊奇地看到文化特征。如:儿时课本所学的画家文同对竹子长期钻研,对其了然于胸,于是人称赞文同“文同画竹,早已胸有成竹了”。这样,汉语中就有了“胸有成竹”一词。还有许多诸如此类的词语:“空城计”“赔了夫人又折兵”“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负荆请罪”。

同样,在英语中,也有反映历史事件的词语,如“Iron and Blood”(铁血运动)、“Battle of Waterloo”(滑铁卢之战)、“Lost Generation”(迷惘的一代)和“be on the wagon”(戒酒)。

2.宗教信仰方面

在中国,佛教、道教和儒学渗透到普通人的信仰和思想中。丰富的成语和民间故事资源,使汉语充满活力,丰富多彩。例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临时抱佛脚”“因果报应”等。

基督教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为西方所熟知,许多英语谚语都是来自基督教的《圣经》。例如,“the apple of ones eyes”(掌上明珠,珍爱之物)、“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as poor as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等等。如果中国读者不熟悉《圣经》,他们就很难理解了。

3.传统节日与社会风俗习惯方面

中国自古以来的主食是米饭和面食,因而就有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生米煮成熟饭”等习语,说英语的人却很难理解,因为他们的文化中没有这样的食物,也就没有这样的语言。欧洲国家的主要粮食产物是小麦、大麦和土豆,与之相关的习语很多,比如英语表达挣钱养家的人词语是“bread earner”。此外,西方还有“big cheese”“hot potatoes”等俗语。在汉语的表达中,“小菜一碟”与“a piece of cake”相对应,中国的通常就是五谷杂粮,一道菜对中国人来说是很容易获得的,而蛋糕是小麦而制作成的,也属于欧洲人日常的食物之一。

三、空缺理论与跨文化交际的桥接方法

由于文化空缺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等的词语翻译,因此翻译文化空缺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翻译。出现翻译文化空缺时,我们应该敏感地意识到文化差异,并根据原文文化对文化差异作适当的调整,从而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因此,为了有效地解决翻译中的文化空缺问题,在翻译中采取适当的策略是不可忽视的。

1.音译

当东道语言没有对应的文化术语时,译者不得不用音译来处理词汇的空白。在英语和汉语中,许多文化空白词通常是一个民族特有的地名、技术术语、食物名称。例如,荔枝(lychee)、拿铁(latte)、摩卡(mocha)、马卡龙(macaron)。

通过音译,可以保留文化信息。“牌楼”(pailou)直接音译,其目的就是为了体现中国的建筑与其他国家的建筑不同,若译成西方所对应的“Tower”,那么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或地方色彩就会丢失。因此,通过音译,可以将中国的特色介绍给外国人。

2.直译

英语和汉语中,有些词语在内容结构上都是相同的,包含着相同或相似的意象和比喻意义。译文读者能够正确理解原意,直译就成为翻译过程中的首选方法。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

什么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把尾巴夹紧一些。

We must always be modest and prudent and must,so to speak,tuck our tail between our legs。

“把尾巴夹紧”是中国的谚语,意思就是说做人要低调,要虚怀若谷,防止骄傲自满。若直接把意思表达出来,句子的趣味性就没了。

诸如此类直译的例子还有:血浓于水(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冷战(cold war)、黑市(black market)。

3.意译

不同民族在历史发展、宗教信仰、传统节日与社会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决定了不可能始终采用直译,否则译文生硬别扭,甚至脱离原文的意义。此时就须采用意译方法,不受源语言的句子结构的影响,符合原文所的表达意思。例如:

我的东西就是这些,我没拿曹家一草一木。

This is all I have got,I havent taken a needle from the Caos。

“一草一木”是中國一个成语,比喻极其微小的东西,以此强调自己没有拿曹家任何东西。 译者将其译为“a needle”,因为在西方人眼里针是极其细小的东西。这样意译之后,译文准确传达了原文所要表达的思想。

4.借译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丰富的习语表达,其表达方式对读者来说是相当陌生的,但有些表达方式则完全匹配,在意义上是相似甚至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借用无疑是解决翻译中的文化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方法。例如:

You can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 but cant make it drink。

老牛不喝水,不可强按头。(不能强人所难)

As strong as horse。(壮如牛)

在西方神话里,马是一种神圣的动物,速度、优雅和高贵的象征。现今马是人们喜爱的宠物之一,英国许多人养马用来参加赛马,这是仅次于足球的最吸引人的项目。中国的“牛”和西方的“马”有着相似的意思,牛是自古以来是主要的劳作力量和交通工具;因此,中国人对牛有着无比的喜爱之情。

四、结语

翻译不仅是源语言转化为目的语的过程,也是两种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的过程,文化因素反映在文字和文化形象上。准确地将SL翻译成TL是件不容易的事。因此,译者作为目标语与源语言之间的特殊交际者,不仅要在语言上有能力,而且在文化上也是有能力的。文化空缺作为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关于文化空缺,仍有许多待探讨的地方。例如,文化空缺词可以从文化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研究,如英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对英汉文化背景的一定理解,有助于适当把握文化空缺现象,消除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

参考文献:

[1]Larry A.Samovar,Richard E.Porter and Lisa A.Stefani.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

[2]龚爱华.思维方式差异与汉英翻译[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3]李磊荣.论民族文化的可译性[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

[4]潘患霞,李辉.汉译应过程中文化空缺现象探索[J].外语教学,2000.

[5]王秉钦.文化翻译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杨国栋

[作者简介]周玲,西安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因素在中美商务谈判中的体现
从《推手》看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浅谈中日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