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稿人三题

2020-05-28 02:18周实长沙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0年3期
关键词:彼岸封信诗人

◆周实(长沙)

朱健

人是需要鼓励的。年轻人要鼓励。老年人也要。“七月派”的诗人朱健就是个一直鼓励我的人。

一直鼓励不容易。我好时,他鼓励。我不好时,他仍鼓励,鼓励我做好。这就更不容易了。

他是怎么鼓励的呢?说起来就话长了。他给我的第一封信,我一直珍藏着,但一藏就不知被我藏到哪里去了。我曾写过一段文字,描述我的这种情形:

我是再也找不到他给我的那封信了。我在家里,翻箱倒柜,不知翻了多少次了,不知倒了多少次。隔一段时间翻一次,隔一段时间倒一次,希望能够发现它,结果每次都徒劳。我为什么这样痴迷?越是找不到,越是想找到。很久之前,有一次,我意外地看见它,心想我要收好它,不料那一收,它就不见了。有些东西,就这样,你不收,它还好,它还在那里,你还可能看见它,就像稼轩词里说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它在哪个“阑珊处”呢?站在书房里,我看着书柜,这样问自己。

朱健的信

那是一九八三年,我写完了《小石头》,并且将它发表在大型丛刊《江南》上。好友杨铁原将它拿回家,给他父亲朱健看。于是,我就收到了他给我的那封信。那信是用毛笔写的,写了好几页。开头是夸奖,然后是不足,探讨长篇叙事诗,如何叙得有诗意,怎样抒得有情思,还有节制和含蓄是要特别讲究的。这些问题,我后来一直都在思考着,一直思考到现在,也不敢说想清了。艺术是很微妙的,不到微妙处,很难说得清,到了微妙处,也难说得清。艺术多的是感受,那感受在你心里,你能看见它,却难捉到它。

朱健来信的信封

这信,今天找到了,它就夹在一本书里。我又将它认真地看了好几遍。不得不承认,人的记忆是有限的。这信不是“好几页”,而是只两页。这信也非“八三年”,而应写于“八二”年。因为他写这封信时,《小石头》还没发表。《小石头》是一九八三年发表在《江南》丛刊第一期的。他的信是这样的:

周实同志:

大作匆匆拜读一过,忍不住立即提笔给你写封短信。

采自生活发自心灵,是我读你这些诗行时老是想到的两句话。当然还可以再加一句:成于艰辛!你不是轻率地走近诗,而是付出了若干日日夜夜的生命!而这种付出,对人民,对自己都是值得的。

这些诗,当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叙事诗,而是地地道道的抒情诗。因此,我想,发表时似乎也不必加叙事诗的字样。

写成这个样子,而且洋洋洒洒,热情贯注笔端达二千行,是很不容易了。如果允许我说点感想的话,你似乎应当学会控制自己:控制自己的感情和笔。这样,经过忍痛割爱,经过高压浓缩,就会更精练,达到诗行少而容量反而更大的效果。不知以为然否?

另外,这些诗不知送给那(哪)些名家看过?是否想听听诗刊邹荻帆、邵燕祥等同志的意见?如果你和他们没有联系,我可以写封信介绍推荐,对于进一步修改和以后结集出版,也许有点好处。

好!

朱健

十月十一日

现在我已记不得是否请他推荐了。但我自己投给了《江南》,这是肯定的,《江南》也选发了大部分。那时的我还年轻,还不明白“推荐”的重要,后来的我知道了,也未必就做得到,也未必能做得好。这也是没有办法的,这是人的个性使然。

朱健先生是老诗人,“七月派”的老诗人。他的那首《骆驼和星》,真是令人惊艳叫绝。胡风先生曾说它是“从一个深沉的胸怀里成长出来的故事”,点得确实极到位。但,那时,他很年轻,刚满十九岁,不到二十岁,那是一九三三年。

我与朱健先生的友谊,从他写的这封信起,到他后来尽心尽力支持我编《书屋》杂志,一直延续到了现在。这友谊,非吃喝,非交换,非隔三差五的你来我往。即使他不再说什么,我也能够感觉到他那不忘初心的鼓励,听到他对我这样说,听到他对我那样说。

从那时到现在,掐指算一算,已经过了三十七年。

那时的他多少岁?已进六十岁。现在他已九十七了。“七月派”的诗人们现在还活在世上的也只剩下他一人了。写到这里,我的眼眶也已有点湿润了。

(朱健,原名杨镇畿、杨竹剑,1923年生,山东郓城人,有诗集《骆驼和星》《朱健诗选》,散文随笔集《潇园随笔》《无霜斋札记》《逍遥读红楼》《人间烟火》《碎红偶拾》等。)

朱正

朱正先生,我喜欢。

喜欢他什么?喜欢他爽快!

他是如何爽快的?我说一件小事吧。

那年,过了春节之后,至少二十多年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他路过,来到《书屋》编辑部,我不在。于是,他留了一张便条:

周实先生:

朱正向你拜个迟年。

朱正的便条

我回来,看到桌上的纸条,看着窗外纷飞的雪花,不由想起很多年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的父亲来看我,我也不在家,于是,他转身回去了,孤零零的一个人,后来,我写了几句话:

你来了

又走了 没有碰着我

在那冰天下

在那雪地里 被那呼啸的北风包裹

一步一声叹息

路人匆匆而过 想想都令人心中难过

火热的知心话

全冻成脚窝窝

有点夸张是不是?确确实实,有点夸张,但它表现了我的心情。

朱正是讲究友情的,是个记得友情的人。

朱正表达友情爽快,表达不快,同样爽快,爽快得叫我也感到不快。

那是一件什么事呢?那真的是一件小事。但他是个认真的人,你拿他有什么办法?后来,我顺便说明了,在广东的《随笔》上,不必再说了。

因为归根结底地说,我仍喜欢他的爽快,无论他大快,还是他不快。

(朱正,1931年生,湖南长沙人,有著作《反右派斗争始末》(即《1957年的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的增补本)《鲁迅回忆录正误》《报人浦熙修》等。)

锺叔河

那天,我送了吹笛兄也就是何立明先生读我的《无法安宁》后写的一本书给他,那本书的书名是《不到云端无写作》。然后,我们扯起来,扯到我在编《书屋》时所经历的一些人事。扯罢,回到家里后,心情依然不平静。于是,写了一小文《门口》,一时性起,又给他看。他看后,来电话,说给我写了一封信,放到楼下的信箱里了:

周实吾兄:

“笛兄”能以三年时间读你的书,能写出二十六万字的“诗性批评”,能肯定《无法安宁》是他“读得最多最细也最喜欢”的作品,确实算得你的诚挚的读者,也就是你真正的知己了。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所以,我看,你也不必把“堵在门口”那些太放在心上了。

劝你是这样劝,其实在这方面,我也烦恼多多。佛家戒贪嗔痴,谓三者为烦恼根源。而我觉得戒贪易,戒痴难(对儿孙的眷念,亦即是痴,如何能戒),戒嗔则尤难。听到乡愿们说什么什么会不能不参加,即不禁怒从心上起,如此修为,自无法如《心经》所云“免除一切烦恼”矣。

《心经》最后几句咒语,本是“不能懂,不必懂,不应懂”的无上正等正觉的真言: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莎婆诃

不久前见到金克木的译文,才知其意是:

去罢去罢,往彼岸去罢,赶快往彼岸去罢,觉悟了好啊

我们沉溺在贪嗔痴的无边苦海中怎么得了,赶快“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才是罢,吾兄以为然乎否也。

2018.3.25 锺叔河 顿首

我也给他回了一封,我当然是以为然的:

锺先生:

谢谢你。谢谢你给我写的信。你放心,我明白。我之所以跟你说,是因为我认为我是可以跟你说的。人在这个世界上能有几个可说之人?说了也就是说说。你放心,我明白。

再一想,也真是,那些事算什么事?根本不是事。不想就无事。人只能管自己的。人家如何想,想得好不好,人家如何做,做得对不对,你都没有办法的。何况人家那样想,那样做,总有他的道理吧。凡事都有一个自然,顺其自然就是了,就好了。于是,又想起郑板桥,想起他的难得糊涂。

至于那彼岸,说远真是远,说近也很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此岸也是岸。人生是只能向前的,只是一条单行线,即使人回头,此岸已无岸。何况人登岸,也就是终点,无论此岸或彼岸全都是终点。

过河卒子,只能向前,修行就在这个向前。“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就是那个彼岸吧?

所以,还是乐观的好,还是看得开的好。你在我的心目中就一直是乐观的,就一直是看得开的。不然,你又怎么能度过那些岁月呢?

所以,我要向你学习!努力做好自己的事。

至于你说的你的“怒”,我是能够理解的。一个人,若活着,怎会没有一点“怒”?有“怒”很自然。人与人的差别只是各人处事的方式不同,这不同就体现了人说的所谓境界吧。

让烦恼都一边去吧,不说这些了。让烦恼们“揭谛揭谛”,让乡愿们“波罗揭谛”。这样想着,我的心里,分行的文字又出来了:

有人爱

有人恨

也好

如果一个人无人爱

无人恨

那他是个什么人呢

什么也不是

根本不存在

那时的你

就好像

一个无名无姓的

赤身裸体的

置身于陌生眼光中的

一个麻木的物体而已

有爱

有恨

有痛苦

那血才是流动的

人生也才有滋味

好笑吧?但愿能够逗你一笑。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是吗?其实,能够改掉“江山”也是很不容易的,也很“揭谛揭谛”的了。

我昨天还读了点你的新版的《学其短》,“锺读”写得蛮好的,自自然然,娓娓道来,“古意”也变得清新起来。

周实

2018/3/26

拙文《门口》全文如下:

我的头上长出了角,我的胁下生出翅膀,我能这样,还怕什么,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我将手指伸进体内,调整了一下我的内脏,以使我在动起来时能够显得舒展一些。昨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我一直是蜷缩着的,内脏也就相应地重重叠叠在一起了。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一口无比清凉的空气。早晨的空气真的好,但早晨也风险很大,因为一切都醒来了,都要惹事生非了。

惹不起,躲得起,还是赶快挪地方吧。

可是,挪到哪里去呢?我是生在这里的。一到别处,我就会变得迟钝和愚笨,接着就会无足轻重,甚至变得一钱不值,像座不能遮雨的房子,像辆不能载人的车。人必须有压力才行,什么都要有点压力。

我觉得自己应该更新,因为时代已经更新。人要进入新时代,不更新又怎么行?我下载了更新程序,我替自己升了级。然后,我又重新启动,让自己更焕然一新。不然,就是撸起袖子,恐怕也难干好什么。

你已今非昔比了!我对自己这样说,你的头上的角是新的,胁下的翅膀也是新的,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我大步地奔向门口,企图炫耀展示一下,他却突然现形一跳,像个什么,堵在门口。

你知道吗?他告诉我,就是因为我,他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凡人了。

那是什么呢?我喜欢提问。难道是神吗?也喜欢自答。他说过创作使人崇高,能创作就不是凡人,创作使人变成神。

他笑了。笑声从那深处传来,从他那个身体深处:他们说/你哭了/我的天/在那不该哭的时候//他们说/你笑了/我的天/在那不该笑的时候//我说如何才是好呢/这真的是一个问题。

锺叔河的信

我问:这是写给谁的?他说给一个朋友的。

我问:是给我的吗?他说NO。

我问:那是什么朋友,是不是一个酒肉朋友?他又笑,那笑声又从那身体深处滚出来:他说来一份爆炒牛肉我说好/他说来一份剁椒鱼头我说好/他说来一份臭豆腐我说好/他说来一份粉蒸肉我说好/他说来一份北京烤鸭我说好/他说来一份桂元炖鸡我说好/他说来一份冬苋菜我说好/他说来一份小白菜我说好/他说来一瓶五粮液我说好/他说来一听王老吉我说好/他说你老好什么好/你好歹也点上一个/我说已经这么多了/这么多了吃得了吗/他说活在这个世上/我们能够做得好的/就是吃好喝好了/还有玩好呢/我又忙问道/他说是是是/同意我的话。

我说他真是一个诗人,真的成了一个神了,他笑得就更响亮了:有人曾对我说/你是一个诗人//我说那么好吧/我是一个诗人/你的意思是说我/是个曾经写过诗的/或者还在写诗的人吗//他说是/我说好/我说诗人在我看来/恰恰不是写诗的人/而是被诗写着的人//一个好诗人/那就更加是/被诗爱恨交加得/被诗最后折磨得/不像人的那个人。

听着他的这番自白,我的心里虽然忧伤,脸上却是乐开了花。

他在我的身边转着,时不时地擦亮了我,又不时地弄脏了我。

我仿佛,突然间,就锈了,系统出了问题了,耳朵也难听清了。

我伸手去拥抱他,人却与他擦肩而过。

我感觉到我的关节,我的刚刚更新的关节,吱咔吱咔不太灵便,应该上点润滑油了。

我需要电,我需要电,需要马上插电充电。否则,就会短路错乱,头上有角也没有用,胁下有翼也飞不起来。

我应该关机,关闭我自己。我的心思游动太快,需要读取的内容太多,再好的编辑也编不过来。

再看自己这篇文字,忽又想起几十年前,应是三十多年前了,自己写的一首小诗,那时刚过三十而立:

站在此岸

我望着你

我心爱的彼岸

我盯着你

游向你

波,绿莹莹的

浪,白花花的

穿透波浪的我

终于靠近了你

你却不像你

它像什么呢?似乎能感到,却又说不出,一直到今天,还是说不出。

猜你喜欢
彼岸封信诗人
隐士塞尚的十八封信:我每天都在进步 尽管百般艰辛
彼岸
晒娃还要看诗人
诗人猫
幸福不在彼岸
这封信值得更多人看到——探寻《见字如面》背后的故事
畅游于大西洋彼岸
奇怪的信
《太平轮·彼岸》:重新“起航”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