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福运临门笔筒”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

2020-06-02 05:00
山东陶瓷 2020年1期
关键词:门神笔筒宜兴

刘 俊

图1 福运临门笔筒

提到江南水乡宜兴,“中国陶都,陶醉天下”的口号名闻天下,人们都知道紫砂壶作为宜兴的代表,输出着重要的江南文化,也吸引着全国各地的紫砂爱好者乃至全球海外的陶瓷艺术家来到宜兴一睹真容。其实,宜兴还有一种古老的陶瓷艺术——均陶,和紫砂艺术可以说一脉相承、相映成辉,甚至要比紫砂历史还要悠久,在世界陶瓷艺术之林占有重要的地位。据考证,宜兴均陶起源的时间为宋代,它原先是在粗陶的基础之上完善发展而来的,通过多种釉彩配比变化,经过高温烧制发生窑变,从而形成的一个独特品种,和紫砂技艺一样,也是充分地利用了宜兴本地所蕴藏的大量陶土资源,其艺术特色也反映出了宜兴这一方水土的历史风貌和风土人情,是中国地方陶瓷艺术的典型代表。

均陶有一种特殊的装饰工艺,就是均陶堆花,可谓一绝。它是在均陶还未烧制的坯体上面运用大拇指当作画笔,用不同颜色的泥料堆贴出山水风光、人物形象、动物植物等等自然万物和民间形象的一门传统工艺。均陶堆花技艺就是大拇指指尖的艺术,掌握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技巧性在里面。只有充分利用好大拇指和手腕的力量,才能熟练自如、举重若轻般地在坯体上面胸有成竹地肆意创作。宜兴均陶的色泽古朴大方,器型端庄稳重,釉色浑厚宜人,题材具有丰富的民俗趣味,在大众中间喜闻乐见,受到了极大程度的欢迎,它以“红若胭脂,青若葱翠,紫若艳黑”三种颜色为基本釉色,经过窑变和后期转化还可以衍生出几十种颜色,可以和家具陈列或者园林环境和谐统一、完美契合,形成相映成趣的艺术效果。

均陶“福运临门笔筒”(见图1)是一件文人雅玩器物。众所周知,笔筒在中国古代文人生活中是一件重要的“文化符号”,可以算作除笔、墨、纸、砚以外最重要的文房用具。中国人向来注重“于细微处见精神”,越是微小的东西,在设计和制作上花费的精力和功夫就越多,这样才能彰显出非凡的品位和审美,而笔筒恰恰就是这么一件足以体现中国文人气质的物件,历来就受到足够的重视和珍爱。这件笔筒设计器型比较简单,可是上面的堆花装饰却是精彩绝伦,每一处细节都绘制的一丝不苟。环绕笔筒周身的是一幅“福运临门”的画卷,充满了浓浓的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气息。两个神态迥异的门神左右站立,一扇大门中间紧闭,门神手中托着阴阳八卦镜,身上的装饰在堆花工艺的装饰之下威武霸气、铁骨铮铮。中间的大门造型喜庆吉祥,门板上面的铆钉铜制感十足,排列整齐、十分逼真,仿佛面前有一扇宫殿大门一般威严。在具体的堆花工艺运用之中,首先用大拇指把画面上的两个门神和大门的形象勾画出来,然后再用一些竹刀之类的小工具把上面的细节部分进行小心翼翼地处理,把门神的胡须、盔甲的纹理、背景的祥云等等元素都层次不同、深浅不一地表现出来,让整个器型充满了立体感和灵动感,在触摸把玩之时更能体味到其中栩栩如生的精妙所在。

清代著名学者朱彝尊在《笔筒铭》中写到“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其中的意思就是把笔筒比作是许多书写用笔的家一般,把笔归置在里面,是让人放心、无邪的地方所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每当辞旧迎新、春节来临的时候,我们也把门神贴在大门上,来表达对于春节的美好祝福。这件“福运临门笔筒”就是把宜兴独特的均陶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中门神的形象完美地融合统一,用精致的堆花手法把这一题材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让古老的文化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把其中所蕴含的福运来临、守护平安、吉祥如意等思想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当古老的传统文化和技艺碰撞交融在一起的时候,定会绽放出耀眼的艺术光芒。宜兴均陶这一被称为“宜兴五朵金花”之一的传统艺术,和紫砂艺术一样正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欢和重视,在2014年正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来源于民间,以丰富多样的造型蕴含着民间传统艺术的精华,同时又以古朴典雅、色泽稳重深受文人雅士的青睐和藏家的追捧。宜兴欧窑均陶一直传承到今天,赢得了“欧窑妍且姱,绚丽同晨葩”的崇高赞誉,堪称天人合一的完美艺术代表之作。如今,我们宜兴均陶艺人在新的市场机遇和审美需求之下,更加注重艺术的传承性和创新性,一定要把上天赐予我们的这一珍贵礼物传承好、保护好、发展好。

猜你喜欢
门神笔筒宜兴
梅县区客家门神画展
足球场上的“门神”
门神想吃立夏饭
宜兴釉陶
小小的家
自制笔筒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鼠来宝”笔筒
小狮子笔筒