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转移视角的混合式学习路径研究

2020-05-29 06:21薛艳肖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渠道要素主体

薛艳肖

(江苏开放大学,南京 210036)

互联网教育具有服务范围广,自由度高,学习者可个性化学习,自主拓展自身知识结构等特点[1],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2]。但在线学习的缺点也十分明显,无法实时了解学习者的平均水平、兴趣点和接受程度,无法及时对课程进行改进,缺乏活跃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形成隔离感;缺乏积极的监督与激励,结课率普遍不高[3];特别是实践环节缺失,造成学生实践能力的欠缺。互联网学习的过程本质上就是知识转移的过程,结合知识转移的研究成果和互联网在线知识转移的特点,深入分析互联网在线知识转移的规律,分析线上学习的优点和不足,融合线下学习的优势,有助于形成混合式学习模式。

一、互联网在线知识转移

知识学习的过程,伴随着信息传递和学习者知识重构过程[4]。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学习过程也是从教师知识空间到学生知识空间的映射过程。知识转移和重构过程不仅受外在环境作用,也受到主体内在心理作用和系统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多要素相互作用的系统工程。知识转移系统要素包括发送者、接收者、知识内容要素、知识转移媒介及渠道要素。转移情境要素对知识空间映射作用有关键影响,沟通反馈对知识空间映射起促进作用。

(一)知识内容要素的影响

从知识属性来看,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5]。显性知识又可分为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显性知识通过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进行编码,能够更生动直观,互联网渠道可以有效地提高显性知识转移的效率。隐性知识相对与显性知识,更具有“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特点,这类知识往往以个人的经验、感悟、心智技能等形式呈现[6]。隐性知识适合以直观的演示、互动、默会等形式进行转移,通过面对面的沟通指导更能实现其转移效果。

(二)知识转移主体要素的影响

转移主体是知识发送者和知识接收者,双方的能力、意愿等特征因素对知识转移绩效具有显著影响[7]。发送者的知识加工能力、转移能力和知识接收者的知识接收、转移能力是影响知识转移绩效的关键因素[8]。知识转移的情境因素影响主体间的信任、主体的意愿、兴趣等,对知识转移绩效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三)知识转移媒介渠道要素的影响

知识转移媒介渠道是知识加工的编码方式和知识发送的通道[9]。知识转移媒介渠道能力受知识加工的编码方式和知识发送的渠道类型影响。互联网渠道具有可重复性、便捷性、互动性、虚拟性、学习过程可跟踪性等特点;线下面对面渠道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内容自适应调整性、内在的约束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对知识转移绩效都会产生显著影响。

(四)知识转移情境要素的影响

知识转移情境是知识转移活动的背景性因素,不属于所转移的知识内容,但对知识转移的全过程产生影响。知识难以剥离情境而孤立地发生转移。Cummings 和Teng把知识转移情境分为知识情境、活动情境、接收方情境和相关情境等四大类[10]。从互联网在线学习的知识转移系统来看,个体知识转移情境可分为主体情境、知识情境、组织情境、关系情境和外部情境等。主体情境主要是转移主体间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差异。知识情境主要是知识内容、主体间知识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等。组织情境主要反映知识转移的组织结构,组织的学习氛围、沟通协作氛围等。关系情境主要反映知识转移主体间的信任关系、情感连接强度和交流沟通氛围等。外部情境主要指知识转移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互联网平台知识转移的信息技术条件,知识生产、转移和应用的场景等。

二、基于知识转移视角的混合式学习路径设计

混合式学习是结合线上和线下两种知识转移渠道的优势,通过深度融合达到学习绩效最大化的学习方式,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有利于知识的理解与建构,有利于优化知识结构。国外关于混合式的研究主要侧重在:提升学习满意度和课程资源建设,提升学习效果;国内研究则主要侧重在课程建设方式、学习资源设计、学习互动和管理模式等。国内外这些研究推动了混合式教学的建设与发展,但现实中混合式学习协作方式单一,没有深入分析知识转移过程,没有考虑各要素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混合式学习路径设计中,核心目标是把知识有效地从知识发送者转移到知识接收者。混合式学习路径的设计,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知识结构,设计知识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按照知识转移的知识外化、发送、接收、转移、内化的活动过程,根据线上线下知识转移的特点和各自优点,对知识进行有效地分类、编码,重构线上线下知识转移情境,形成师生的各自知识空间,根据知识的不同特点和学习内容的不同特点,通过一系列的例证、启发指导、监控、反馈和评价等知识转移活动,实现师生知识空间的映射,如图1 所示。

图1 混合式学习路径

(一)混合式学习全局外部情境构建

混合式学习的效果取决于能否充分发挥知识转移诸要素的优势和作用,需教学管理部门从全局的角度进行外部环境构建。知识转移主体要素在转移过程中付出了时间成本和知识贬值成本;接收方需要付出财富成本和时间成本,所以必须对知识转移的双方进行激励和约束,促使双方最大程度上发挥自身能动性和学习质量保障。同时需要对知识生产的场所,转移媒介渠道的空间、知识应用的场景提供相应的保障、优化和支持。

(二)知识的分类与准备

由于知识属性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要根据知识特性,选择合适的转移媒介渠道和转移方式。知识转移主体要正确认识知识学习的规律和知识转移的规律,实现对知识转移结果的认知和自我调节控制。主体要素在元认知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学习理论和学习方法,指导混合式学习活动的开展。

(三)教师知识空间构建

教师在向学生转移知识时,需构建自己的知识空间和转移情境。教师需掌握相关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选择知识转移媒介渠道设计相应的知识转移方式和教学活动,引导和参与知识转移情境构建。根据知识转移的效果,学生的反馈,经“内视反听”,对所转移的知识进行反思重构,同时促进自身的知识获取、内化并进行创新形成知识增量。

在情境构建上,教师需要指导建设组织情境,形成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的组织结构,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机制。创设沟通互动的氛围,建立起相互信任,提升情感连接强度,建立良好的关系情境。针对知识转移过程和转移结果,建立合理的跟踪测量标准,建立相应激励约束机制的局域外部情境。

(四)学生的知识空间构建

学生在混合式学习过程中,结合学习理论,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受激或自主激发学习的兴趣、动机、意志力和自控力,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参与组织情境的构建,形成团队化、小组化学习,小组内部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促进协作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和教师沟通反馈,建立师生间的互信和情感连接,促进关系情境的构建。根据知识的不同,开展相应的学习活动,根据学习的进程,进行自我测量、调节自我反馈,结合教师的测量反馈不断调整知识学习活动和过程,进行知识学习、操作技能、智慧技能的知识空间构建,把获取的知识通过连接、巩固、应用和迁移,形成知识内化和创新。

(五)混合式学习路径设计

在知识转移情境下,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能动性,获得自身进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根据知识属性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转移渠道,实施相应的混合式学习过程。

陈述性知识通过互联网渠道开展,经网络媒体表达,知识内容更直观生动,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理解。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感知,撰写网络学习笔记,反馈感知效果。教师通过网络社群指导学生进行群组学习,讨论交流,形成竞争性协作型学习氛围,促进对感知知识取得一致性理解。通过网络学习跟踪、测量技术,测量学生的学习进度、效率、专注度、参与度、对知识内容掌握的正确程度,反馈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过程表现。引导学生养成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获取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内化为自身知识,培养学生的知识记忆力和理解力。创设应用场景,指导学生进一步应用所学知识,促进知识迁移和创新。

程序性知识是是操作技能和认知技能的外在反映,指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学习。

对于操作技能的学习,教师先通过线上渠道设置问题情境,探索设计操作步骤,形成初步的程序性知识。教师进一步通过互联网媒体渠道讲解、操作示范,指导学生加深对任务的理解,模仿操作过程,完善操作步骤,通过线上渠道完成对程序性知识的认知。实际操作练习通过线下渠道开展,教师在学生获得程序性认知后,安排练习活动,并对练习的结果进行反馈,学生通过分解动作练习、联系、固定,形成整体动作。

对于认知技能的学习,教师通过线上渠道的心智活动示例,引导学生对心智活动的认知,了解活动的结构和操作序列及相关知识内容。学生通过线上渠道讨论并反馈自己的理解,设计心智活动过程。学生在开展心智活动时把外部活动转向内心活动,进行知识技能领悟。

隐性知识往往很难显性化,学习路径主要在线下展开,教师通过示范讲解,学生进行感知模仿,教师根据学生的模仿结果,进行启发反馈指导。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对隐性知识进行领悟,内化为自身的隐性知识。

三、结论

互联网教育推动了学习的泛在化,但目前的在线学习还没有完整的构建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互联网在线学习需要构建知识转移过程的诸要素,通过网络技术重构知识转移情境,对知识有效地进行分类,并合理地进行内容设计、结构设计,选择合适的方式、媒介渠道向接收者进行知识转移。融合线上线下各自的优势开展混合式学习,构建合适的混合式学习路径将会推动互联网教育的发展。

猜你喜欢
渠道要素主体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也谈做人的要素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